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三十章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
《道德經(jīng)》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遠在三皇五帝的時代,君王大多數(shù)可稱得上為圣人,他們以德修身,以道治國,順天為民。但在后來的社會里,人性漸迷,私欲熾熱,棄道亡德,戰(zhàn)亂紛起,很多君王都欲以兵強取天下,致使社會更加動蕩不安。所以,修道之人,應(yīng)以大力提倡和推廣以道德治理天下的思想為己任,積極入仕,不為名利,不計榮辱,為天下之君王獻計獻策。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這句話的意思是:以道輔佐君王的人,是不主張以武力逞強天下的。不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事情就有回旋的余地,就可以達到天下太平的目的。對于“其事好還”的注解,一般都把“還”字解成“回報”,把“好”字解成“容易”,把“其事”注解成“戰(zhàn)斗”、“殺人”等事情,“其事好還”就解成了“戰(zhàn)爭、殺人等事情很容易就會得到還報。”這樣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好像是說的通的,但在文法上卻不通,這里的“其事”是指“不以兵強天下”去處理的事情,而并不是指“戰(zhàn)爭”之類的事情。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要君王以道治國,實現(xiàn)天下長治久安的目的。后面的“善”字,就是對前面“不以兵強天下”的一個呼應(yīng),不以兵強天下就會有善果。用武力解決問題,事情就沒有回旋的余地,戰(zhàn)爭一旦發(fā)生,國與國就會變成仇敵,兩國人民之間也相互仇恨,戰(zhàn)爭就會不斷升級,最終各國都將傾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而賭之,敗者國破家亡,而勝者也是滿身創(chuàng)傷,特別在戰(zhàn)爭期間,生靈涂炭,家破人亡,生命將變得毫無價值,人間變成屠宰場,這與“天有好生之德”之天道相背離,有道之人豈能為之?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边@句話的意思是:部隊駐扎的地方,荊棘叢生,一片荒涼。打了大仗之后,接下來的年份,就會民不聊生。而欲以兵強天下之君王,必定要儲備大量的部隊,招身強力壯的勞力去當(dāng)兵,導(dǎo)致整個國家的勞動力就減少了,因此整個國家的老百姓負擔(dān)就加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