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時空,多么遙遠的夢想!但當我走進書法家蔡毅華老師的家,霎那,就真真實實地過足了一輪“穿越”癮。
▲剪紙窗花,綠竹幽幽,清高雅潔。
▲寬大的羅漢床上和床底堆滿了書。
▲書桌一角。一切都很古舊,很雜亂,但是,卻亂得讓人很舒心。
蔡毅華老師是個地道的老廣氮人,居住在廣氮社區(qū)的一處老房子里。
客廳不大,滿屋都是舊物,左邊靠墻的是古琴和寬大的羅漢床。羅漢床上、床底堆滿了書,床邊墻上還有木雕窗花,窗花上刻著很多傳統(tǒng)民俗、故事,比如金榜題名、喜得貴子、洞房花燭、五代同堂等。中間是一張古舊桌子,桌上五花八門的古色杯子,猶如沉淀著一堆故事。人坐在桌子邊,猶如坐在歷史的歲月中。杯子邊的小爐上,用銅壺汩汩燒著水,香早已點燃,香籠散出輕煙,一屋子香氣氤氳繚繞。蔡毅華說,焚香能夠凈氣。焚香撫琴,焚香靜坐,空氣清新,人也身心健康。
▲焚香,喝茶,看書,看字畫,很古典的舊式文人的氣息。
門邊是一張古舊的圈椅。圈椅下面是按古法燒制的“金磚”,圈椅旁是一個瘦削的高到屋頂?shù)臅瘛2桃闳A說,這是他自己設(shè)計,叫木匠做的。靠窗的是小姐椅,窗邊還貼有剪紙窗花,窗外是一排竹子,清高雅潔,立馬就讓我想起大文豪蘇東坡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蔡毅華說,這竹子很受歡迎,“學生來我家玩,找我要竹子;一些書法家朋友來我家閑聊,也找我要竹子,我每次都很熱心地分給他們,看來,蘇東坡的文氣境界,大家都喜歡呀?!?/p>
▲圈椅下面是按古法燒制的“金磚”。
書架擠滿了窄窄的過道,小心翼翼地穿過,進到書房“半山堂”,鋪天蓋地的書、書法作品、大毛筆、篆章等等,直撲眼簾。一種很直觀的感覺,從客廳到書房,頗有舊式傳統(tǒng)文人的風范,一切都很古舊,很雜亂,但是,卻亂得讓人很舒心。
▲高到屋頂?shù)氖菹鲿?,是蔡毅華自己設(shè)計的。
蔡毅華說,其實,他家里收藏的東西,有舊的,也有新的,但不管是新還是舊,卻都能和諧地放在一起。你看看,小姐椅、圈椅、羅漢床、木雕窗花、五花八門的古老杯子、滿地的書籍、滿地的字畫……“亂”中氤氳出了一種很古典的舊式文人的氣息。人置身其中,那種感覺,完全可以讓人想起現(xiàn)在一種流行的語匯——“穿越”。仿佛就是“穿越”回了南北朝、三國,抑或是風流的唐宋與民國年代。
▲家中擺滿收藏品。
蔡毅華說,他喜歡收集古物,為的是營造一個古意的環(huán)境,因為文學與書法都需要環(huán)境來滋潤的。人只有浸潤在古意環(huán)境中,才能更深刻地熱愛傳統(tǒng)文化,結(jié)識更多喜歡傳統(tǒng)文化的朋友。對他而言,收集古物,是一種雅致的閱讀,滋養(yǎng)自己,也滋養(yǎng)別人。
▲五花八門的古色杯子,沉淀著一堆故事。
蔡毅華認為,去各地淘古物,也是一種有趣的讀書方法。“我現(xiàn)在還每隔兩個月去一趟杭州,拜訪名師,學習書法,提升境界。每次都要多停留一兩天,去文玩市場,跟那些老板們聊聊天。在那邊認識了張笑榮先生,是做古磚的。家里那塊金磚,就是從他手里拍買來的。”
今年春節(jié)期間,蔡毅華在棠德小區(qū)春節(jié)臨時舊書攤中看到一本封面為《石門漢魏十三品》的硬書殼,里面放著兩張貨不對版的拓片,打開一看竟然是曹操(魏王)唯一存世作品“滾雪”原石的拓片!難以抑制心中的喜悅與激動,立馬淘回了家。蔡毅華說,以前讀曹操的詩作,相隔很遙遠,如今“滾雪”原石拓片拉近了距離,感覺曹操就在拓片的后面,吟誦著氣勢磅礴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今年春節(jié)淘到的曹操唯一存世作品“滾雪”原石的拓片。
“當然,讀書和收藏也是我生計的一部分吧。”蔡毅華說,為了教好學生,源源不斷地拋出新的點子,他不斷收集一些有趣的故事,因為在課堂上,孩子們特別喜歡聽故事,于是,“我收集有趣的東西,慢慢地自己也成了故事里有趣的一部分。”
