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說話局促不安,緊張煩躁,
害怕朋友不理自己,只剩自己孤家寡人,
想要求教,但不想低頭,
這些情緒都很有趣。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我們對于心理學也越發(fā)感興趣,也越來越愿意用科學的方式來經營自己的人生。
01 絕交和朋友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失敗,比如說絕交。
那么這時候該怎么辦呢?
首先,'就是反省自己的個性是不是需要改善,我們自己是不是存在著咄咄逼人容易傷人的毛病。'
其次,'看是否和朋友之間存在誤會'。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一個只是想讓你低頭認錯,同時想通過貶低你來抬高自己的朋友,那么絕交也并不可惜。
遇到什么樣的朋友誰也無法預料,如果單純地傳遞朋友間的信任和友善,那往往忽略了朋友之間原本就存在的'合不來'。'損友來,益友去',擦亮眼睛,懂得說不才好。
教孩子真善美,也教孩子甄擅美,甄別美,擅長分辨美。
在現(xiàn)在的社會里,人脈和朋友被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衡量標準。心理博士說道:'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需求,與其能花大量的時間獲取一般人的認同,是非常沒有必要的事情。'。朋友無需太多,有幾個真心的就好。心理學家有這樣的一段話,寫的非常好。'當你特別煩躁的時候先保持冷靜,或者看一部開心的電影,或者喝一杯茶,或者去跑步發(fā)泄,而不要試圖一定要朋友認同,朋友需要的不是一個嘮嘮叨叨抱怨的人,從現(xiàn)在起要學會自己去化解、去承受,沒有人天生是你的承受者,我們要安靜的優(yōu)秀、悄無聲息的堅強。'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把朋友當成負面情緒的垃圾桶,我們要成長為能夠冷靜地處理負面情緒的積極的人。
求人之前先求己。
紛繁復雜的人生舞臺上,無須做他人的配角,做好自己舞臺上的主角就好。
02 不知道和渺小
你知道嗎,人的一生中說的最多的三個字是什么?
不知道!
這只能說明這個世界未知的知識和情感太多了,我們每個人渺小得就像白紙上的一個小黑點。
不能習以為常地覺得說不知道就有多么的光榮,恰恰相反,當我們想說這三個字的時候先動動腦筋,想一想如何把不知道變成我知道。一直保有好奇心,還有對求知的欲望,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這樣的話我們才會更積極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03 空杯理論和心靈之杯
有一句歌詞特別的優(yōu)美——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在我們求知的路上,我們不能把目標定的太高,不能奢望一下子就成功,凡事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記得《正面管教》里提到一個理念,就是要給自己的心靈之杯續(xù)水。當我們的心靈之杯已空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愛分享給身邊的人。
當我們自己疲憊、需要補充能量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愛自己。可是,心理博士也說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很難接受新東西,想在學習中有所成長,就必須把心靈杯子倒空。
這是不是和《正面管教》里的心靈之杯理論相悖呢?
他們說的是兩個問題?!墩婀芙獭防飶娬{的是在想要愛別人的之前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讓自己能量滿滿。
心理博士所說的是清空杯子是什么概念?就是說我們的心態(tài)要放輕松,要有一個好心態(tài),如果我們以自滿或者狂妄的心態(tài)去迎接新知識,往往當我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時候,去求教請教他人還能接收到新知識嗎?
先把自己放空,先有好的心態(tài)。這就是很著名的'空杯心態(tài)'。
04 木桶理論和瓢的想法
現(xiàn)在對于偏科的孩子,經常提到就是短板,就像一個木桶原理一樣,那么偏科的那一門就是他(她)的短板。往往最終的成績會由短板來決定。
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問題,我們所培養(yǎng)的孩子可不可以不是木桶呢?
