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故事。 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不去見他。于是,陽貨想了一個辦法,給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豬。根據(jù)當(dāng)時禮尚往來的原則,孔子在收到禮物以后,應(yīng)該登門拜謝。孔子不想見這個人,就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他,在路上遇上了陽貨。陽貨對孔子說 :“來,我有話要跟你說。”陽貨接著說:“有才能卻懷著不用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愛嗎?” “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聰明嗎?” 孔子應(yīng)景式的說:“好吧,我答應(yīng)你去做官。”(選自《論語》) 陽貨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視和反對的“亂賊臣子”,孔子不愿意與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作為仁者的孔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孔子,有原則又知權(quán)變的孔子,在跟這種小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中庸的超高的智慧。 元代胡炳文《四書通》中對這一段,解釋得非常之細(xì)致:“此一事耳,而見圣人之一言一動皆時中之妙。陽貨欲見孔子而遽(jù)見之,非中也;既有饋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時其亡則中小人之計,非中也;不幸遇諸途而又避之,則絕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辭易至于不遜,非中也;辭之遜而或有所詘(qū),非中也。圣人不徇物而亦不茍異,不絕物而亦不茍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剛直不屈,此其所以為時中之妙也。” 《中庸》的顯著特點在自誠明,而致中和,程子認(rèn)為,凡事都有一個剛剛好的“和”在里頭,這個“和”該如何找?唯有從修身上多下功夫,不輕易讓良知被蒙蔽,經(jīng)常省察克治,自我誠明,自然就能保持住良知的活潑潑,自然就能“肫肫(zhūn )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大慧生出,即自然能在事事中找到最佳的那個“和”。 唐高宗時,承慶典選校百官,有一官督漕運,遭風(fēng)失米,承慶考之曰:“監(jiān)運損糧,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無言而退。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奔葻o喜容,亦無愧詞。承慶嘉之,又改曰:“寵辱不驚,考中上?!?/span> 一個人能做到寵辱不驚,品格修養(yǎng)不隨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核心原因是其“性分定”,是其有強大的良知自信,這份自信無論是“默而識之”,還是“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都是讓人尊敬的。也唯有如此,方能做到夫子所言:“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薄?/span> 子路問什么是強??鬃诱f:“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rèn)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化人,對蠻橫無禮的人也不報復(fù),這是南方的強,君子即屬于這一類。經(jīng)常枕著刀槍,穿著盔甲席地睡覺,死而后已,這是北方的強,性格強悍,勇武好斗的人即屬于這一類。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算是真的“剛強”!信守中庸之道,獨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國家政治黑暗時不改變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瑥娫粘C!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