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略論“古今字”觀念的產生時代問題

?

李玉平


摘要學界關于“古今字”觀念的產生時代問題意見不統(tǒng)一。漢民族在有了“古今”觀念且在秦代有了以“字”指代單個文字的概念之后才會產生“古今字”觀念。先秦至漢的“古今語”觀念,西漢時的“古今文”觀念與“古今字”觀念相關卻并不相當。按此思路考察,楊潤陸(1981)所持觀點是適當的,古人的“古今字”觀念大約產生在西漢武帝末孔子壁中書出之時,代表人物即孔安國。清段玉裁認為先秦時《爾雅》中已有“古今字”觀念有些過早,其他學者以為西漢末或東漢時才有“古今字”觀念,則有些過晚。

關鍵詞:古今字;古今語;古文;今文;觀念;產生時代


關于“古今字”觀念的產生時代問題,學界關注很多,目前的意見主要有以下五種:(1)清代段玉裁認為“古今字”概念始自先秦的《爾雅》和西漢的《毛傳》① [1]。(2)認為“古今字”概念產生于西漢。楊潤陸(1981)[2]指出:“古今字的概念產生于訓詁學盛行的漢代?!辈⒁稘h書·儒林傳》:“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狈Q“所謂今文字讀之,就是用漢代通行的文字來解釋六國時的文字,用漢代通行的語言解釋六國時的語言。這是今字釋古字的開始,也是古今字的概念產生的開始?!贝撕螅灿袑W者發(fā)展此派觀點,主要有:①洪成玉 (1992)[3]提出“古今字”術語最早出自《漢書·藝文志》中 “孝經家”部分的“《古今字》(一卷)”一書,作者大約為西漢末年。張勁秋 (1993)[4]、洪成玉(2009) [5]說同;②孫雍長(1994)[6]指出“西漢人所說‘古文’‘今文’,與后來所說的‘古今字’,雖不完全是一回事,卻是其概念的濫觴?!焙髮O雍長(2006)[7]重申此說。(3)認為“古今字”概念源自東漢鄭玄。如洪成玉 (1981)[8]曾稱:“古今字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東漢經學家鄭玄提出來的?!焙笥袕埵烙?、許威漢(1982)[9],張慶利(1986)[10],龐玉奇(1990)[11],趙克勤(1994)[12]等主此說。(4)籠統(tǒng)稱漢(東漢)魏訓詁學家提出古今字概念。如陸錫興(1981)[13];(5)認為“古今字”來源于東漢鄭眾。此說當發(fā)端于清段玉裁②,李玉平 (2003)[14]曾稱“鄭司農已經明確使用了‘A,古字也,B,今字也,同物同音?!@樣的術語,這才是后來鄭玄用‘古今字’作為溝通字際關系術語的真正來源。”劉新春(2003)[15]稱“鄭眾已經充分意識到經籍中存在古今字的現象,只是他還沒有使用‘古今字’這個術語。”李運富師(2007)[16][17]亦贊同此說,認為古今字觀念形成于東漢時期,較早論述古今字現象的學者是東漢初期的鄭眾。


可見,關于“古今字”觀念到底起源于何時,當前學界尚無統(tǒng)一意見。我們認為,探討這一問題,關鍵應該注意三方面問題:一是古人何時有古今語言和文字對比的觀念,二是古人何時開始有了“字”的觀念尤其是以“字”表示單個漢字的觀念,第三才是古人何時開始有“古今字”的觀念。以下分別討論。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五卷·虧部》[1]204“虧”下:“《釋詁》、《毛傳》皆曰:‘虧,於也。《詩》、《書》用‘虧’字,凡《論語》字。蓋‘’‘二字在周時為古今字,故《釋詁》、《毛傳》今字釋古字也”又同書[1]311《第七卷·?部》“旄”下:“《爾雅》曰翢,

也。’《毛傳》曰:翿者,
也,翳也?!队鸩俊吩唬骸?/span>
者,翳也,所以舞也?!度瞬俊吩唬骸畠壵撸枰??!椿蛴糜穑蛴脿优N?,或兼用二者。翢、、翿一字。
俗作纛,亦即
字,《爾雅》、《毛傳》皆以今字釋古字耳?!标P于《爾雅》的時代,《段注》[1]653“綬”字注:“‘綬’見《玉藻》、《爾雅》,非至秦漢乃有此名?!焙苊黠@,段玉裁的意思“綬”字早在秦漢之前的《禮記·玉藻和《爾雅》中就已經有了,據此可斷定段玉裁認為《爾雅》當屬先秦典籍。