他或許可以只做一個'瓢',不存在由很多門功課積累起來才能圍成一個容器。
他只是擅長于某一個領域。雖然我也曾經利用木桶原理讓孩子能夠改掉自己的一些缺點和毛病,但還是覺得這個理論如果運用于學科教育就有些牽強。
因為有一些職業(yè)、行業(yè)或者愛好是偏重某一個方向的。比如說,藝術類,學的數學就沒有必要那么高深,只要具備基礎的通識教育就好。
05 智商IQ,情商EQ和逆境商AQ
三商是什么呢?被戲稱為吉祥三Q,即智商IQ,情商EQ和逆境商AQ。逆境商簡稱AQ,'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保羅·史托茲于1995年提出來的,它表示忍受逆境的素質以及在戰(zhàn)勝逆境過程中超常發(fā)揮潛能取得成功的可能程度。'。
捧在手心里長大的孩子,習慣了父母的鼓勵和贊揚,沒有經受過挫折,抗壓能力還有復原能力讓人擔憂。
就像學習武功一樣,在學習武功的時候不光要擁有進攻能力,也要擁有抗擊打的能力。如果被一擊而敗,再也站不起來了,再優(yōu)秀的閃光點都會消散。
為了能夠走得更遠更堅實,不光有強悍的進攻能力,同時我們也有更強悍的抗擊打能力,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當中都可以游刃有余。不知不覺想起李連杰主演的電影《精武英雄》,花架子好看不禁打,實戰(zhàn)進攻和挨打能力才是關鍵。
06 聊天有技巧
怎么樣才能和別人很好地聊天呢?都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能夠和人愉快的聊天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心理學家的7條建議分享給大家,含金量十足。
第一,'切忌交淺言深'。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親疏、遠近有別的。對于不同的談話對象,我們就應該知道該說什么樣的話。
為了說話而說話,說的話也是沒滋味的。真正的朋友即使在一起什么話也不說,也不會尷尬。
第二,'不要過度的傾訴'。
如何處理自己的糟糕的心情,首先就是需要自己沉靜地面對,讓自己處理好負面情緒,千萬不要第一時間把自己的心靈垃圾傾倒給朋友,強調不要過度的傾訴,不要讓對方不高興。
第三,'懂得傾聽不插話'。
從學習老師的反饋中,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們可能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傾聽方面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都不大喜歡耐心地傾聽別人,而是喜歡被耐心地傾聽。
傾聽別人,理解別人,人往往會感覺到對方的尊重,得到了對方的認可。
第四,'把所有的謝謝都改成謝謝你'。
別看這一字之差,加上了一個'你'字,就是一個有針對性的表達。單純的謝謝可以是出于禮貌,也可以是出于習慣,'謝謝你'僅僅多了一個字,直指對方,少了一份隨意,多了一絲真誠。
這么簡單,何樂不為?
第五,'時時懂得推己及人'。
這一點我們的先人已經警示我們很多次,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里尤其強調的是,即使對于自己最親近的人,我們也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能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尤其是不要強迫不要硬塞。
'強扭的瓜不甜',多了一分不尊重,結果往往也會多了一分反力和排斥。
第六,'進退有度不強人所難'。
我們中國的語言是多角度的,有的時候也是很委婉的。當我們說'下次吧'、' 看情況吧'或者'我再考慮一下'的時候,這些都是委婉的拒絕。
直接拒絕很難嗎?如果我們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一個鏈子,不是說拿掉鏈子很難,而是真心不愿意拿而已。
當別人施壓或者為難的時候,大大方方說'不',也沒什么大不了。
不喜歡一個人也沒必要裝笑臉,沒必要維持一個老好人的形象。
第七,'不要隨意打聽別人的私事'。
界限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區(qū)域。如果隨意地踏入別人的安全區(qū)域,就會讓別人感覺到不舒服。
在我們的國學里面,按照蔣勛老師所說的,我們是沒有'隱私'這個詞匯的。雖然沒有,但不代表我們不尊重隱私。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提出了課題分離,已經明確表示他人課題和自我課題,分清楚哪些是自己應該管的事,會對自己的認知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懵懂的時候,想從周圍的朋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年之初,漸漸看清朋友和自己的維度,
人到中年,周遭朋友人來人走,漸漸看清自己,
年齡漸大,發(fā)現(xiàn)知道自己的位置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只是明白'自己很重要'。
總是說婚姻是圍城,其實揮開霧雨蒙蒙,朋友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你來,我或許歡迎,
你不來,我也無妨,
我始終是自己世界的中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異議,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