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自己或者家人要煎中藥的實際需求,但是看著一大堆的枝枝葉葉、根莖金石,根本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如果想當然像煲湯一樣大鍋亂燉,那就有可能浪費了其中的寶貝,從而達不到想要的療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煎中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煎中藥鍋的選擇:
煎中藥最好使用砂鍋,其它銅鍋、鋁鍋、搪瓷鍋最好不要使用,更不能使用鐵鍋。
砂鍋是一種粗陶器,優(yōu)點在于,煎中藥時使用砂鍋,導熱均勻,可以使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的析出,而且有保溫的作用。砂鍋加熱時候?qū)崧鶆?,所以不容易把中藥煎糊,也不容易使某些中藥產(chǎn)生糊化而喪失效果,對于藥效的留存是比較好。
如果實在是沒有砂鍋或者藥鍋,也可以用不銹鋼鍋、搪瓷鍋,但是用這些鍋就要很好的掌握火的大小,因為這些金屬的鍋傳熱很快,如果火太大、太猛,很容易把中藥煎糊而喪失藥效。
煎中藥一定不能用鐵鍋,因為中藥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會和鐵發(fā)生反應,導致藥效喪失甚至產(chǎn)生有毒、有害成分。
二、煎中藥水的選擇:
(一)水的選擇:
必須用潔凈的自來水或者飲用水,不能混雜其它調(diào)料或者飲料或者酒類。
(二)加水量
一般是中藥總量的3~5倍(水沒過中藥3~5厘米,高于藥物二平指),第一次煎成后,再次加水煎,第二次煎的時候加水量應適當減少,以藥量2~3倍為宜(水與藥平),第三次煎,水量以藥量2~3倍為宜(水與藥平)。
三、中藥分類
煎中藥時,根據(jù)方劑藥物性質(zhì),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一)輕煎劑,常為解表藥,用武火速煎;
(二)中煎劑,胃腸藥和婦科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
(三)重煎劑,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慢煎熬。
四、煎中藥方法:
(一)輕煎劑
除處方有特殊規(guī)定者外,一般按下列處理:
1.加水,煎藥前先將藥浸泡30分鐘至1小時,然后煎煮,加水量參考二;
2.第一次煎,直火加熱,火力要強,武火速煎,藥汁沸騰后,煮沸15~20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到頭煎藥液250毫升左右,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
3.第二次煎,水量應適當減少,為藥量2~3倍(水與藥平),直火加熱,火力要強,武火速煎,藥汁沸騰后,煮沸10~15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藥液200毫升左右,將頭煎和二煎的藥汁混合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加蓋,放置在陰涼處妥善保管,分二或三次按規(guī)定時間溫服。
(二)中煎劑
除處方有特殊規(guī)定者外,一般按下列處理:
1.加水,煎藥前先將藥浸泡30分鐘至1小時,然后煎煮,加水量參考二;
2.第一次煎,直火加熱,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煮沸25~30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到頭煎藥液250毫升左右,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
3.第二次煎,直火加熱,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煮沸20~30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到頭煎藥液200毫升左右,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
4.第三次煎,直火加熱,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煮沸30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到頭煎藥液200毫升左右,將頭煎、二煎和三煎的藥汁混合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加蓋,放置在陰涼處妥善保管,分二或三次按規(guī)定時間溫服。
(三)重煎劑
除處方有特殊規(guī)定者外,一般按下列處理:
1.加水,煎藥前先將藥浸泡30分鐘至1小時,然后煎煮,加水量參考二;
2.第一次煎,直火加熱,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煮沸40~-50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到頭煎藥液250毫升左右,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
3.第二次煎,直火加熱,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煮沸30~40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到頭煎藥液200毫升左右,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
4.第三次煎,直火加熱,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煮沸30分鐘,倒出,趁熱壓榨過濾(用二層紗布或藥淋子過濾),得到頭煎藥液200毫升左右,將頭煎、二煎和三煎的藥汁混合存放有刻度潔凈玻璃瓶內(nèi),加蓋,放置在陰涼處妥善保管,分二或三次按規(guī)定時間溫服。
五、分包分煎,特殊處理:
有些藥物由于性質(zhì)特殊,在煎藥時需要特殊處理,處理方法可分以下幾種:
(一)先煎:
一般金石類、介殼類(包括骨、甲殼類)動植物藥材中質(zhì)地堅實的及臟器類,為使有效成分溶出,經(jīng)常久煎,所以應比一般藥物先煎20分鐘或1小時(麻黃應先煎去沫)。
先煎藥品:
生石膏、生龍骨、生牡蠣、生石決明、生蛤殼、生龍齒、生龜板、生鱉甲、生石英、生貝齒、人參、虎骨、豹骨、海馬、海龍、玳瑁、犀角片、羚羊角片、麻黃(先煎去沫)、蛤蚧、磁石、礞石、鐘乳石、赭石、鐵落(紗布包)。
(二)后下:
芳香易揮發(fā)及花、葉類藥物,長時間煎煮,易降低藥效,所以應放在后面下鍋,在頭煎其它藥煮沸10分鐘后加入一起煎,再續(xù)煎5~10分鐘即可。
后下藥品:砂仁、豆蔻、大茴香、小茴香、大力子、草寇、丁香、母丁香、益智、檀香、降香、沉香、木香、藿香、藿香葉、薄荷、薄荷葉、佩蘭葉、大青葉、荊芥、荊芥穗、香薷、白芷、細辛、藁本、大黃、肉桂、菊花、紅花、陳皮、雙花、鉤藤、蘇葉。
(三)溶解(烊化):
比如膠質(zhì)、液體、鹽類等不適合與各藥物同煎,可以等其他藥物煎成藥液后,直接倒入藥液內(nèi),溶化混勻后服用。
溶解藥品:阿膠等各種膠類、芒硝、元明粉等。
(四)沖服:
某些貴重藥物以及加熱容易分解或容易揮散的藥物,需要研成細末,用其它藥物煎成的藥液沖服。
沖服藥品:琥珀面、朱砂面、三七面、雷丸面、貝母面、兒茶面、雄黃面、血竭面、人參面、黃連面。
(五)包煎:
有黏性、菊毛茸或粉末類藥物,應裝入紗布口袋內(nèi)扎緊口,與其他藥物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