今考此說,清段玉裁已經注意到了。如段氏《說文解字注·第七卷·禾部》[1]252“槀”字下:“鄭司農以漢字通之。于《槀人》曰:‘槀讀為犒師之犒。主穴食者,故謂之犒。’于《小行人》曰:‘槀當為犒,謂犒師也。蓋漢時盛行犒字,故大鄭以今字易古字,此漢人釋經之法也?!?/span>



一、古人何時有古今語言和文字對比的觀念



要有古今語言和文字對比的觀念,必然已有古今事類對比觀念,其本質是要有歷史觀念,而歷史觀念的本質是時間先后的認識觀念。我們認為這樣的觀念應該很早,大概有人類歷史的時候就有了。因為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很早就已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這當然也就有了時間觀念。有了時間觀念,也就有了歷史觀念。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我國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就不僅有“

(旦)”[18] ① “
(暮)”,而且也有“
(古)”“
(今)”字。先秦典籍中已經有了不少反映古今語言和文字對比觀念的著錄。反映古今語言觀念的,如:


(1)《尚書·周書·畢命》:“不由古訓,于何其訓?!?/span>

(2)《尚書·周書·呂刑》:“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

(3)《尚書·商書·說命下》:“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

(4)《詩經·大雅·烝民》:“小心翼翼,古訓是式?!?/span>

(5)《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span>

(6)《左傳·閔公二年》:“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jiān)國,古之制也?!?/span>

(7)《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span>

(8)《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9)《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10)《谷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span>

(11)《爾雅·釋詁》:“古,故也?!?/span>

(12)《爾雅·釋詁》:“故,今也。”

(13)《禮記·文王世子》:“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span>


(1)至(4)例中涉及的“古訓”主要指先王之遺典、制度、法則等,然這些內容實則和古代的訓教緊密相關,而訓教則屬于語言的范疇。(5)至(13)例說明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明確的古今語言不同的觀念:如(5)說明當時就認為“嘉耦曰妃,怨耦曰仇”這是古代命名的方法;(6)中則說明按古制跟從國君出去打仗叫“撫軍”,留在后方守衛(wèi)叫“監(jiān)國”;(7)中說明當時的“王”就相當于古代的“帝”;(8)(9)是孟子對夏、商、周三個時代對學校和什一稅制名稱的不同的對比[19] 1;(10)說明古時候“三百步為里”,與當時的長度單位不同;(11)(12)中《爾雅》對詞語“古”和“故”的解釋,體現古今的觀念,而且《釋詁》的篇名也反映了這種觀念。唐陸德明《爾雅音義》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詁,故言也。張揖《雜字》云:‘詁者,古今之異語也。’”宋邢昺《爾雅注疏》:“釋,解也。詁,古也。古今異言,解之使人知也?!笨梢姂?zhàn)國末期的《爾雅》是專門設《釋詁》一篇來解釋古今語言的差異;(13)中則說明古時稱“年”為“齡”,“齒”也是“齡”。這都是在說明古今語言的不同。


先秦時期也已經有了一些關注文字發(fā)展歷史的內容,可以反映當時人們的古今文字對照的觀念。例如:

(14)《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15)《荀子·解蔽》:“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span>

(16)《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17)《韓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span>

(18)《呂氏春秋·君守》:“倉頡作書。”

(14)中反映出先秦時期對文字發(fā)展歷程的認識,文字(書契)由上古的結繩演變而來;(16)中反映周王朝曾經做過文字統(tǒng)一工作[20],其文字當然與未統(tǒng)一之前有所不同,反映了對古今文字變化的認識;(15)(17)(18)則反映了先秦對漢字起源的認識理念,即文字是由古時的倉頡所造。


從以上這些材料來看,先秦時期已經有了初步的古今語言和文字對比的觀念,尤其是這種觀念已經反映到了訓詁專書《爾雅》當中,這說明當時具有這種觀念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帶有時代共識性質了;先秦時期也有了文字發(fā)展的歷史觀,但尚無明確的“古今字”對比觀念。


 古文字資料皆引自《古文字詁林》,下同。



二、古人何時開始有了“字”的觀念


之所以說,先秦時期尚且沒有明確的“古今字”觀念,是因為,我們認為當時還沒有“字”的觀念。


據考察,“字”雖然出現很早,殷商時期《字己父觶》有“

”,然其本義并非指“文字”,而是指“(懷孕)生育”之義。《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由此引申出幾個先秦時期常用意義是:(1)可指乳哺;養(yǎng)育。如《詩·大雅·生民》:“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保?)指撫愛;愛護?!渡袝た嫡a》:“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3)取表字。《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薄抖Y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薄抖Y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nbsp;


