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全書分為上下卷。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xié)調(diào),朗朗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xié)調(diào),朗朗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
這兩本韻書在形式方面差不多,都是韻文,而且都是教人對對子的,似乎難分伯仲。但實際上,《笠翁對韻》問題較多,遠不如《聲律啟蒙》。若只是教小孩子念著玩,多認識幾個字,問題倒不是太大。但若是用來進行傳統(tǒng)詩文聲韻格律方面的啟蒙,則需要謹慎對待。
傳統(tǒng)中國最流行的蒙書,《弟子規(guī)》是用來規(guī)范少年兒童行為舉止的;《三字經(jīng)》、《千字文》是文化常識讀本;《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則是教人寫詩作對的。用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聲律啟蒙》、《笠翁對韻》是純語文讀本。所以,我們要用純語文教育的眼光來審視《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一旦用上這個標準,這兩部書就很明顯地出現(xiàn)了差距。
《笠翁對韻》的問題在于常常將一個字在平水韻的韻部歸屬弄錯。茲舉數(shù)例:“二冬”篇第一段韻腳有“翁”、“風”二字、第三段韻腳有“窮”字,這三個字實際上都不是“二冬”韻而是“一東”韻;“五微”篇第三段韻腳有“龜”字,但“龜”字不是“五微”韻而是“四支”韻。
我們往往缺乏詩詞聲律格律方面的常識,于這些方面等閑放過。但若尊重中國詩文傳統(tǒng),欲為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傳統(tǒng)聲韻觀,或乃指導青少年學習古詩詞創(chuàng)作,在這方面則極講究。
(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