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外丘

1 拼音

wài qiū

2 英文參考

Wàiqiū GB36[中國針灸學詞典]

Fútù ST32[中國針灸學詞典]

wàiqiū[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G36[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GB36[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外丘:1.經穴名;2.經穴別名。

4 經穴名·外丘

穴位外丘
漢語拼音Waiqiu
羅馬拼音Waichiu
美國英譯名Outer Mound



中國GB36
日本36

莫蘭特氏VB36
富耶氏
德國G36
英國G36
美國GB36

外丘為經穴名(Wàiqiū GB36)[1]。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1][1]。外丘是足少陽膽經的郄穴[1][2][3]。外為內之對,丘即土丘,此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故名外丘[1]。外丘穴主治胸脅、下肢等疾患:如頭項強痛,胸脅支滿,癲疾吐沫,膚痛,萎痹,寒濕腳氣,頭項痛胸脅痛,腿痛,腳氣,下肢麻痹,肝炎,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頸項強痛,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狂犬傷毒不出,現(xiàn)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療胸膜炎,腸炎,腓腸肌痙攣,腓神經痛,癲癇,踝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疾病等。

4.1 出處

《針灸甲乙經》:外丘,足少陽郄,少陽所生,在外踝上七寸。

4.2 穴名

外為內之對,丘即土丘,此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故名外丘[1]。

外,與“內”對言。丘,指中央凹、四方高之處。此穴在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前緣,正當腓骨長肌之肌腹隆起處與趾總伸肌之肌腹隆起處之間,其狀如丘,故名外丘。[4]

4.3 特異性

外丘是足少陽膽經的郄穴[1][2][3]。

4.4 所屬部位

小腿[5]

4.5 外丘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外丘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3]。

外丘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正坐取穴[1]

外丘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7寸,當腓骨前緣處;或于陽交穴前方1寸取穴[2]

一說“在外踝上六寸”(《循經考穴編》) 。

外丘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外丘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4.6 外丘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上7寸,與陽交穴相平,于腓骨前緣取穴。

外丘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1]。正坐取穴[1]。

側臥或仰臥位,當胭橫紋外側端至外踝尖連線中點下1寸,腓骨前緣取穴;或外踝尖與腘橫紋外側端連線中點下1寸,陽交前取穴[6]

快速取穴:腘橫紋頭與外踝尖連線中點向下1橫指,腓骨前緣處即是外丘穴[7]

4.7 外丘穴穴位解剖

外丘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踇長伸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脛前動脈是腘動脈的終支之一,在腘窩下角,比目魚肌腱弓下方分出以后,穿小腿骨間膜上端的孔至小腿的前面,行于脛骨前肌和踇長伸肌之間,下降至足背,移行于足背動脈。體表投影在脛骨粗隆和腓骨小頭之間的中點與兩踝之間連線的中點的連線即是。該動脈除同靜脈伴行外,還有腓深神經同行。神經支配長、趾長伸肌。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支配。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短肌→前肌間隔→趾長伸肌→踇長伸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腓骨短肌→趾長伸肌→??長伸肌[8]。

4.7.2 穴區(qū)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腓淺神經肌支、腓深神經肌支和脛前動脈分布;再深層有腓深神經干和脛前動、靜脈干經過[8]

布有腓淺神經和脛前動、靜脈肌支[2]。

4.8 外丘穴的功效與作用

外丘穴具有舒肝理氣,通絡安神的功效。

外丘穴有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的作用[1]。

外丘穴系膽經之郄穴,有舒筋活絡之功。主治腹痛,胸脅脹滿,猁犬傷毒不出。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猁犬毒者,增強膽腑功能也。[4]

4.9 外丘穴主治病

外丘穴主治胸脅、下肢等疾患:如頭項強痛,胸脅支滿,癲疾吐沫,膚痛,萎痹,寒濕腳氣,頭項痛,胸脅痛,腿痛,腳氣,下肢麻痹,肝炎,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頸項強痛,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狂犬傷毒不出,現(xiàn)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療胸膜炎,腸炎,腓腸肌痙攣,腓神經痛,癲癇,踝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疾病等。