先秦時期卻沒有用“字”來表示“文字”義的用例。鄭玄曾多次在注中提到一個觀點,就是“古曰名,今曰字”,也就是上古沒有用“字”表示文字的觀念?!吨芏Y·春官·外史》:“掌達書名于四方”注:“謂若堯典、禹貢、達此名,使知之?;蛟唬汗旁幻裨蛔?,使四方知書之文字,得能讀之?!薄吨芏Y·秋官·大行人》:“九歲屬瞽史,論書名”注:“書名,書文字也。古曰名,聘禮曰百名以上?!薄秲x禮·聘禮》:“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弊ⅲ骸懊?,書文也,今謂之字?!薄墩撜Z·子路》:“必也正名乎?”皇侃義疏引鄭玄注:“正名謂正書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span>


明顧炎武《日知錄》[21]751卷二十一也曾言:“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如《左傳》:‘于文,止戈為武’,‘故文反正為乏’‘于文,皿蟲為蠱?!啊墩撜Z》‘史闕文’,《中庸》‘書同文’之類,并不言字?!兑住贰迂懖蛔郑昴俗??!对姟贰Q螂枳种?,《左傳》‘其僚無子,使字敬叔’皆訓為乳?!稌嫡a》‘于父不能字厥子’《左傳》‘樂王鮒,字而敬,小事大,大字小’亦取愛養(yǎng)之義。惟《儀禮·士冠禮》‘賓字之’《禮記·郊特牲》‘冠而字之,敬其名也?!c文字之義稍近,亦未嘗謂文為字也?!?/span>


那么以“字”表示“文字”的觀念最早是什么時候呢?顧炎武認為最早是從秦代開始的。《日知錄》卷二十一[21]751:“以文為字乃始于《史記》。秦始皇瑯邪臺石刻曰‘同書文字’?!藙t字之名自秦而立,自漢而顯也與?許氏說文序,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以篆書謂之文,隸書謂之字。張揖《上博雅表》凡萬八千一百五十文,唐玄度《九經字樣序》凡七十六部,四百廿一文,則通謂之文。三代以上言文不言字② ,李斯程邈出,文降而為字矣。”


我們考察文獻,發(fā)現在西漢以前很難見到有用“字”表示“文字”含義的用例。在西漢初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仍稱文字為“文”而不稱“字”。如卷十一《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22]董仲舒對文字的構形分析,仍稱“文”而不稱“字”。確如顧炎武所言,最早以“字”表示文字概念的可信用例當是始于《史記》所引的李斯《瑯邪臺刻石》:

(19)器械一量,同書文字。(《秦始皇本紀》)

不過這里的“字”還無法確定是指單個的文字,而從《史記》中另外一些史料可以推知的是,確實秦代應該已經有了明確的以“字”指文字,甚至指單個文字的概念。例如:

(20)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増損一字者,予千金。(《呂不韋列傳》)

(21)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秦始皇本紀》)

尤其(20)所記呂不韋修《呂氏春秋》事(約前239前后),應該比李斯《瑯邪臺刻石》(前219)要早一些,而且已經用以數詞“一”修飾“字”,可見“字”指單一的文字單位是可信的。而且今傳本《商君書》中也有類似用法:

(22)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猩冒l(fā)禁室印、及入禁室視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商君書·定分》)


《商君書》成書時代有爭議,此書雖未必早于《呂氏春秋》,但反映秦統(tǒng)一前后的觀點應該還是可信的,里面兩次提到“一字”,也可以佐證秦代已明確用“字”指單個文字的概念。


因此,“字”在西漢時被用來表示“文字”或單個文字的概念就很平常了。除了上述例子外,《史記》中還有的用例如:

(23)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強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至其次序分絕,文字之上下,簡之參差長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三王世家》)

(24)然建最甚,甚于萬石君,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萬石君傳》)

(25)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太史公自序》)

(26)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封禪書》)

除了(23)外,(24)至(26),都是用“字”表示單個文字的概念。又如:

(27)托名西漢伏生《尚書大傳》:“堯八眉,舜四瞳子,禹其跳,湯扁,文王四乳。八者,如‘八’字者也?!?/span>

(28)劉向《古列女傳》卷二之十《柳下惠妻》:“門人從之以為誄,莫能竄一字?!?/span>

(29)劉向《古列女傳》卷五之十三《珠崖二義》:“關吏執(zhí)筆書劾,不能就一字,關侯垂泣,終日不能忍決?!?/span>


上述(27)(28)(29)中的“字”也是指單個文字的概念。這樣的認識概念很重要,因為這是后來產生“古今字”觀念的重要基礎,因為古今字認識觀念,不是古文經文本和今文經文本的對照,而是單個漢字的古今對應問題。由上述材料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秦朝因為統(tǒng)一六國,為削除六國各自文化的影響而采取“書同文字”的政策,統(tǒng)一文字,其中的“文”,是以秦國的大篆為中心,統(tǒng)一的主要是字體,而其中的“字”,則專指單個的文字,主要是關注的是字形。也即《說文解字·敘》中所稱的“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哉Z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參《漢語大詞典》。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七補充說:“三代以上言名不言字”。




三、古人何時開始有“古今字”的觀念



既然在秦以前并沒有用“字”表示文字的觀念,自然也不可能有“古今字”的觀念,因此我們認為在秦以前所涉及文字古今發(fā)展演變的觀念,是一種“古今名”觀念,即后來所說的“古今語”,關注的是名稱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古今文”的觀念則關注的是書寫文本形式(字體)的問題,都與“古今字”關注的單個文字古今對照問題有不同,但二者都是“古今字”觀念產生的先導。


1、先秦至東漢的“古今語”觀念

關于古今語的觀念很早就有了。前面例(5)至(13)所涉文例都是這方面的證據。類似用例再如:

(30)《尹文子·大道上》:“故古語曰:‘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工匠不能,無害于巧;君子不知,無害于治?!搜孕乓?。”

(31)《列子·楊朱篇》:“楊朱曰:‘古語有之:“生相憐,死相捐。”’此語至矣。”

《尹文子》和《列子》中都提到“古語”,自然是對應當時的語言“今語”來說的。

“古語”的觀念到西漢時期仍有沿用。如:

(32)《漢書·韓安國傳》:“安國曰:‘不然。臣聞利不十者不易業(yè),功不百者不變常,是以古之人君謀事必就祖,發(fā)政占古語,重作事也?!?/span>

(33)《詩經·大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蔽鳚h毛亨傳:“斝,爵也。夏曰醆,殷曰斝,周曰爵?!?/span>

毛亨的注釋意見說明他明確知道不同的時代對同一種器具的指稱所用語詞不同。周代的“爵”,在之前的夏代叫“醆”,商代叫“斝”。西漢后期已經明確提出“古今語”的概念。如:

(34)西漢揚雄《方言》卷一:“敦、豐、厖、

、幠、般、嘏、奕、戎、京、奘、將,大也。凡物之大貌曰豐;厖,深之大也;東齊海岱之間曰
,或曰幠;宋魯陳衛(wèi)之間謂之嘏,或曰戎;秦晉之間,凡物壯大謂之嘏,或曰夏;秦晉之間,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之壯;燕之北鄙,齊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將,皆古今語也。初別國不相往來之言也,今或同。而舊書雅記故俗語,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為之作釋也?!?/span>

(35)揚雄《方言》卷一:“假、

、懷、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兗之間曰假,或曰
;齊楚之會郊或曰懷;摧、詹、戾,楚語也;艐,宋語也。皆古雅之別語也,今則或同。”

(36)揚雄《方言》卷四:“襌衣,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褋;關之東西謂之襌衣。有袍者,趙魏之間謂之袏衣,無袍者謂之裎衣,古謂之深衣?!?/span>


東漢也有沿用,如:

(37)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書》者,古之號令,號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方言》明確提出“古今語”的概念是對《爾雅》以來古今語觀念的進一步提煉和概括,班固《漢書》的觀點則是對古今語觀念的進一步繼承。但這都還不是在文獻注釋中反映出的觀點。文獻注釋中古今語觀念,我們認為較早是西漢末劉歆的弟子杜子春(約前30—約58)關注到的。這一點業(yè)師李運富先生已經提到[17],例如:

