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2019年春節(jié)的電影市場,不得不提起大熱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它脫胎自劉慈欣2008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借著電影的東風(fēng),一批優(yōu)秀的科幻作品一時間洛陽紙貴。
這里給大家介紹的,則是一部清末就預(yù)言將在浦東舉辦世博會的小說——陸士諤所作的《新中國》。
中國的科幻文學(xué)是晚清時期開始興起的?!翱茖W(xué)小說”最早是梁啟超在《新小說》連載《海底旅行》這部翻譯小說時使用的文類命名。
▲陸士諤
1910年,民國時期被稱作“上海十大名醫(yī)”之一的陸士諤才32歲,他平時涉獵廣泛,除了汲取醫(yī)學(xué)方面的知識外,還喜歡閱讀科普報刊、史地書籍和西方科幻小說,那一年他完成了一部科幻小說《新中國》,今天再看,這本小說不僅準確預(yù)言了在浦東舉辦的世博會,還預(yù)言了跨江大橋、隧道、上海地鐵網(wǎng)絡(luò)等事物。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小說神奇的“預(yù)言力”,這里摘錄了部分文字:
世博會、越江隧橋
走出車站一瞧,不覺大驚。見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筑到對岸浦東。忙問女士:“這大鐵橋幾時建造的?”
女士道:“足有二十年光景了,宣統(tǒng)二十年,開辦萬國博覽會,為了上海沒處可以建筑會場,特在浦東辟地造屋。那時,上海人因往來不便,才提議建造這橋的,現(xiàn)在浦東地方已興旺得與上海差不多了。中國國家銀行分行,就開在浦東呢!浦東到上海,電車也通的?!?/p>
我道:“怎么橋面上不見有電車軌道?”
女士道:“云翔,你總是四十年前的老知識。方才我同你不是坐過電車么?那電車不是在隧道中行走么?”
我道:“不錯,方才電車果在隧道中行走的。但是上海到浦東,隔著這么大一個黃浦,難道黃浦底下也好筑造隧道么?” 女士道:“怎么不能?你沒有聽見過,歐洲各國在海底開筑市場么?筑條把電車路,希什么罕。”我聽了,不勝奇詫。
電汽車
動問友琴,友琴道:“物以稀為貴,多了就賤。從前,電汽車都是外國來的,本國人從不會制造。工料、運費、關(guān)稅,一切加上去,就不貴也要貴了。并且從前的電汽車,式樣很是粗笨,制法很是陋劣,光就汽油一項,耗費得何等利害!現(xiàn)在,經(jīng)我國人再三研究,制造成新式的改良電汽車,式樣既極其靈巧,用油也極其省儉。差不多外國汽車一天所費,移在我們車上,可以用到三天呢!”
我道:“我國人,心思竟這樣的開展,工藝竟這樣的發(fā)達。就沒有軍備,也要雄冠全球呢!”
中國制造
我道:“公司便成立了,那機器總要向外國購辦的,技師總要向外國延聘的?!?/p>
女士道:“那時候,吾國的學(xué)生,留學(xué)在各國工科大學(xué)的,齊巧都畢業(yè)了。有幾個聰明的,便能自出心裁,發(fā)明各種東西。技師是綽綽有余,不必借才異地?!堑谝荒暝斐鰜淼呢浳铩亟q布匹、羽綢羽緞、針釘燭皂、燈傘火柴,沒一樣不與洋貨一般。這會子造出來的貨,已勝過洋貨數(shù)倍了。”
……
我問:“女士,這是什么工廠?”女士道:“這是興華針釘廠。廠里頭工人,足有八千名左右?!蔽业溃骸八龅呢浶胁恍??”女士道:“現(xiàn)在,吾國工廠所出的貨,還有不行的么!此刻,全世界無論哪一國,所用各東西,幾乎沒一樣不是中國貨。絲茶、瓷器、繡貨、漆器各品,本是吾國土產(chǎn),更不必說了?!?/p>
……
我與女士跟著他,又進一重門。只見一架大機器,在那里不住的轉(zhuǎn)動,響聲“軋軋”,震耳欲聾。……兩個人把那東西推車樣兒的推到機器跟前,那機器上自會放下兩只鉤子來,把這東西的兩耳鉤住,升騰而上。霎時落下來,這東西里的鐵,早一塊都沒有了。
教育普及
我忽地轉(zhuǎn)著一念,忙搖手叫:“不要降下去了,不要降下去了!”友琴、詠棠齊問:“何故?”我道:“鄉(xiāng)下人,見聞素來狹陋的,他們從沒有見過飛車,這會子驟然落下去,他們見了,豈不都要詫為神怪么?”友琴笑道:“你還當(dāng)是從前的鄉(xiāng)下嗎?現(xiàn)在教育普及,全國人民智識比從前,不知增長起幾倍數(shù)。不要說蘇、淞、太一帶,本是開通所在,就是秦、晉等省,現(xiàn)在也人文蔚起了。何況這飛車,又是通用的東西……”
當(dāng)然,《新中國》畢竟是一本幻想小說,陸士諤在書中提到的“水行鞋”“飛車”“使無良心者變得有良心的醫(yī)心藥”等新事物,至今沒有出現(xiàn)或普及。
陸士諤還借書中一場黃粱美夢,將改善不良社會風(fēng)氣的希望寄托到了未來,如小說里新中國的人從未聽過“鴉片”“妓女”等名詞;由于犯罪率下降,新上海的警局接近倒閉;“賭錢”“小押鋪(高利息的當(dāng)鋪)”禁絕多年,這些幻想有多么美好,陸士諤在1910年的現(xiàn)實中感受到的就有多么無奈。
電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臺詞:
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1910年,清王朝已經(jīng)病入膏肓,但以陸士諤為代表的晚清知識分子對中國依然抱有信心,不難想象,在中國積貧積弱的谷底時期要作出這樣大膽的預(yù)言會招致多少譏嘲,在書中結(jié)尾,主人公的妻子也說:“這是你癡心妄想久了,所以才做這奇夢?!倍魅斯珔s充滿信心地回答:“休說是夢,到那時真有這景象也未可知。”
109年過去了,正是由于一批批對中國實現(xiàn)繁榮富強始終抱有無限希望與信心的國人,才有了今天的夢想成真。
相信在當(dāng)下,必定還會有新的科幻小說出現(xiàn),啟發(fā)下一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未來、攀登科技高峰的雄心壯志。
作者:黃煜
編輯:衛(wèi)中
責(zé)任編輯:柳青
來源:浦東新區(qū)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