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的皇帝之一。她用智慧和韜略,令無數男人俯首稱臣。
一代女皇
武則天天生麗質,入宮才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才人”。直到太宗去世,也沒能產下一子。因此武則天及時將目標轉到了太子李治身上。
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每天都在床邊伺候。憑借著地理優(yōu)勢,她與李治頻繁相見,竟然日久生情。史書是這么記載的,說這兩人,當著唐太宗的面,在病榻前、屏風后顛鸞倒鳳。22歲的李治一下就被這偷嘗禁果的歡愉給弄得神魂顛倒了。
所以說,武則天實際上是先嫁公公,再嫁兒子。莫說現代人無法接受,即使民風開放的唐代依然為大多數人所不容。故武氏一輩子最忌諱別人提及這一點。
然后就真有不怕死的人,這個人就是著名書法家褚遂良。
《資治通鑒》記載,李治想要封武則天為后,召集大臣詢問意見。褚遂良說道:“陛下非要另立皇后,也請您在名門望族中挑一個,何必非要立武氏!她曾被先帝臨幸,天下皆知,把她封為皇后,千秋萬代之后世人如何評說!”打人別打臉罵人別揭短,李世民李治父子和武則天之間的丑聞,乃是武則天一生的心病,此時被當眾提起,武則天羞憤交加,無地自容,幾乎瘋狂,大喊道:“為何不把他打死!”
然而武氏最終還是登上了后位,毫無疑問,褚遂良立即遭到武氏的報復,被貶謫到偏遠的廣西。最后這個耿直而有才華的老臣、偉大的書法家,就在那遙遠的他鄉(xiāng)孤獨老死了。不僅如此,在他死后,連他的兒孫也被流放到越南。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還有個更不怕死的寫了篇《討武檄文》罵武則天,罵的更狠,但是因為罵的精彩有藝術,不少句子都成了千古名句。比如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結果武則天竟然不怒反笑,還想見見此人。
這個人就是駱賓王,沒錯,就是那個初唐四杰之一,七歲就寫下了“鵝鵝鵝”的駱賓王??梢?,罵人也是要專業(yè)的好,在這件事上,書法家還是比不過大詩人。
詠鵝-駱賓王
2.不要高估人性,脫離了制度的約束,大家都一樣
武則天留給后人的一大印象就是私生活淫亂,據說有面首三千,堪比皇帝的后宮三千佳麗。三千也許過于夸張,但是正史有詳細記載的就有四大面首。
第一是薛懷義,薛懷義和武則天算是共患難的老相識。當年太宗駕崩,則天作為太宗的舊人,且未生養(yǎng),被發(fā)送到感業(yè)寺為尼。正是在那里,結識了薛懷義和尚。那段時間,是武則天的人生低谷。薛懷義不以其失勢,對她多有幫助,多有撫慰。
薛懷義
第二是沈南璆,沈是宮廷御醫(yī),長得一表人才,為人溫文爾雅,頗具一副儒生之氣。武則天對其十分用情,然而沒多久,這位沈南璆醫(yī)生就因為身體虛弱,沒過多久,就被活活累死了。沈南璆死后,武則天傷心過度,還親自賦詩一首,以紀念和沈南璆之間的感情。
第三第四則是著名的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張昌宗本是太平公主的帳下之客。太平公主使用后,用戶體驗絕佳,五星好評。但她孝順,佳肴不敢獨享,便把張昌宗進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一試,妥妥的。從此,張昌宗便成了武則天男寵中的頭牌。和薛懷義之流相比,宛若云泥之判。后來張昌宗還把自己的哥哥張易之也介紹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如獲至寶,心情大喜。
張氏兄弟
當然,除了沈南璆得以善終,其他的男寵都因恃寵生嬌,忘乎所以,落得了個凄慘的下場。
可見,做人切不可得意忘形,自己的斤兩自己要清楚,找準定位方能平安此生。
縱觀武氏一生,淫亂宮闈四個字可謂貼切。因此可以說,欲望人皆有之,不分男女都一樣,一旦擁有無上的權力,掙脫了制度的束縛,心底那頭野獸就會掙脫而出肆無忌憚。因此無論何時,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都不應當只是一句空話,這才是人類社會得以不斷進步的根本保證。
3.沒事一定要多學些歷史,關鍵時刻是能救命的
前面提到武則天的第一個面首薛懷義,得勢后飛揚跋扈,與武則天漸生罅隙,逐漸疏遠了武則天,后來得知武則天有了新男寵,因妒生恨,一把大火燒了京城的天堂和明堂。武則天忍無可忍,定下一計。秘密訓練了數十名健壯婦女,假意召薛懷義覲見,史書中這樣描述此段情景。
懷義聞召,未免一喜一疑,喜的是又蒙召幸,疑的是何故復召,乃帶著力士數名,策馬馳入,行至宮門,見宮中沒甚動靜,方敢下馬趨進,大踏步上了殿階。階前只有數婦,阻住力士,不準隨入。懷義見殿階上下,止立婦人數名,料想沒有他變,放心入殿。不意背后突遭一擊,痛得眼花繚亂,跌倒殿中,才呻吟了一聲,已被眾婦人撳住,用著最粗的鐵鏈,捆縛起來,再把木丸塞入懷義口中,令不得言。懷義尚望徒眾入救,殺豬似的狂喊,誰知武攸寧已指麾健卒,擁出階前,一陣亂斫,將懷義的隨身護符,殺得精光,乘勢入誅懷義,刀光一閃,了結性命。
讀到這里,是不是什么熟悉。沒錯,一千多年后,康熙就是用此等手段解決了鰲拜??磥黼m然是滿族皇帝,絕對是深諳漢族的文化和歷史。
鰲拜臨死之時,怕是一定后悔平時沒多讀點史書把。
康熙智擒鰲拜
人類幾千年歷史,早已經沒有了新鮮事,現在發(fā)生的所有事情,歷史上都一定發(fā)生過。以史為鏡,可以只興衰得失,可以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年輕人,沒事的時候多讀些歷史吧,關鍵時刻,真的可以救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