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一種被動作戰(zhàn)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蒙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由于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里,因而,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復、多次地運用。實際戰(zhàn)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于:要善于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zhàn)略背景、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能大膽地以“空城”退敵,就是他能準確地惴摸到了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tài),而諸葛亮獨出心裁、奇異的思維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時的危局。
三國居然暗藏四出驚心“空城計”提起空城計,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諸葛丞相,《三國演義》里一出“武侯彈琴退仲達”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根據史料記載分析,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同諸葛亮演對手戲的司馬懿還在數千里之外的洛陽城。也就是說,其實“諸葛戰(zhàn)司馬”只是后世文人玩了一廂情愿空間的穿越。即便真有,和大名鼎鼎的諸葛丞相打照面的充氣量只是個不知名的探馬先鋒而已。沒有司馬懿,沒有百萬大軍,諸葛亮這空城計上演的多少有點孤單。
如此說來,三國迷們可能要失望了。不過,在充滿人謀的三國時代,隨時都會有好戲上演的。諸葛亮沒玩過,不代表沒人玩過,而且,三國里玩過空城的人還不止一位。就連曹操、孫權、袁紹的這樣的老江湖,都曾被他人的空城計耍的團團轉。
諸葛亮“空城計”的由來及完善等歷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計”,無疑是《三國演義》第95回描寫的那段故事了: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立即作好大軍撤退安排,并親引五千軍到西城搬運糧草。忽然飛報司馬懿率15萬大軍殺奔西城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隊,已分一半運糧草而去,城中僅剩二千五百軍士,戰(zhàn)、撤均不可能。諸葛亮鎮(zhèn)靜自若,乃命偃旗息鼓,大開城門,每一門僅用軍士20人,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本人則披鶴氅、戴綸巾,到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身邊僅有二小童,一捧寶劍,一執(zhí)麈尾。魏軍來到城下,皆不敢進。司馬懿因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懷疑其有埋伏,立即下令退軍。諸葛亮軍因此化險為夷。
荊州名將忠勇文聘成功導演空城計說起空城計,大家首先會想到諸葛亮,諸葛先生在城頭羽扇輕搖就嚇退司馬懿數十萬大軍,確實夠膽識,很瀟灑,可惜,這些都是羅貫中虛構的。而在三國歷史上,確實曾有兩位將軍導演過真實版的空城計,一個是歸屬曹魏的荊州名將文聘,一位是歸屬蜀漢的常山趙子龍。趙云的故事以后再說,本文只講文聘。
文聘在人生的最后一年,面對孫權的大軍突襲,以孤城對抗孫權毫不畏懼,大擺空城計建立奇功,可稱為勇;當初荊州易主。文聘沒有汲汲于富貴,而心中掛念昔日的主人,可謂為忠。有忠有勇的文聘將軍,死后朝廷追謚為“壯侯”,可說是實至名歸的荊州第一名將。
真相:“空城計”發(fā)明權屬于趙子龍“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士人指點到今疑?!边@段出自《三國演義》的詩句,被后人改編成京劇、晉劇、徽劇,冠以《空城計》的名字廣為流傳,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在欣賞之余,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個誤區(qū)——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否真的在西城憑三尺瑤琴,空城退敵過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司馬懿。
那么,歷史上是否真的沒有用“空城計”以退敵兵的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位與諸葛亮同時而又同國的人就曾大擺空城計。此人姓趙,名云,字子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