有個典故叫“韋編三絕”,說的是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苦學不輟、勤于讀書的故事。
孔子是魯國人,生活在春秋末期。他姓孔名丘,字仲尼(古人除了名字以外還有一個與名字相關的“字”或“號”;謙稱自己常用名,尊稱他人常用字或號)?!翱鬃印笔侨藗儗λ淖鸱Q。他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備考:《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紇讀hé),年輕的時候盡管生活很艱苦,但他卻非常喜歡禮儀活動,十分注重各種禮節(jié)和儀式。長大成人后,他在魯國做過小吏,雖然辦事認真,得到提拔,但他還是離開魯國出去闖蕩,結果在齊國遭排斥,在宋國和衛(wèi)國被驅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受困厄,一事無成才回到魯國。后來,魯國派他到周京洛邑去學習周禮,學成歸來他就開始創(chuàng)辦私學,給學生講授禮儀程式,并且組成了一個職業(yè)班子,專門為達官貴族們提供禮儀方面的服務。那些卿相大夫們不論誰家有了婚喪大事,都要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按禮節(jié)儀式來辦理,從而顯得更加豪華和莊重。由于他們特別對喪事辦得很講究,人們就把他們稱為“儒”,“儒”就是人人都需要的意思,作為人誰能不死呢?誰死了不需要人們?yōu)樗k喪事呢?孔子從此成了一個很有名的禮儀學問家,后來人們就把他創(chuàng)立的學派,稱為“儒家”。
那時候,天下已經(jīng)紛亂很久了。諸侯們你爭我奪,攻伐不息。就是在一國之內(nèi),也常常發(fā)生那些殺父弒君、爭權奪位的事情??鬃诱J為,所有這些,都是因為違背了周禮的結果,弄得國君不像做國君的,臣子不像做臣子的,父親不像做父親的,兒子不像做兒子的。因此,他極力主張恢復周禮,以圖用周禮來約束人們的思想,遏制人們的欲望,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從而達到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安定。
他首先在魯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因為魯國當時由上卿(卿為諸侯國國君之下的最高官階,又分為上中下三級)季氏的家臣陽虎(又稱陽貨)把持國政,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才不管什么禮不禮的,所以孔子在魯國很不得志。他只能待在家里,專心研究和整理《詩》、《書》、《禮》、《樂》這些古代典籍,并且用它們講學授徒。雖然有強烈的參政愿望,但命運的大門多年沒有為他打開。
一直到50歲時,孔子才被執(zhí)掌了魯國國政的魯定公任命為中都(今山東汶上)的宰官(即長官)。干了僅一年,便很有成績,四方的官員都學著他的樣子去做。因此他被提拔為魯國司空(主掌工程建設的最高官員)。不久又升為大司寇(主掌政法刑獄的最高官員)。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6歲的孔子正式代理魯國宰相職務(備考:《史記·孔子世家》上說,魯定公十年,齊魯兩國國君約會時,“孔子攝相事”,其實是陪同國君赴約且兼辦會晤典禮事宜。四年后,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才是正式代理魯國宰相職務)。一掌權,他就殺了魯國大夫少正卯(少正是官名,卯是人名),罪名是“擾亂魯國政事”。這時,商人不敢哄抬物價,男人和女人都分開了走路,人們普遍遵守各種禮節(jié)和法度。
相鄰的齊國看到這種情形,就擔心起來。他們說:“這樣下去,魯國就會強盛起來,我們最靠近他們,到時候他們就會欺負我們?!庇谑蔷拖朕k法進行破壞。他們挑選了許多能說會唱能歌善舞的美女和一些名馬,把他們送給魯國國君,魯國的國君和上卿們便從此沉迷在聲色犬馬之中,成天尋歡作樂,不務政事??鬃右虼穗x開魯國去周游列國,繼續(xù)推銷他的政治主張。
因為周王室太衰弱了,國家沒有統(tǒng)一的法度和政令,諸侯們各行其是,爭相稱霸天下,所以誰也不肯聽從孔子的主張。在外游蕩了14年,碰了許多釘子,吃了不少苦頭,最后還是回到魯國,繼續(xù)講學。他的心里,還是希望最終有一天天下都能實行他所主張的仁政。
孔子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教育方面。據(jù)說他的學生有3000人,其中有72人最為能干,最有出息。他說:“不要以向不如你的人虛心請教為恥辱”,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也許你的短處,正是人家的長處。他又說:“學習不能有滿足的時候,教導別人不能有厭倦的時候?!彼€說:“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彼羞@些,都是被后人奉為經(jīng)典的關于教育和學習的至理名言。孔子還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一次,他的學生子路問他:“一個人如果聽到了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實行呢?”孔子說:“先問問長者的意見,然后再決定是否實行?!辈痪?,他的另一個學生冉有向他請教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應該馬上去做?!眱纱翁釂枙r都在場的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聽了老師的回答感到很困惑,問孔子說:“同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不一樣???”孔子就說:“問題要看誰問,要根據(jù)不同情況做出不同回答。子路這個人謹慎不足,冒失有余,我就教他遇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冉有恰恰相反,我就鼓勵他行事果斷?!惫魅A聽了很是佩服。
除教學外,孔子還編定了《書》(后世稱為《尚書》)、《禮》(后世稱為《儀禮》)等古代文獻,使它們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他還刪定《詩》為305篇(后世稱為《詩經(jīng)》),并根據(jù)魯國保存的史料編成了《春秋》一書。這時,他的思想和學術,都已經(jīng)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成績來源于勤學??鬃尤〉萌绱溯x煌的成就,是與他苦學不輟、勤于讀書分不開的。據(jù)說,他讀書時經(jīng)常翻來覆去地看,把串簡的皮繩都磨斷了?!绊f”就是熟好的動物皮革,把它們切割成絲,用來串聯(lián)竹簡或木簡,就叫“韋編”。那時還沒有發(fā)明出紙,所謂的“書籍”,就是用皮繩串聯(lián)起寫上或刻上字的竹簡或木簡。閱讀的時候把它們展開,讀完之后再把它們卷起來綁扎成捆。可想而知,比起現(xiàn)在來,那時人們讀書多么不方便!
孔子活了73歲,死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魯哀公是魯定公的兒子)。他活著的時候并不怎么得意,但他死后,卻備受人們尊崇。這緣于他的學生根據(jù)他的言行,整理編成了《論語》一書,被讀書人當作“經(jīng)”長久地誦讀?!墩撜Z》由此成為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孔子由此被稱為“圣人”。貫穿在《論語》中的孔子學說和孔子思想,其核心是宣揚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和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因而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jù),也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正因為如此,孔子被后世統(tǒng)治者逐步加封為獨一無二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師”。雖然如此,孔子仍不失為我國古代很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當然,我們應該對孔子思想和孔子學說進行揚棄,擯棄其封建糟粕,繼承和發(fā)揚他的思想精華,創(chuàng)建更加和諧完美的理想社會。
后人有七絕一首云:
本是高才失意人, 無從救世驗雄心。
只緣權貴崇遺教, 遂使聲名重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