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地面說”是清代傷寒學家柯琴解釋《傷寒論》中六經思想的學說,在諸多《傷寒論》注釋中獨樹一幟,對后人學習六經辨證大有裨益。
第一,柯氏將六經類比為六個地域分界。在《六經正義第二》中柯氏提出:“夫一身之氣,具受六經范圍者,尤《周禮》分六官而百職舉,司天分六氣而萬物成”,并明確提出六經是六界之意:“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經,是經界之經,而非經絡之經”。
第二,每個地域都包含相應的經絡、臟腑、氣血等內容,他們在生理病理上具有共同特點而與其他地域相區(qū)別。《六經方余論》言:“蓋六經分界,如九州之風土,人物雖相似,而衣冠、飲食、言語、性情之不同,因風土而各殊。則人身表里之寒熱虛實,亦皆因經氣而異也”。
第三,同一地域的遣方用藥有共同原則,這些原則相似的方劑即歸于相應的篇章中。如“太陽一經,寒熱互呈,虛實遞見,治之者,當于表中顧里,故發(fā)表諸方,往往兼用里藥。”即如太陽經:桂枝湯用芍藥之“益陰斂血,內和營氣,故能發(fā)汗而止汗”,和啜熱稀粥使“蓋谷氣內充,則外邪不復入,余邪不復留”;葛根湯用葛根之“此不惟取其輕以去實,復取其重以鎮(zhèn)動也。此又培土寧風之法”。
第四,不同區(qū)域有生理病理上的聯系??率现暗淖⒓叶嘤脗鹘洝⒑喜?、并病的概念解釋,而柯氏則以京城、外域、近京之輔國在抵御外敵時相互牽制、協(xié)助的作用解釋六經病變關系,特點鮮明。
柯氏將六經中的每一經都獨立成既有表證,又有里證的獨立系統(tǒng),尤其是對三陰經外證的解釋,發(fā)展了前人三陽主表、三陰主里的學說。如三陰外證:“太陰脈浮為在表,當見四肢煩疼等癥……宜桂枝湯”;“仲景治少陰之表,于麻黃細辛湯中加附子”;“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是厥陰傷寒外證。當歸四逆,是厥陰傷寒之表藥”。三陰里證: “(太陰脈)沉為在里,當見腹?jié)M吐利等癥”;“仲景治少陰之里,附子湯中任人參”;少陰則有寒熱之變:“少陰陰虛,則移熱于膀胱,故一身手足盡熱而便血,從標也;少陰陽虛,則移寒于脾土而吐利,從本也”??率蠈为毜慕浗j理論、臟腑理論解構后再整合,既澄清了《傷寒論》六經與《內經》六經的區(qū)別,豐富了六經辨證體系,又更符合復雜的病情變化。柯氏六經說極大促進了六經臟腑辨證體系的形成。
地面說的劃分:
腰以上屬三陽地面:
太陽地面:內部的心膀胱、胸中,外部從巔頂、額顱、肩背下至足。
陽明地面:內部的心胸、胃腸,外部從面、腹下至足。
少陽地面:內部的心、膽,外部從咽、口頰上耳目、巔頂,以及兩脅。其中太陽地面主一身表證,如邊疆抵抗外敵的地域。陽明、少陽地面如國家的疆土,又以陽明為心之所居,京城之所在。
腰以下為三陰地面,且只分布在人體內部。
太陰地面:腹內、脾、大小腸和魄門。
少陰地面:腹、兩腎、膀胱和溺道。厥陰地面:通行三焦,主一身里證。
太陰地面為倉廩重地,三軍所依。而人體經絡則如交通道路溝通邊界和各個城市。三陽地面為邊關,太陽、少陽、陽明經絡溝通邊界和京城;三陰地面是內境,太陰、少陰、厥陰經絡溝通京城和周邊輔城。
地面說解釋六經傳變、并病、合?。?/p>
柯氏認為客氣致病如外敵入侵,病起于三陽地面;內傷致病如盜賊作亂,病起于三陰地面。而六經傳變即“猶寇賊充斥,或在本境,或及鄰國,或入京師也”。如太陽地面最廣,內外與少陰、陽明相鄰,故病證多相關。若太陽病邪侵犯少陰地面,可見腰痛;太陽風邪侵入陽明地面,可見鼻塞干嘔;少陰病邪客犯太陽地面,可見小便不利。六經并 病 或 為“外寇不清,內 地 盜 賊 必 起 而 應之”,如大青龍湯之解表清里,桂枝加桂湯之解表護心陽,葛根黃芩黃連湯之解肌清里熱;或為“前軍無紀,致內亂蜂起”,治應重內輕外,如五苓散之利水解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溫里解表。
柯氏認為陽明地面為內陸,外鄰太陽、少陽地面。陽明病若靠近太陽,則太陽地面不可坐視,故太陽陽明合病以太陽之麻黃、桂枝湯作汗;若靠近少陽,則少陽地面不可高壘無戰(zhàn),故陽明少陽合病假柴胡以解之。若三陽合病,則獨取陽明,使內寇平外患自息。
柯氏的六經傳變、并病、合病理論,不局限于叔和所定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的傳變定式,提出太陽傳少陽、太陽傳陽明、少陽傳陽明的陽經傳變;太陰傳陽明、少陰傳陽明的陰陽經傳變,并突出陽明、太陰在外感病傳變中的重要性:陽明地面為兵力最盛,正邪交爭最劇烈之地,三陽經病及部分陰經病俱可傳入陽明地面一下而愈;太陰地面則為倉廩重地,三軍所依,邪氣入則軍無糧陣地失,病情兇險。而胃陽強盛與否,決定邪入陽明或太陰??率咸岢龅呢S富傳變規(guī)律,不僅使外感病治療理論更趨成熟,同時,為后人探索六經辨證治療雜病打下基礎。
綜上,柯琴以六經地面學說解釋六經病證,不僅使六經內容通俗易懂,促進了《傷寒論》的傳播,更借用地域相鄰、兵法戰(zhàn)事等概念,分析六經傳變、并病、合病的多樣性和遣方用藥的規(guī)律,為傷寒學派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編輯:佟常青
文案:李 遠
參考文獻:《柯琴六經地面說淺釋》郭偉 郭楊志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