蔡毅華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個作家,成為一個靠筆桿子吃飯的人。但隨著時間推移,他轉(zhuǎn)向了書法。有意思的是,他小時候看書法書籍,是當成小說來看的。書法書里有很多的奇聞軼事。比如,王羲之,袒腹東床,被選為“東床快婿”;唐代書法家歐陽詢,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古碑,竟然守在古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等等,越看越喜歡書法,最后就陷入書法里不可自拔啦。
2000年,廣州氮肥廠關(guān)閉了,他有過一段惶惑的時間,不知道該怎么走自己后面的人生路。后來,他還是決定“以筆桿來工作和生活”。蔡毅華笑說,他現(xiàn)在一心研究書法,一心從事書法教學,這也是以筆桿子吃飯,只是不同的筆桿子而已。
▲蔡毅華的書法作品。
蔡毅華從事小學生書法教學取得了很多優(yōu)異的成績,遠的不說,光是去年至今,2015年他教的學生參加全國中小學書法比賽,拿了31個全國一等獎;2016年1月17日,在由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星之光杯”廣州市第九屆青少年書法大賽現(xiàn)場總決賽中,他的學生再創(chuàng)佳績,7人獲一等獎、5人獲二等獎、4人獲三等獎、6人獲優(yōu)秀獎!
很多學生都覺得學書法枯燥,累人,但為什么他教的學生能頻頻取得好成績?對此,蔡毅華解釋說,學習書法,本身就是很郁悶的一件事情。郁悶的東西,該怎么教學?那就是一定要跟有趣的東西糅合。因為書法的高度,最后決定的不是你寫的高度,而是你整個人的修養(yǎng)高度。為什么孩子覺得學書法累,那是因為帶孩子入門的這個老師,沒有給孩子講中國書法后面的故事與知識,書法教學沒有溫情沒有溫度,自然就難以讓孩子堅持學習下去。
▲蔡毅華的學生取得了很多優(yōu)異成績。
蔡毅華則琢磨出了自己鮮活的教學方法,“我上書法課,每一節(jié)都有一個有趣的書法故事在里面,并經(jīng)常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給孩子看。”比如說,他去蘭亭,有意識地買了王羲之曲水流觴的杯子回來。他帶上酒杯,拿上水桶,在課堂上講了曲水流觴的故事,把酒倒到杯子里,放到水桶里,漂給孩子看,孩子興奮極了。
我用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們親切地感受到了活生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節(jié)課,信息量大,又給孩子們很興奮的感覺,很自然就能激起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的學習熱情,如今有些孩子跟在我身邊學書法都有上10年了。我最開心的就是,孩子們最記得我是個‘會講故事的老師’。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給新生上課時開宗明義地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F(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蔡毅華說,他很欣賞這段話,并拍下來存在手機上,為的是時刻提醒自己,上課要時刻講出新意。而他的新意,便是講孩子們沒聽過的有趣故事。這需要不停地去閱讀更多書籍,收集更多古物,以便立體地把故事有趣地呈現(xiàn)給孩子們看。如此,他的家越來越亂,也越來越古意悠悠。
▲蔡毅華說:我最開心的是,孩子們最記得我是個“會講故事的老師”。
e家君推出一個全新欄目:《作家眼中的車陂》,文化就像一種膠片中的光影,那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讓我們一起來發(fā)現(xiàn)那些被你忽略的車陂之美。
作家簡介:潘小嫻,作家,現(xiàn)已出版《美人香里說宋詞》、《村上春樹的三張面孔》、《閑敲棋子落燈花》、《最美的游戲》、《鋼琴美韻》、《鋼琴的故事》、《建筑家陳伯齊》、《會飛的蒲公英》等作品。
文圖丨信息時報記者 潘小嫻
信息時報編輯丨橙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