外丘穴主治胸脅、下肢等疾患:如頭項強痛、胸脅支滿、癲疾吐沫、膚痛、萎痹、寒濕腳氣等[1]。

外丘穴主治頭項痛、胸脅痛,腿痛,腳氣,下肢麻痹;以及肝炎,膽囊炎,坐骨神經痛等[2]。

外丘穴主治頸項強痛、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8]。

外丘穴主治胸脅脹滿,頸項強痛,下肢痿痹;癲狂,狂犬傷毒不出[6]。

現(xiàn)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療胸膜炎、肝炎、腸炎、腓腸肌痙攣等[1]。

1.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弘枭窠浲?,下肢麻痹,癲癇;

2.運動系統(tǒng)疾?。乎钻P節(jié)周圍軟組織疾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脹重感[6]。

一般直刺0.5~1.0寸[1]。

直刺1~1.5寸[8][2]。

4.10.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2]。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1 外丘穴的配伍

外丘配風池、后溪,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外丘配風池、天柱、肩井、外關、后溪,治頸項強痛[6]。

外丘配太沖、肝俞支溝,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外丘配陽陵泉、太沖、肝俞、膽俞、支溝,治胸脅痛[6]。

4.12 特效按摩

按揉外丘穴最好采取指壓帶揉動的方式,每次約3分鐘,可緩解急性膽囊疼痛、頭痛等癥[7]

4.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胸脅支滿,頭痛,項內寒,外丘主之。膚痛,痿痹,外丘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猁犬所傷,毒不出發(fā)寒熱,速以三壯,又可灸所嚙之處,立愈。

針灸大成》:主胸脹滿,膚痛痿痹,頸項痛,惡風寒,猘犬傷毒不出,發(fā)寒熱,速以三壯艾,可灸所嚙處及足少陽絡。癲疾,小兒龜胸

類經圖翼》:主治頸項痛,胸滿,痿痹癲風,惡犬傷毒不出。

4.14 外丘穴研究進展

4.14.1 治療枕神經痛

取外丘、會宗、風池、天柱,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1.5寸毫針直刺0.8寸,提插捻轉瀉法,行針3 min,留針40 min,每隔10 min行針一次,第1日針2次,以后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80例,痊愈68例,顯效12例,總有效率為100%。

5 經穴別名·外丘

外丘為經穴別名[1][2]。出《針灸大全》。出《東醫(yī)寶鑒》?!稏|醫(yī)寶鑒》作外丘[2]。即伏兔[1][2]。

穴位伏兔
漢語拼音Futu
羅馬拼音Futu
美國英譯名Conquered Rabbit



中國ST32
日本32

莫蘭特氏E32
富耶氏
德國M32
英國S32
美國St32

伏兔為經穴名(Fútù ST32)[9]。代號:ST32[10]。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別名外勾、外丘。屬足陽明胃經[10][9]。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體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9]。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癱瘓,下肢痙攣,股膝冷痛,寒濕腳氣,寒疝,癮疹,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膝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風濕性關節(jié)炎,蕁麻疹,腹股溝淋巴腺炎,疝氣,腹脹,狂邪妄語等。

5.1 外丘的別名

外丘(《東醫(yī)寶鑒》),外勾(《針灸資生經》)。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以下髀關,抵伏兔。

5.3 穴名解

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體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9]

伏,有覆義,面向下臥。兔,動物名?!夺樉拇蟪伞分^:“膝上六寸起肉處,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人當跪坐之時則腿足之氣,沖至兩膝以上,則兩腿股直肌,肌肉繃急,推捏不動,猶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4]

5.4 所屬部位

大腿[11]

5.5 伏兔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伏兔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3][12]

