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孩子要上四年級,他咨詢我要不要給孩子補課?他說別的孩子都在補課,自己孩子不補課就落后了。
我說你可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你孩子和90%的同學做一樣的事情,憑什么超過90%的人?
其實,最好的和最差的學生都不用補。
學霸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都有,如果只是缺知識,網(wǎng)上的名師比90%的老師靠譜。我給很多高中生的建議,就是去B站聽課。千萬粉絲的名師課,免費更新,按需收聽,隨時點播。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霸不需要補課。
完全沒有學習動力的學渣也不用補課,他們?nèi)钡牟皇欠椒?,而是態(tài)度。上帝只幫助自助者。你自己不想努力,上帝也幫不了你。
對于其他學生來說,補課到底有沒有效果?取決于他們有沒有學習方法。
有方法的學生補課有幫助。畢竟,在學校是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很難面面俱到。如果你只是落下了知識,補知識很容易。
但對于那些沒有學習方法的學生,不會聽課、不會記筆記、不會提問題。補課只是被動應付,效果微乎其微,家長只是買個心理安慰。
你在課堂上聽不懂,憑什么到了補習班就能聽懂?
不解決根本問題,浮在表面上的努力都毫無意義。
你不可能比別人聰明十倍,也不可能比別人勤奮十倍,只有找到科學的方法,才能提高十倍的學習效率。
到底怎么學習,才能超過90%的人?
比如藤藤,我既不能期望他聰明過人,也不指望他比別人更勤奮,我只能幫他找到更科學的學習規(guī)劃,才能讓他真正彎道超車,輕松取勝。
哪些方法與眾不同?
1、不依賴補課。
第一,如果他在小學初中還需要補課才能跟得上,到了高中估計也很難跟上。
第二,雖然我可以教他,但我很少教他知識,而是教他學習的方法。真正掌握了學習方法,絕大多數(shù)知識他完全可以自學搞定。
第三,他知道自己比補課的同學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所以,他才會愿意主動按照我給他的學習建議去做。他用更少的時間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他就會更加不喜歡被動補課,更愿意主動自學。
自己掌控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效率高,效果好。
家長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2、成長型心態(tài)。
藤藤能夠在不補課的情況下,具備遠超過同齡人的學習能力,都是從這一點開始的。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孫子兵法>與“學霸秘籍”》,有時你之所以能夠超過別人,不是因為自己更厲害,只是因為別人總在做錯事,他們自己放棄了競爭而已。
所有家長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根本沒有聽說過“成長型心態(tài)”;聽說過的人中,又有一半認為這一點不重要;認為重要的人中,又有一半做不到;做到的人中,又有一半做不好……
真正能夠踐行成長型心態(tài)的家長和孩子不到10%。所以,只有這些孩子才有機會贏得這場游戲的勝利。
不補課,建立成長型心態(tài)。一是不做什么,一是做什么。僅僅這兩條,就和90%的人不一樣了。
但只是和別人不一樣,不足以讓孩子成為前1%的學霸。落實到學科規(guī)劃上,具體做些什么呢?
語文的核心是閱讀量,英語的關鍵是單詞量,數(shù)學的關鍵是深度理解。
1、語文
高考語文三座大山:閱讀、古文、作文。
閱讀是長期習慣,無法短期突擊。學齡前和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黃金期。
新課標的語文課外閱讀量,小學要達到145萬字,初中260萬字。400多萬字的閱讀量怎么能靠補課?孩子必須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
古文的起點就是詩詞??梢詮囊患∈麻_始,每天背一首詩。這既積累了知識,又鍛煉了記憶力。比如藤藤,背的詩越來越多,就很容易背下來《琵琶行》這類的長詩,背完九年級以內(nèi)的古文。
堅持閱讀,堅持背詩,看似很簡單的小事,日積月累就不得了。
2、英語
每天堅持背十個單詞,能夠天天做,就很不容易。
每天10個單詞,一年超過3500個。高考詞匯量也就3500。藤藤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刷完了高中的單詞,現(xiàn)在刷的是《高考真題核心詞匯》。
英語和語文的積累,每天不超過半個小時,但性價比極高,而且無需花費一分錢。
方法如此簡單易行,但能夠真正做到做好的屈指可數(shù)。
3、數(shù)學
藤藤這個暑假開始自學初中數(shù)學,開學前就自學完了6-8年級的數(shù)學。
為什么是自學而不是我教他?
知識好學,能力難練,習慣難養(yǎng)。我更關注的是提高他的自學能力,養(yǎng)成自學習慣。
很多高中生在學校有五個多小時的自習時間。自習能力決定了學習效果!為什么很多初中生到高中就跟不上?因為之前那種只靠補課提高成績的方法不適用了。
所以,我與其手把手教他怎么學好數(shù)學,不如養(yǎng)成他自學的能力。
當他自學碰到困惑的時候,我稍微給他指點一二,效率高,效果好。
9月1日,藤藤就要正式成為一名初中生了。
他與99%的孩子都一樣,沒有更聰明,也沒有更勤奮。但我和藤藤做的事情,確實與99%的家長和孩子不一樣。這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我們確實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且實踐證明,效果也是最好的。
巴菲特說過一句名言:“你的決策正確,不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認為你正確,也不是某個大人物認為你正確。你正確是因為你的假設正確、你的事實正確、你的推理正確。”
與眾不同不是目的,與眾不同有更好的結果,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