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絞痛 CCS 分級
CCS 分級
分級 | 分級標準 |
I 級 | 一般體力活動(如步行和登樓)不受限,僅在強、快或持續(xù)用力時發(fā)生心絞痛。 |
II 級 | 一般體力活動輕度受限,快走、飯后、寒冷或刮風中、精神應激或醒后數小時內發(fā)作心絞痛,一般情況下平地步行 200 m 以上或登樓 1 層以上受限。 |
III 級 | 一般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一般情況下平地步行 200 m 內或登樓 1 層引起心絞痛。 |
IV 級 | 輕微活動或休息時即可發(fā)生心絞痛。 |
02
Killip 分級
Killip 分級
分級 | 分級標準 |
I 級 | 無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與體征。 |
II 級 | 有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肺部 50% 以下肺野濕羅音、心臟第三心音奔馬律。 |
III 級 | 嚴重的心力衰竭臨床癥狀和體征,嚴重肺水腫,肺部 50% 以上肺野濕羅音。 |
IV 級 | 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壓(收縮壓低于 90 mmHg), 且存在周圍血管收縮的證據(如少尿、紫紺、發(fā)汗等)。 |
03
GRACE 風險評分
GRACE 風險評分
危險等級 | GRACE 風險評分 |
非 ST 段抬高型 ACS(NSTE-ACS) | |
低危 | ≤ 108 分 |
中危 | 109~140 分 |
高危 | ≥ 140 分 |
ST 段抬高型 ACS(STE-ACS) | |
低危 | ≤ 125 分 |
中危 | 126~154 分 |
高危 | ≥ 155 分 |
GRACE 風險評分計算方法
04
CAMI-STEMI 評分
CAMI-STEMI 評分
評估項目 | 分值 |
女性 | 1 |
心率 ≥ 100 次/分 | 2 |
年齡 ≥ 70 歲 | 2 |
收縮壓 ≤ 115 mmHg | 2 |
Killip 分級 > 1 | 2 |
心臟驟停 | 4 |
前壁梗塞 | 1 |
05
CAMI-NSTEMI 評分
年齡 (歲) | 分值 | 收縮壓 (mmHg) | 分值 |
< 55 | 0 | < 119 | 3 |
[55~65) | 1 | [119~130) | 2 |
[65~75) | 2 | [130~150) | 1 |
≥ 75 | 3 | ≥ 150 | 0 |
Killip 分級 | 分值 | 血白細胞 (109/L) | 分值 |
I | 0 | < 6.8 | 0 |
II | 2 | [6.8~10.74) | 1 |
III | 3 | ≥ 10.74 | 2 |
IV | 5 | — | — |
血肌酐 (μmol/L) | 分值 | ST 段壓低 | 分值 |
< 94.1 | 0 | 是 | 2 |
≥ 94.1 | 1 | 否 | 0 |
新發(fā)完全左束支傳導阻滯 | 分值 | 心臟驟停 | 分值 |
是 | 5 | 是 | 4 |
否 | 0 | 否 | 0 |
吸煙狀態(tài) | 分值 | BMI (kg/m2) | 分值 |
從不吸煙 | 2 | < 18.5 | 2 |
已戒煙 | 1 | [18.5~28) | 1 |
目前吸煙 | 0 | ≥ 28 | 0 |
心肌梗死病史 | 分值 | 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 | 分值 |
是 | 2 | 是 | 0 |
否 | 0 | 否 | 4 |
總分 | 35 分 | ||
注:—代表無,1 mmHg = 0.133 kPa。 |
06
TIMI 風險評分
STEMI 患者的 TIMI 風險評分
評估項目 | 分值 |
年齡 ≥ 75 歲 | 3 |
年齡 65~74 歲 | 2 |
糖尿病/高血壓/心絞痛 | 1 |
收縮壓 < 100 mmHg | 3 |
心率 > 100 次/分 | 2 |
Killip II~IV 級 | 2 |
體重 < 67 kg | 1 |
前壁 ST 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滯 | 1 |
距離就診時間 > 4 h | 1 |
最大分值 14 分 |
STEMI TIMI 評分與 30 天內全因死亡風險的關系
07
出血風險評分
CRUSADE 評分風險分層
風險分級 | 評分范圍 | 發(fā)生大出血風險 |
很低危 | < 21 | 3.1% |
低危 | 21~30 | 5.5% |
中危 | 31~40 | 8.6% |
高危 | 41~50 | 11.9% |
很高危 | > 50 | 19.5% |
注:大出血的定義為顱內出血、腹膜后出血、HCT 下降 ≥ 12%,或需輸血。 |
08
Gensini 評分
Gensini 評分方法
狹窄程度 | 分值 |
0-25% | 1 |
26-50% | 2 |
51-75% | 4 |
76-90% | 8 |
91-99% | 16 |
100% | 32 |
病變血管 | 病變部位系數 |
左主干 | × 5 |
左前降支 | 近段(× 2.5) 中段(× 1.5) 遠段(× 1) |
第一對角支 | × 1 |
第二對角支 | × 0.5 |
第三對角支 | × 0.5 |
左回旋支 | 近段(× 2.5) 中段(× 1) 遠段(× 1) |
鈍緣支 | × 1 |
后側支 | × 0.5 |
右冠狀動脈 | 近段(× 1) 中段(× 1) 遠段(× 1) |
后降支 | × 1 |
后側支 | × 0.5 |
參考文獻(向上滑動查看)
[1] 孫明壯, 胡舜英, 孫志軍. 冠狀動脈疾病評分系統(tǒng)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21,20(03):224-228.
[3] 李亮宗, 吳曉毅, 何永漢. GRACE 評分對 STEMI 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J]. 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22,27(04):317-319.
[4]高曉津, 楊進剛, 吳超等. TIMI 風險評分與 GRACE 風險評分對中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內死亡率的預測價值[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8,33(06):529-534.
[5] Yang JG, Liu HF, Xu HY, et al. Simple risk prediction model to assess hospital mortalit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based on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MI) [J]. Eur Heart J, 2017, 38(1):1199.
[6] 伏蕊. CAMI-NSTEMI 評分:基于中國急性心肌梗死注冊研究構建的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風險預測模型 [D].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
[7] Antman EM, et al. The TIMI risk score for unstable angina/non-ST elevation MI: A method for prognostication and therapeutic decision making. JAMA. 2000 Aug 16;284(7):835-42.
[8] Morrow DA, et al. TIMI risk score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convenient, bedside, clinical score for risk assessment at presentation: An intravenous nPA for treatment of infarcting myocardium early II trial substudy. Circulation. 2000 Oct 24;102(17):2031-7.
[9] Morrow DA, et al. A simple risk index for rapid initial triage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 InTIME II substudy. Lancet. 2001 Nov 10;358(9293):1571-5.
[10] 張辰浩, 陳雯. CRUSADE 評分與出血高危人群的識別 [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8,10(03):372-373.
[11] Gensini GG. 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 J Cardiol. 1983 Feb;51(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