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自虛無生一炁,
便從一炁產(chǎn)陰陽;
陰陽再合成三體,
三體重生萬物昌。
——《悟真篇》
“三體”這個詞來自于道家的著名丹經(jīng)《悟真篇》,是為宋代張紫陽真人所著,是一本講道家丹道內(nèi)功的重要典籍,也是南宗的開山之作。形意拳人多有將《悟真篇》中關于三體的四句口訣拿來用作形意拳“三體式”的口訣,而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核心根本,可謂“萬法出于三體式”,這說明了形意拳從創(chuàng)立之始,即開始探究內(nèi)家拳術(shù)與道家內(nèi)功的融合,所以研究形意拳就要研究形意拳的內(nèi)功,就要探討形意拳之思想。或許有人會說這些都是玄虛之學,實則不然,要達到內(nèi)家拳術(shù)的高境界,必然要對其理法和內(nèi)功境界有一個體證,必然要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內(nèi)家武術(shù)不是僅僅講究技擊的,更重要的是要知其“內(nèi)養(yǎng)”,否則只是流于“拳勇”罷了。
道自虛無生一炁,簡單的講就是老子說講的“道生一”,就是無極生“一炁”。在形意拳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也就是形意拳起勢中的“虛無含一勢”,孫祿堂先生把它叫做“虛無含一炁學”。孫祿堂先生是這樣表述的:“虛無者,○是也;含一炁者,⊙是也。虛無生一炁者,是逆運先天真一之炁也。但此炁不是死的,便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炁,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礎也。將動未動之時,內(nèi)心空空洞洞,一炁渾然,形跡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極一炁也?!?那么,形意拳如何來含養(yǎng)、孕育出此“一炁”呢?就是通過無極式,也就是虛無含一式的站樁來靜極生動,生這個將判未判的“先天真一之炁”。在形意拳中,此炁逆用為上合丹道,此炁順用為演化拳術(shù),此順行亦是“逆中用順”,因要合乎拳之規(guī)矩,與日用行動而言,是為“逆”;拳之規(guī)矩暗合天地化生之道,是為“順”。
薛顛先生在論述“虛無無極含一炁”中講道:“此勢謂之順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謂之無極含一炁之勢也?!?其又在“太極勢”中道:“此勢取名一炁含四象,謂之攬陰陽,奪造化,轉(zhuǎn)乾坤,扭氣機,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真陽?!毖︻嵪壬倪@兩句論斷可謂點明了形意拳術(shù)在內(nèi)功上的順逆之機。虛無無極而含一炁,此炁得生,從后天世用來看,往往化為后天各類情欲而耗散,這是為順;修行內(nèi)家拳術(shù),于此炁化生之時,仍然“心以靜,其炁縮至于心中,退藏于密,無一物之所存”,此謂之逆;而拳術(shù)的動作演化,要呼吸合道,要遵循天地化生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順行規(guī)律,所以修煉內(nèi)家拳術(shù)是為逆中用順,所以可以“煉精化炁”,這也是李洛能、郭云深等前輩論述之三層道理的第一層。
下面講講形意拳的“虛無含一式”,這一式是從無極式演化而來,無極式即是虛無,“含一”即是“含一炁”。從無極式到虛無含一式,即是“道自虛無生一炁”。首先,介紹無極式的要領。兩足跟并攏,兩足尖分開成九十度,小臂自然下垂。兩腿和兩臂都要似直非直、似屈非屈,心平氣和,二目似看非看。這時候要掃清各類雜念,保持無私無欲、無形無相,物我一炁渾淪。其實,如果能做到身心真正的放松,那么兩腿和兩臂自然就是似直非直、似屈非屈的狀態(tài),而兩目也要似看非看。如果真要去挺直兩腿和兩臂,那一定沒有放松,一定是用力了。這里如果要保持姿勢進行無極式的站樁,耳尖照肩尖、鼻尖照心尖、兩眼照兩腎,同時舌抵上腭,如此自然能夠較快地進入虛靜之狀態(tài)。
