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在政治上,張昭為輔佐孫策、孫權兩代的重臣;在文學上,張昭精通儒學、善隸書,晚年在家無事即為《左傳》及《論語》做注。司馬光《資治通鑒》對張昭的描繪是:昭容貌矜嚴,有威風,吳主以下,舉邦憚之。本專題就“舉邦憚之”的張昭做出一些評論。
張昭:有意思的倔老頭《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干無疑是第一流的。
如何看待張昭勸孫權降歸曹操裴松之認為張昭在赤壁之戰(zhàn)前作為投降派代表人物,并非其懦弱和自私,“張昭勸迎曹公,所存豈不遠乎?夫其揚休正色,委質孫氏,誠以厄運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權,才略足輔。是以盡誠匡粥,以成其業(yè),上藩漢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計,非其本志也。曹公仗順而起,功以義立,冀以清一諸華,拓平荊郢。大定之機,在于此會。若使昭義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zhàn)國之弊哉”。
孫權何以不用張昭為相張昭是東吳資格最老、影響最大的人物。他在孫策創(chuàng)業(yè)時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孫權繼任后,張昭對孫權可說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輔之”,為東吳的鞏固發(fā)展貢獻不小。在孫權稱王后,群臣兩次薦舉張昭擔任丞相,卻均遭到了孫權的婉拒,這又是為什么呢?
張昭政治地位之變遷及其與孫權沖突之原因考論張昭是孫吳歷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榮辱進退,頗多坎坷。其進退絕不僅僅是其個人的榮辱,而是關乎孫吳政治變遷之大局,其中頗多深意,值得深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