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克 文
前言
唐·白居易曾寫詩句:“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鐘花?!彼?/span>桃李喻為學生,美化了當時教育,美化了當時擔負教師的友好人士。我在這里嘗試借用“桃李”擬人身份,來議論我感受到幾個歷史時期的教育問題。
在人生旅程中,每個人總是不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我一直愛以求知解惑,現(xiàn)在主要就以學生的身份來說話,說給老師聽,說給教育主管聽,說給家長聽,也說給社會聽。當然,我不否認我做過教師,我現(xiàn)在也是松散的大家庭中的輩分高的長者。因此,我把不同時期扮演的角色糅合在一起來說,其中,當然也有幾句自責的話。
我對教育方面諸多現(xiàn)象的分析,僅是粗線條的勾勒。寫出的文字有無價值,愿聽讀者批評;各個時期的問題有交叉、混雜,我只能忽略其復雜性。限于素養(yǎng)和筆力不足,算是拋磚引玉了!
戒尺聲中 軟硬兼施
秦始皇之前的人物,后來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是在哪些主公殿下行事,立言,我不想?yún)⒓幼聊?。要說歷史文獻,總應保存下來。但自秦開始,嬴政專制統(tǒng)治,跋扈、殘暴,單憑“焚書坑儒”一事,在歷史中已留下深刻劣跡。后人能對它說好的有幾人?我國封建社會漫長,停滯,不可否認,封建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它是起著維護的作用。而科舉取仕制度又給封建傳統(tǒng)文化教育起到傳承作用。
就從南宋說起,大儒朱熹那宣揚“存天理,滅人欲”皇權禮教的道德,視草民為奴隸,為鞏固帝王封建統(tǒng)治秩序,實在夠典型了。在奴才們互相傾軋中,他曾被免了官職,退守書院,坐而論道,直到去世。去世27年后總算才被接位的新皇上,溢封為“徽國公”。這之后,朱注《論語》,定為權威注釋,成為科舉取士的依據(jù)。朱熹終于得到死后哀榮。清朝有學人戴震,駁斥朱熹的說法的虛偽性說“無欲無為又焉有理”,并對朱熹說法指出“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如此透徹批駁,使后來具有同感的人,好不解氣!
個人觀點,封建傳統(tǒng)教育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在培養(yǎng)人的奴性。
衰落的清王朝,抵擋不住世界潮流,終于被迫宣布廢除科舉選拔人才制度。
辛亥革命后,開始了教育改革的活動?!拔逅摹币詠斫逃龑嶒灥姆椒?,曾經(jīng)風行一時。已知此時各地方的教育改革比清末要正規(guī)化,即有固定學時制與教學計劃。開始,初等小學有修身、國文、算術、體操為必修課。高等小學又另加了本國歷史、地理、英語、縫紉、農(nóng)業(yè)等科目。后來,曾將修身改為公民課。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即通過所謂根據(jù)三民主義而確定的 “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實際上在用封建道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國民道德,整治人心,禁錮言行。1929年,又加進“總理遺教”。1934年蔣介石在南昌發(fā)起了以灌輸禮義廉恥,深入到衣食住行中去的“新生活運動”,于是,這又被加以硬性推廣,以鞏固專制統(tǒng)治。其間,有陶行知針對平民教育提出“生活教育”觀點,同時提出“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小先生制。黃炎培還有的實驗農(nóng)村教育出現(xiàn),等等。也在若干地方試行。
但,各地教育實驗的情況并不平衡。以上新學主要是在大城市有所開展。在廣大農(nóng)村,就屬希罕。國民軍北伐勝利后,我六歲時候,在長江岸邊一中等城市也還曾讀過舊式私塾。我讀的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那晚清沿襲下來的啟蒙讀物。老師正襟危坐,教桌上放著戒尺。一股陰森感覺。我到夫子廟,也看到過祭孔場面。我在有的人家也看到“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到親友家拜年,見到長輩和祖宗畫像我也要叩頭??傊?,當時封建禮教還有相當影響。
后來,轉入洋學堂——中江小學。女老師在教室里一面彈風琴,一面教學生唱歌。有