接下來說“太極勢”,具體練法是:接上式,左足輕輕提起些許,持于右足的腳踝內(nèi)側(cè),兩足形成45度角,上身自然隨之。左足落地后,重量還是放在兩條腿上。這是身體自然是似正非正、似斜非斜,重量雖未非虛實陰陽,但那個動機“一炁”依然孕育其中。
在這里說說“谷道內(nèi)提”,也就是提肛。關于這一點,無論是形意拳還是八卦掌,都非常重視,因為其有著封固陽關、強腰壯腎臟之作用。但是,很多人都是為了谷道內(nèi)提而去提肛,都是有意而用力為之,這樣的練習實際上有犯了“三害”中的拙力和努氣的毛病。那么,正確的谷道內(nèi)提要如何做呢?其關鍵在一個“內(nèi)”字,既然是內(nèi)提,就一定不是用力做忍大便狀地為之,而在“氣”上。以無極式舉例,實際上,只要兩腿有個相互吸引貼住的意識,舌抵上腭,小腹和胯略內(nèi)斂,腰椎鼓起,頭部上領,虛靈頂勁,如此則脊柱自然豎直,內(nèi)氣自然循督脈上行,自然氣貼背,而任脈自然內(nèi)氣松沉。能如此,則谷道自然上提。這都在“氣”上,而不在力。
口訣的第二句,“便從一炁產(chǎn)陰陽”,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內(nèi)功上的逆用。也就是通過無極式和虛無含一式的靜態(tài)站樁,靜極而伏氣,孕育出先天真一之炁,進而通過五行拳,尤其是劈拳,練一炁之升降,進而達到煉精化炁的目的,讓身體的虧損漸漸補足,回到純陽狀態(tài)。第二,是拳法上的順用,也就是由一炁生兩儀。從虛無含一勢,兩手由身體兩側(cè)上捧,然后握拳,由身體中線抓回丹田。同時,兩腿下蹲,重心移動到后腿,前腿虛,有了虛實,就有了陰陽。此為兩儀式。這是形意拳運動的開始,也就是陰陽相合的生化之機。也有一些流派在“兩儀勢”中,要右腳上前踩步。
口訣的第三句“陰陽再合成三體”,這是說一炁順行而分陰陽,陰陽化合形成天地人三才,再進而演化萬物。這是天地運行之規(guī)律,而在拳上,三體則是指頭、手、足,再進而分化,則為三節(jié),三節(jié)又可再分三節(jié)。這一點我們將在三節(jié)說中講解??傊?,三體化生之目的,是為了再次的“合”,也就是“六合”。由上過度到三體式是,重心移到后腿后,后腿下坐,同時,右拳沿身體中線,從胸口、下頜鉆出,小指外翻,高于眉齊。然后,兩拳變掌,左沿身體中線由心口鉆出,右掌向內(nèi)收回,兩掌在身前交叉,掌心向上。這是一個過度動作,左腳未落地。動作不停,兩掌里翻,同時劈出。左掌高與心口平臺,右掌持于小腹。這是動態(tài)的動作,關于三體式的內(nèi)勁和內(nèi)涵,后面還會以專門的篇幅來論述。
口訣最后一句“三體重生萬物昌”,也就是說三體再各分三節(jié),三節(jié)再分三節(jié),不斷演化,進而再整合一體,形成內(nèi)勁。孫祿堂先生對此的解釋非常透徹,引用如下:“三體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為頭、手、足也。三體又各分為三節(jié),腰為根節(jié)(在外為腰,在內(nèi)為丹田)是也;脊背為中節(jié)(在外為脊背,在內(nèi)為心)是也。頭為梢節(jié)(在外為頭,在內(nèi)為泥丸)是也。肩為根節(jié),肘為中節(jié),手為梢節(jié)??铻楦?jié),膝為中節(jié),足為梢節(jié)。三節(jié)之中各有三節(jié)也。此理乃合于洛書之九數(shù)?!?/p>
楊光,道名楊理賾,號云石居士。道家全真龍門派二十二代弟子,伍柳丹法、武式太極拳、程式八卦掌、三皇炮錘、大成拳傳人。中國武術(shù)六段,國家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著作有《太極拳心法體用:驗證與釋秘》《高上玉皇心印妙經(jīng)注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