(38)《周禮·春官·大?!罚骸捌咴黄?/span>

”注:“杜子春云:‘奇讀為奇偶之奇,謂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23]810

(39)《周禮·春官·內史》:“以方出之”注:“杜子春云:‘方,直謂今時牘也?!?nbsp;[23]820

例(38)(39)中,鄭玄所引用的杜子春注釋中明確將《周禮》時代的語言詞匯與當時東漢時期的語言詞匯相對照解讀,并以“今”標注,可見其明確的古今語注釋觀念。其后杜子春的弟子鄭眾①以及后來的鄭玄都繼承了杜子春的這種古今語對照注釋的觀念[17]。而且鄭玄還明確使用“至今語猶存”的表達。如:

(40)《禮記·禮器》:“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弊ⅲ骸啊儼缀?,言素青者,秦二世時,趙高欲作亂,或以青為黑,黑為黃,民言從之,至今語猶存也?!盵24]743

“至今語猶存”就是“至今語言中仍然保存著”,里面明確反映了鄭玄的古今語對照訓釋觀念。


2、西漢的“古今文”觀念

開始的“古文”“今文”觀念應是指文獻書寫形式,而不是僅僅指古代文字,更不是指單個的文字概念。這一點,我們從西漢初期《史記》中的“古文”用例中很容易看出。

(41)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徳》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五帝本紀》)

(42)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敢騁。上為封禪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孝武本紀》)

(43)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三代世表》)

(44)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于神運,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于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十二諸侯年表》)

(45)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能騁。(《封禪書》)

(46)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吳太伯世家》)

(47)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仲尼弟子列傳》)

(48)自此之后,魯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资嫌泄盼摹渡袝?,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儒林列傳》)

(49)(遷)年十歲則誦古文。(《太史公自序》)

(50)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眀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太史公自序》)


文獻中“古文”含義并不單一,祝鴻熹、葉斌(1995)[25]總結王國維先生關于文獻中“古文”的意見,謂“古文”含義有5種:(1)指戰(zhàn)國時東方六國文字的字體(2)用戰(zhàn)國時東方六國文字字體寫就的六藝之書(3)用戰(zhàn)國時東方六國文字字體寫就的孔子壁中書(4)用西漢時行用字體抄寫的壁中書抄本(5)古文經學派。并謂《史記》中10例“古文”的含義指第二種。我們也可以看出,《史記》里的“古文”是絕不同于后來的“古今字”中的“古字”的。孫雍長(1994)等以古文、今文為古今字概念的濫觴是不足信的[16]。


3、“古今字”觀念的產生

在較早的材料中,是到了東漢班固《漢書》里才大量地將“古文”與“字”聯系起來。例如:

(51)是時美陽得鼎,獻之……張敞好古文字,按鼎銘勒而上議曰:“臣愚,不足以跡古文。……”(《漢書·郊祀志》)

(52)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瓌⑾蛞灾泄盼男W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數十?!稌氛?,古之號令,號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漢書·藝文志》)

(53)《爾雅》三卷二十篇。《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缎⒔洝氛?,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瓭h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薄肮视H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漢書·藝文志》)

(54)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绷w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浸不正?!妒肤ζ氛撸軙r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渡n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xù)《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xù)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渡n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焉。(《漢書·藝文志》)

(55)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余篇,蓋《尚書》茲多于是矣。(《漢書·儒林傳》)


從以上班固《漢書》中材料可以看出:

(一)當時“古文”雖與“字”多相聯系,但多仍指古文經,而多次出現的“古文字”實際是指“古文經中的文字”,“文”仍主要指文獻形式,而其中的“字”才是指“文字”概念。尤其是例(52)中同時談到“古文”“字”“古字”和“古今語”等概念,區(qū)別十分明顯。


(二)有的“文”已經開始指“文字”這樣的概念。例(49)中的“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其中“古文”與“奇字”等其他五體相并列,已經很明顯是指一種文字形體了。


(三)可以確定,劉歆之前已經有了明確的古今字觀念。李運富師[16]等以為古今字概念起源于鄭眾,似乎稍晚。即使與鄭眾同時代而稍年長于他的班固,其《漢書》中也多次提到“古字”之例,除(54)外,又如《漢書》卷三十六:“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钡?。且班固《漢書·藝文志》采自劉歆《七略》,其中明確提到有《古今字》一卷,劉歆記載了不知著者姓名的《古今字》一卷,可見明確提出“古今字”觀念的學者,要比劉歆、班固、鄭眾等人還要早一些。


(四)那么比劉歆要早,又早多少呢?洪成玉先生主張“古今字”概念起源于西漢末,似嫌仍有些保守。我們贊同楊潤陸(1981:290)的意見,認為至少在西漢孔安國時已經有了古今字觀念。楊先生所論不詳,今補證如下:

①前文提到秦代如呂不韋、李斯等時已經有了明確的以“字”指單個文字的觀念,而且這一概念在西漢初期也非常普遍,這為“古今字”概念的產生奠定了必備的基礎。因為古今字著眼的就是單個文字的古今對比。

②西漢初多承襲秦時文字。有歷時比較的觀念。如例(54)中多次提到秦代李斯所作《蒼頡》一書,“文字多取《史籀篇》”,西漢時又對《倉頡》多次調整和參考,“漢興……斷六十字以為一章”“皆《蒼頡》中正字也”“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又稱“《蒼頡》多古字”??梢娢鳚h初已經具有了單個“字”數量多少和歷時比較的觀念。

③使西漢學者集中關注到古今文字不同的,的確應是古文經的出現。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西漢初期的孔安國?!妒酚洝分刑岬剿麜r還只是說他“以今文讀”古文《尚書》,到了《漢書》中才稱其“以今文字讀”古文《尚書》。前者只是說明兩種文本的對照,后者則明確指出關注兩種文本字形的不同了。但《漢書》所出稍晚,其說是否可信呢?且看下面證據:

(56)孔安國《尚書序》:“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贫窌鴱U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増多伏生二十五篇。……其余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26]14

(57)孔臧《孔叢子·連叢子上·與侍中從弟安國書》:“《河圖》古文,乃自百篇邪?如《堯典》,說者以為堯舜同道,弟素常以為雜有《舜典》,今果如所論。及成王道雷風,周公信自在,俗儒群驅,狗吠雷同,不得其仿佛,惡能明圣道之真乎?知以今讎古之隸篆,推科斗,已定五十馀篇,并為之《傳》云。其馀錯亂文字,摩滅不可分了,欲垂待后賢,誠合先君闕疑之義?!盵22] 


例(56)孔安國描述了自己參照伏生今文本《尚書》整理孔子壁中發(fā)現的古文本《尚書》的過程,其中需要對比其字體、字形的異同以及文本的錯簡、損毀、磨滅等情形;且從(57)孔臧給孔安國的信中,也明確提到孔安國“以今讎古之隸篆,推科斗,已定五十馀篇,并為之《傳》云。其馀錯亂文字”等,可見孔安國確實曾對比古今文字字形的差異,不僅僅是文本字體的差異。


不僅如此,孔安國也曾關注《孝經》古今文字差異的問題。如:

(58)孔安國《古文孝經孔氏傳》:“逮乎六國學校衰廢,及秦始皇焚書坑儒,《孝經》由是絕而不傳也。至漢興建元之初,河間王得而獻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誤,博士頗以教授。后魯共王使人壞夫子講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經》二十二章,載在竹牒,其長尺有二寸,字科斗形。魯三老孔子惠抱詣京師,獻之天子,天子使金馬門待詔學士與博士群儒,從隸字寫之,還子惠一通,以一通賜所幸侍中霍光?!?nbsp;[22]


孔安國稱河間王所獻《孝經》“文字多誤”,并指出孔子壁中書所出古文《孝經》的字體形態(tài)為“科斗形”,轉寫文本是漢代的通行文字隸書( “從隸字寫之” ),這很顯然是要進行古今文字對比的,在這種對比中自然就有單個文字的對照比較關系。而例(53)所稱“《古今字》一卷”列在《孝經》家,稱“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也說明當時西漢學者對古文《孝經》的重視和對其中古今文字比較之細致。又(52)“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北姸嗫鬃颖谥袝某霈F,就使得學者集中地將其中的文字與今文經相對照,“皆古字也”一語正是對比較結果的說明。

 參看賈公彥《周禮注疏》“序《周禮》廢興”引《馬融傳》。



最后,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古今字”觀念一定要在秦代有了“字”指代單個文字的概念之后才會產生,大約產生在西漢武帝末,孔子壁中書出之時,代表人物即孔安國。這種認識觀念有張敞、劉向等繼其后,劉歆又大倡其說,在東漢古文經學大興時,“古今字”觀念遂大顯,代表人物有班固、鄭眾、許慎、鄭玄等。段玉裁認為先秦時《爾雅》中已經有“古今字”觀念有些過早,當時應該還只是“古今語”觀念,楊潤陸(1981)所持“古今字”觀念產生時間是適當的,其他學者以為西漢末或東漢時才有“古今字”觀念,則有些過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北魏 江式《論書表》
第二十二部分
尚書埤傳凡例
江式《論書表》
如何讀古書
[通識]李源澄:說“今古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