說起《三字經(jīng)》、《百家姓》,我不得不想起1951年批判晚清武訓行乞辦義塾的事。不識字的武訓曾在財主家打工,結算工資被少算了,經(jīng)據(jù)理力爭,還被主人斥為訛詐并被毆打。這一慘痛教訓,使他痛下決心,以求乞籌款來辦義塾,要為窮困孩子能夠啟蒙識字。既然是辦義塾,在一種初級教育中,自然離不了《三字經(jīng)》、《百家姓》這類啟蒙讀物。按這類讀物來說,主要就是推廣識字,學點生活常識。內有歷史朝代、地理方位,算術位數(shù),動植物名稱以及人際來往的姓氏辨認。對蒙童多少是有益的。當然離不了勸學語句。也少不了還有些 “三綱五?!被蕶嘁庾R形態(tài)的語句。但只言其事,并不深說其理。武訓貴在一個“義”字,即施行免費施教。1951年那事兒,曾有不實之詞,我注意到1985、1986年開始,先后已有要人對武訓問題出面作了澄清。這算是上個世紀里的一小段插曲。現(xiàn)代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生前,是認真學習武訓精神并有很大創(chuàng)新的。他的四子陶城教授在父親謝世后,說道:“仿武(訓)者死,創(chuàng)武(訓)者生;仿陶(行知)者死,創(chuàng)陶(行知)者生。這是陶行知所堅持的一個原則。即可概括為‘過濾原則’、‘接枝原則’?!?/span>(注1)我以為概括得很好。
我在私塾,小手心也挨過老先生的戒尺敲打過,嘗過皮肉之苦。回家也挨過父親的板子。當今明智的人都知道,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但按老封建的說法,所謂“不打不成材”。歷史的沉淀,確實是很難在短時間消失的。事隔多年,我已經(jīng)成年。我從外地回到那曾經(jīng)受過啟蒙教育的城市里。此時,我急需有個合法職業(yè)穩(wěn)定下來,也正好有個機會,于是我應聘到一家基督教會辦的小學任教。按說,這個學校應該說是很開化的,但也不盡然。教導主任是農(nóng)村過來的。他也執(zhí)掌敲打銅鈴,還兼少量的課程。他為人非常古板。上課必帶教鞭,下課手上也離不開短木棍,或是拾個枯樹枝。因為,他成天扳著面孔,要監(jiān)視學生任何越軌行為。哪怕學生在操場玩球,有頑皮的學生用球砸了同學。他也要用樹枝教訓頑皮的學生,不準過分嬉鬧。下課時間,他對待學生,就像趕羊,趕鴨子一樣。很活潑的學生對他是敢怒不敢言,敬而遠之。一些年輕的教師對他這種粗暴態(tài)度,也覺得過分了。
但,一些年輕的教師本身是否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呢,也未必。回想起來,當時我也有缺乏約束自己時候,顯得對學生不夠尊重。和教導主任的做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課堂上,每見到學生交頭接耳說話就反感。對不專心聽講的,我就想法突然對他提問,當他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時,我就讓他站著。要他聽別的同學回答后,才可坐下。當作業(yè)交不出,就提溜他到教室上方墻角面壁站著。這種罰站處分也是學來的,并不能起到積極效果,他們互相之間還在笑。多年前的往事,一想起來就愧疚。我已認識到我和學生不是處于一個平等位置,無法交上朋友。我沒有很好地總結自己的教學方法,卻隨便怪他們聽講不專心。又,我為什么不能用正面鼓勵他們些微進步來激勵他們自信心呢。濫用一種變相的體罰,這也是粗暴。這種無效的教學處罰,不僅傷害學生的尊嚴,也與我原來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關于用舊的勸學方法,這方面格言在舊社會是多的。我的幼年在課堂聽老師說的也多。什么“學而優(yōu)則仕”,什么“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的親身感受,也只是“豆腐渣貼門對,兩不粘”。那就像家庭中老先生、老太太在向兒童在發(fā)出令人討厭的絮叨。我青少年時期,對課堂外的音樂、戲劇活動,我特別感到興趣。表弟家的《小朋友》雜志,我也喜歡翻看。進入中學,后來我喜歡跑書店,倒不是找中外小說,而是翻名人文集。特別當受到高等教育時,總覺得學校書籍,滿足不了我的需要。我又特別喜歡在書店淘書,翻找社會科學舊書。如饑似渴,其實也是似懂非懂。我討厭做官的,我也不想當個商人。我羨慕藝術家,或做個什么的文化工作者。但卻沒什么縝密的學習計劃。
現(xiàn)在進入耄耋之年,我初步自省我為社會是做過一些事,雖然做得并不理想。我在認識上多少還是在有點進步。文化藝術,若即若離。物換星移,我不知不覺繞了個大圈子,但還是和它時有接觸。
人們何時才能走出封建的陰影呢,從五四運動以后,魯迅不斷對封建主義的教育,曾進行過尖銳的批判。魯迅強調要對兒童進行正確的教育,即“根底在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舉?!倍傲⑷恕钡耐緩?,“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注2)。魯迅對學生家長也呼吁要正確對待自己孩子“養(yǎng)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注3)。(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