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一謀士,劉邦將他與蕭何、韓信稱做“漢初三杰”。
張良為什么能得到劉邦的賞識?
劉邦乃沛縣一亭長,草莽之人,一個粗人,對文人嗤之以鼻,是張良改變了他對文人的看法。張良策劃“博浪沙刺秦王”,雖不成但卻名震天下。李白有詩:“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焙筇又料纶?,投靠劉邦。一個文人具備了連武夫都可能不具備的神勇,劉邦能不佩服嗎?劉邦最終接受張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張良強(qiáng)大的政治背景,張良可謂是官三代,其祖父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三朝宰相,其父親是兩朝宰相。這樣的政治背景拿到現(xiàn)在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在張良的那個年代也是名鎮(zhèn)華夏。切不論張良能力如何,就這樣的背景,劉邦也會用他,起碼還多出了很多條路可走。
張良如何從一介莽夫轉(zhuǎn)變成千古謀士?
刺殺秦王這種事,雖然大快人心且撈足了名聲,但也看出此時的張良充其量是一介莽夫,可為什么逃至下邳投靠劉邦之后就變成千古第一謀士了呢?因為他在下邳的橋上碰見了他的恩師黃石公,還上演了一場千百年來被世人所傳頌的“圯橋授書”的故事。張良得到了黃石公所著的《素書》和《黃石公三略》,相傳還有一本解釋《易經(jīng)》的奇書《青囊經(jīng)》。
三本書都講了什么?
《素書》:
《素書》是一本奇書,全書共一千三百六十字,世人稱這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璣。是一本教授人們?yōu)槿颂幨乐赖臅?,同樣更是一本借為人處世之道講謀略的書。假如你只認(rèn)為這本書是一本簡單的講述為人處世之道的書那就大錯特錯了,本人參考典籍記載以及十余年品讀,認(rèn)為品讀此書有四個境界:“第一:明白所寫,知其意為教授世人為人處世,把它當(dāng)做一本提升自己為人處世之道的著作。第二:通過讀懂其為人處世之道中的道理,通過為人處世之道了解其內(nèi)藏的謀略。第三:讀懂謀略中的一部分,做到謀己,謀人,甚至是謀天下。第四:完全讀懂此書?!庇惺妨嫌涊d張良沒有完全讀懂,只是懂了十分之一,假如這樣的記載是正確的,那這本書實在可怕,只讀懂了十分之一就幫劉邦得天下,那要全讀懂了的人還叫人嗎?那不就成了神了嘛。黃石公是作者,應(yīng)該是完全懂了,所以被納入了道教神譜,當(dāng)然這是傳說?!端貢吩逵羞@樣一句話:“讀懂此書可為帝師”。本人在此斗膽加上幾句,讀懂此書:師者,可為帝師;商者,可為巨賈;官者,可位列三公;君者,可成千古一帝。這其中的讀懂并不代表全懂。
書是好書,至于它的成書卻存在著很多爭議,爭議可以不提,只要書好,便罷。
《黃石公三略》
黃石公將此書傳給張良時告知是《太公兵法》,張良從此如獲珍寶。但此書并不是《太公兵法》,只是黃石公怕張良小看此書,因而假借姜太公之名將書傳給張良。《黃石公三略》也的確借鑒了《太公兵法》,讀過的朋友相信都有同感,可以說是《太公兵法》的修正改進(jìn)版,為什么說是修正改進(jìn)版呢?因為《太公兵法》是以姜太公與周文王的對話形式寫成的,很可能不是姜太公所作,只是身邊史官記載所成,而黃石公將《太公兵法》匯總且改進(jìn),使其簡明扼要且更加符合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
《青囊經(jīng)》
此書據(jù)傳已失傳,但現(xiàn)在一些著作和網(wǎng)站將其內(nèi)容寫出,本人對風(fēng)水學(xué)不甚了解,因此也不能斷定是否真假,也可能是新挖掘的古墓出土的吧,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此書內(nèi)容真假在這里不多做評價。此書是風(fēng)水學(xué)巨著不容置疑,它是黃石公根據(jù)《易經(jīng)》的內(nèi)容提煉出的精華,史料記載是中國風(fēng)水學(xué)第一巨著。
三本這樣內(nèi)容的書注定張良會成為千古第一謀士,《素書》:謀略?!饵S石公三略》:軍事?!肚嗄医?jīng)》:風(fēng)水。
張良是千古第一謀士?那姜太公是?
太公的確是謀略大家,但由于年代久遠(yuǎn)且屬神界,人無法與其相提并論,因此張良便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古第一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