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接觸過SFMA的老師多數無法繞開頂級評估為什么會對功能障礙和無痛關節(jié)進行分解。簡單來說,一個背部伸展疼痛的患者,生活中會避免伸展姿勢存在于日常動作中,也就是他們不會在疼痛的狀態(tài)下進行功能動作,這排除了黃燈部分,而紅燈部分所說的是功能正常和無痛,這說明參與這個動作的所有部分都是好的,不需要進行分解。如何發(fā)現產生疼痛的原因,而不是關注疼痛本身。將是我們分析的重點。也就是DN動作。
頸部的分解
上頸部:C0-1,C1-2
下頸段:C2-7
以前我們并沒有注意到姿勢的改變是否會引起功能的變化,事實證明,改變姿勢的狀態(tài)下,本體感受和核心都會產生改變,幾乎對所有下肢和軀干的要求都降低了,導致我們改變運動控制,因此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認為是姿勢上的運動控制障礙。
主動的頸部屈曲動作包含了我們對頸部屈曲的運動控制,被動測試的要求是患者完全不參與任何活動,測試者所發(fā)出的力量以感受到阻力為準。
如果患者在主動狀態(tài)下無法完成,而被動可以完成,證明主動控制動作的能力存在問題。倘若在被動狀態(tài)下也無法完成,則證明存在關節(jié)或軟組織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TED&/JMD問題。
這時需要注意一點,主動動作異常,被動動作異常,主動和被動存在較大差異,我們認為也存在部分運動控制問題,只是在治療方面,SFMA或者所有相關體系都建議我們先進行靈活性治療,因此這里的運動控制問題會放在靈活性治療結束后去關注和考慮。
頸椎屈曲分階段測試證明了SFMA在FMS體系中的整體思路,像撥洋蔥一樣,將每個區(qū)域一層一層的剖析開,整體分析到局部分析再到關節(jié)和肌肉的分析,最終找到功能障礙,那就是我們在第一篇中說到疼痛的根源。
SFMA體系是不能將每一截脊柱分析的那么完全,因此需要局部生物力學檢查的輔助,這也是我們需要繼續(xù)給大家展示的內容,在接下來所有分解流程中,我都會用到局部生物力學檢查給大家進行分析。
分解到這個步驟,證明整個脊柱存在肌肉或關節(jié)或兩者都有的功能障礙,且證明C1-2肯定存在靈活性問題,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可以選則觸診和拉伸的方式來確認軟組織問題和脊柱問題。
例如:斜方肌上束的牽拉,脊柱棘突的觸診
當然,還有更多的臨床檢查方式,比如解剖列車,脊柱手法等,當分析到具體階段后,就可以采取相應技術中包含的治療方式了,這項內容我們會在下期給大家詳細介紹。
頸部伸展模式是SFMA體系中國最簡單的一個分解動作,仰臥位的姿勢,即是被動,也是姿勢上的改變,可直接得出是運動控制問題還是靈活性問題。
頸部旋轉超過80度,證明患者的鼻尖和下巴都能超過鎖骨的中點,這也是頸部旋轉的最基本角度要求。而很多人都存在運動控制問題,這時,我們還需要去考慮的是胸椎和肩胛的問題,在理論基礎里,我們曾提到過逐個關節(jié)理論和區(qū)域相互依存,胸椎的靈活性,肩胛的穩(wěn)定性,下頸段的靈活性,上頸段的為穩(wěn)定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是否有胸椎和肩胛的運動控制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和頸椎屈曲相同的運動控制障礙。
其它部位的分解動作和頸部屈曲的原理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反復推敲得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