伏兔位于大腿前外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距髕底外側端6寸處(《針灸甲乙經》)[10]?;蛐g者以手腕橫紋抵患者膝蓋上緣,當中指到達處是穴[10]。一說在膝蓋上七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10]。

伏兔位于股前區(qū),髕底上6寸,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9]。

伏兔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伏兔穴的位置(肌肉)

伏兔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5.6 外丘穴的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髕上緣上6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伏兔位于股前區(qū),髕底上6寸,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9]

簡便取穴,以手掌掌后第一橫紋中點,按在髕底中點處,手指并攏向上直押在大腿上,中指尖到處是穴[9]。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醫(yī)者以手掌后第1腕橫紋置于膝蓋上緣壓于大腿上,當中指尖處取穴[13]。

伏兔穴的簡便取法[9]

5.7 外丘穴穴位解剖

伏兔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直肌、股中間肌。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為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分布處。皮膚由腰叢的肌神經前支分布。在股直肌和股中間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兩肌由股神經支配。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股直肌→股中間肌[9]

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股直肌→股中間肌[12]。

5.7.2 穴區(qū)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前皮神經(股神經分支)和股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脈經過并分布[12]。

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并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通過[10]。

5.8 伏兔穴的功效與作用

伏兔有散寒化濕,疏通經絡的作用。

伏兔有散寒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9]。

伏兔有舒筋活絡作用[4]

5.9 外丘穴主治病證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癱瘓,下肢痙攣,股膝冷痛,寒濕腳氣,寒疝,癮疹,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膝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風濕性關節(jié)炎,蕁麻疹,腹股溝淋巴腺炎,疝氣,腹脹,狂邪妄語等。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腳氣、疝氣、腹脹[12]。

伏兔主治股、膝等部疾患:如下肢萎痹、股膝冷痛、寒濕腳氣、寒疝、癮疹、狂邪妄語等[9]。

現(xiàn)代又多用伏兔治療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膝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9]。

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癱瘓,腳氣;以及股外側皮神經炎等[10]。

伏兔穴主治下肢麻痹,腰痛膝冷,腳氣;疝氣[13]

運動系統(tǒng)疾?。猴L濕性關節(jié)炎,股外側皮神經炎,下肢癱瘓,下肢痙攣;

其它:蕁麻疹,腳氣,腹股溝淋巴腺炎。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1~2寸[12][13],局部有酸脹感[13],可傳至膝部[13]。

一般直刺0.8~1.2寸[9]。

直刺1~1.5寸[10]

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可下傳至膝部。

注意:不能刺激過強,以免損傷肌肉、筋膜[10]

5.10.2 灸法

可灸[9][12]。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10]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5.11 外丘穴的配伍

伏兔配髀關、犢鼻,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治腿膝疼痛[13]

伏兔配梁丘、陽陵泉、昆侖,治腿膝屈伸不利[13]。

5.12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針灸大成》:主膝冷不得溫,風勞痹逆,狂邪,手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腳氣,婦人下部諸疾。

備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風勞氣逆,膝冷不得溫。

5.13 研究進展

Ca2+濃度的影響:針刺“伏兔”、“梁丘”等穴,對家兔超負荷運動骨骼肌細胞內Ca2+濃度有一定影響,針刺二穴首先可以恢復肌膜的正常結構,從而調節(jié)Ca2+代謝,迅速降低骨骼肌細胞內Ca2+濃度,解除線粒體鈣超載所致的細胞功能受阻,恢復肌細胞的正常結構與生理活動[13]。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y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513.

  3. ^ [3]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6-327.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115.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8.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y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36.

  11. ^ [11]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58.

  12. ^ [12]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54-55.

  13.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0-18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足少陽膽經穴位?(36)外丘
絕骨
外丘穴
【穴位】豐隆
_奇穴 五、下肢穴_中醫(yī)世家
外丘穴:舒肝理氣,通絡安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