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羊年的最后一次推送,祝你新春快樂。
最近在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本書 Mindset ,其中提到了 growth mindset(成長型思維)和 fixed mindset (固定型思維),這是很簡單的兩個概念,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常??梢钥吹剿鼈儙斫厝徊煌慕Y果。
為什么有些人似乎生下來就是人生贏家,而有些人做事情總是以失敗告終?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心理學家的興趣。 為了尋找答案,卡羅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中有一組實驗是觀察不同小孩子面對挑戰(zhàn)的反應。
卡羅爾和同事們給一群小孩子出了不同難度的智力拼圖,并觀察他們?nèi)绾螒獙﹄y題。面對難度越來越高的拼圖,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面對難題變得非常詛喪,開始抱怨游戲不好玩,甚至開始責備自己,“我不知道怎么做”,“我的記性一直不好”……最終很多孩子都放棄了游戲。
另一組孩子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并沒有抱怨游戲不好玩,而是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案,給自己心理暗示,比如對同伴說“看,只差一點我就能做出來了”,或者尋求其他人的幫助,“這道題你能給我一點線索嗎?” 不出意料,這組小朋友最后幾乎都解決了拼圖難題。
造成孩子們表現(xiàn)差異的并不是天賦和智力因素,而是思維模式。第一組孩子表現(xiàn)出的是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即認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自己能力所在的測試組成。
第二組孩子表現(xiàn)出的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他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而這個世界上也充滿了那些幫助你去學習,去成長的有趣挑戰(zhàn)。
碰到拼圖難題時,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容易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xù)嘗試的勇氣和信心。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會認為,這些難題可以發(fā)展自己的新技能,自己在解決難題時可以學到新的東西,從而變得更加聰明。
卡羅爾的研究說明了“在很多情況下,決定我們是否成功的并不是天賦和智力因素,而是思維方式”。與很多人的固有認知不同,卡羅爾認為,人的能力并非一成不變,它是可以培養(yǎng)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掌握技能。在此研究的基礎上她提出了成長型思維理論。
成長型思維對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啟發(fā)是:要堅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學好任何事情。
人類的各種技能都可以通過學習得到,比如繪畫,語言,編程,甚至連段子手這種神奇的屬性也可以后天培養(yǎng)。這似乎是一條很淺顯的道理,但從內(nèi)心承認這一點的人還真不多。
懷疑學習,甚至拒絕學習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我們經(jīng)常能碰到這樣的問題,“我沒有語言天賦,基礎也很差,我能學好英語嗎?”,“我今年26歲了,相比那些從初中就開始敲代碼的孩子,現(xiàn)在學編程是不是太晚了?”,“我不出國,工作中又用不上英語,學英語有什么用呢?”......他們認為,能不能學好一件事情是天生注定的,學不會一定是自己沒天賦,這是自己改變不了的。
堅信自己能夠?qū)W好任何事情,這一信念本身就無比珍貴。信念是很神奇的東西,堅信自己能學好某樣東西,最終結果很可能不會差,但如果堅信自己學不會某樣東西,最后肯定學不會。
成長型思維帶給我們的第二點啟示是:不要拒絕挑戰(zhàn),不要抗拒學習,要跳出舒適區(qū)。生活不是考試,困難和挑戰(zhàn)存在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證明你是否足夠聰明,而是為了讓你在挑戰(zhàn)的過程中學到東西,從而實現(xiàn)進步。
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暢銷書《異類》(Outliers)中提出了“1萬小時定律”,這一定律現(xiàn)在似乎盡人皆知,但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與之相匹配的“刻意練習”理論(deliberate practice)。僅僅是1萬小時的積累練習并不能保證讓你成為頂級高手,否則很多有十年工作經(jīng)驗的人應該都是行業(yè)專家了。真正重要的是“刻意練習”,即有意識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區(qū),進入陌生的領域,去接受更加有挑戰(zhàn)性的內(nèi)容,這樣能力才會不斷增長。
在英語學習中存在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詞匯量越大的人,對常用詞的掌握程度往往會越好。我們知道,英語單詞是嚴格符合二八法則的,前7000個單詞已經(jīng)覆蓋了日常90%的使用場景,理論上熟練掌握這幾千個單詞,日常交流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你會聽到這樣的說法,“詞匯量不用太大,你看美國人也用不了那么多,我只要掌握常見的幾千個單詞,能交流就夠了”。有意思的是,通常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到最后往往連幾千個單詞都掌握不了。相反,那些一開始就朝著一兩萬詞匯量去努力的同學,對常用詞的掌握情況會好很多。詞匯學習也存在馬太效應:詞匯量越大的人,積累詞匯的速度和質(zhì)量會越高。
這是什么原因?qū)е碌哪兀?/p>
這與我們上面提到的兩種思維方式有關。認為幾千個詞匯就夠用的人大多抱著一勞永逸的心態(tài),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qū)中,不愿意去學習和挑戰(zhàn)新的內(nèi)容。他們在將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限定為幾千個單詞的同時,把自己的潛力也一并鎖住了,要知道,他們本來是可以掌握幾萬個單詞的。對于目標是幾萬詞匯量的同學,他們會覺得掌握常見的幾千個詞匯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本算不上是一個目標,所以不經(jīng)意間也就把它們收入囊中。
為什么詞匯量越大的人詞匯基礎會越好?這是因為單詞與單詞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的,在學習新單詞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與已掌握的單詞產(chǎn)生關聯(lián),比如在學習 stomp 這個新單詞的時候你會很容易聯(lián)想到同樣表示“走”的 walk, trudge, wade, stride, pace 等,并且你還會繼續(xù)思考各個單詞之間的區(qū)別:walk是通常意義上的行走,stomp指邁著重重的腳步走,trudge是指步履艱難地走,pace是踱步,wade是涉水而行,stride指大踏步走。通過建立聯(lián)系,重溫單詞,你會加深對已掌握詞匯的理解。
論語中有一句話叫“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制訂高目標尚且可能不盡人意,如果目標太低可能就一無所獲了。
成長型思維給我們帶來的第三點啟發(fā)是:要相信堅持的力量。
從學習機制的角度來看,語言技能的學習其實是大腦神經(jīng)元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而任何聯(lián)系的建立都是需要時間的。只有通過長期的,持續(xù)的刺激,神經(jīng)元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不斷鞏固加深,最終穩(wěn)定成型。很多時候堅持了很久看不到成果,并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進步,而是我們進入了所謂的“平臺期”,這個時候神經(jīng)元細胞之間還在加深鞏固原有聯(lián)系,等待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時刻。如果中途退出,則前功盡棄。
學習方法和學習材料有用嗎?有用,但它們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重要的是行動的過程。沒有堅持行動,談論方法并沒有意義。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手機和電腦,更沒有各種各樣的學習材料,但還是有一群人靠著一臺收音機一本詞典,用今天看來很原始的方法把英語學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習方法,方法再好也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探索出來的,而沒有經(jīng)歷過探索的過程很難感同身受,也很難對方法產(chǎn)生深刻理解。你只能借鑒別人的思路,通過實踐和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的體系。路上空無一人,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完。
為什么我們一直相信“明天比今天會更好”?那是因為我們能清晰感知到每一天的進步,這給了我們足夠底氣和信心去希冀美好明天。而學習就是進步和信心的來源。要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要堅信學習能讓我們每一天都有所進步,這種信念才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心懷信念,行勝于言,希望每一名讀者在新的一年里能掌握期待的技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祝你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