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jié)目《少年說》上,一個小男孩的吶喊讓無數父母動容。
他說,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
他說,手機才是他唯一的陪伴。
不由想起是網上看到的一件事情,放學了,學校外面站著等孩子的媽媽,其中唯一一個外國爸爸特別顯眼。
媽媽們都很奇怪,為什么他有時間來接孩子放學?
外國爸爸更奇怪,為什么其他爸爸都不來接孩子?
陪伴,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來的。
1
陪伴孩子需要用心
很多父母是這么理解陪伴的:
下班回家后,催孩子寫作業(yè),自己在一旁加班。
周末休息時,打發(fā)孩子去玩,自己窩在沙發(fā)里玩手機。
還有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每天跟孩子視頻,成了日常任務。
……
父母普遍認為,只要自己就在旁邊,管教了孩子,就已經是陪伴了。
可孩子并不認同。
哪怕父母就在身邊,他依然覺得自己被忽視。
在地鐵里經??吹竭@么一幕:
孩子哭鬧了,媽媽直接塞他手機讓他看動畫片,然后繼續(xù)和朋友聊天;
爸爸覺得無聊,就拿出手機打開游戲,自己玩得開心,孩子在旁邊看得入迷。
這樣的行為,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敷衍。
父母的陪伴,只有用心,才有效果。
一次逛圖書館,看到兩位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
一個媽媽給孩子找了書,就將孩子放在一旁不管,自己拿出筆記本開始工作。
一個媽媽和孩子一起閱讀,時不時回答孩子的問題,看到精彩處兩人還會一起低聲討論。
兩種陪伴對于孩子的影響,可能截然不同。
若父母一直應付孩子,親子之間就會產生隔閡,矛盾漸生。
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的關心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陪伴孩子貴在用心,如果“身在曹營心在漢”,哪怕花了功夫,也都是無用功。
如何陪伴孩子幸福成長,首先應該靜下心來,用心陪伴,真正了解孩子所需。
2
陪伴孩子需要尊重
“17歲男孩跳橋事件”的背后,是無數父母的痛心疾首。
這個才讀高中的男孩和媽媽發(fā)生爭執(zhí),被媽媽的言語刺激后,委屈得直掉眼淚,竟然在車來車往的橋上沖出車門,跳下大橋。
橋下,是一條就此消逝的鮮活生命;橋上,是大哭著捶地,后悔不已的媽媽。
其實孩子沒有犯多大的錯,媽媽也不會想如此懲罰孩子。
只是一個氣得破口大罵,一個委屈得有口難言,導致了脆弱的孩子當場崩潰,選擇輕生。
父母陪伴、教育孩子,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尊重。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是最優(yōu)秀的,但有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是不是個優(yōu)秀的父母。
對你來說,孩子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可對孩子來說,你就是整個世界。
若孩子做錯了,請你先了解清楚事實,理解他的立場,不要一股腦地發(fā)泄情緒。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網上有這么一封孩子寫給爸爸的信:
爸爸,我多想對您說“我想歇一會兒”,可我不敢,您太嚴厲了,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累。
爸爸,那天我英語測試只有43分,您直接往我頭上、身上扇巴掌,我真的很害怕。
爸爸,您可以改一改暴躁和喜怒無常的脾氣嗎?
就算我知道您是恨鐵不成鋼,但我更怕最后我會恨你。
……
孩子的心靈是很純凈的,只要父母放低姿態(tài),敞開心扉,就能和孩子成為朋友。
不辜負,不打擊,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同樣需要被尊重,被信任。
3
陪伴孩子需要耐心
著名演員陳喬恩曾在節(jié)目上坦言,小時候她經常被媽媽痛打,一直“活在恐懼中”。
如今哪怕她已經成為一名成功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依然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往。
童年的經歷,確實能夠影響人的成長,甚至成為一生陰影。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確實少了幾分耐心,動不動就要打要罵。
“我也不想發(fā)火的,但實在沒耐心,就忍不住了。”
沒有父母愿意對孩子發(fā)火,但對著最親的人,反而更容易失去耐心,已經不想好好說道理了,只想痛打一頓,讓他們記住教訓。
可這樣只會讓孩子叛逆,變得“越來越壞”。
一來,他不知道自己錯了,因為父母沒有將道理說明白。
二來,他覺得自己被冤枉了,所以更喜歡和父母對著來。
陪伴孩子一定要有耐心,盡可能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考試又退步了,怯生生拿著試卷讓父母簽字,父母的反映有兩種。
第一種:
“就考這么點分,你怎么這么笨!我不想再管你了!”
第二種:
“跟媽媽說說還有哪里不會,我們一起研究,好不好?”
如果家長一味發(fā)泄脾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很失敗。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一定不能讓孩子以為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孩子就會出現強烈的得失心、功利心。
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疑難,跨過學習難關,是聰明家長的做法。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投入多少金錢,而在于能堅持多久。
4
陪伴孩子需要平常心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師希望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人之常情。
可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教育都比不過腳踏實地的教育。
當父母意圖讓孩子走上捷徑時,有可能正在把他們推向深淵。
記得有位家長認為,名校教育遠比孩子學校老師的教育好,所以他給孩子辦了退學,讓孩子在家學習。
學什么呢?學他從網上下載的各種名校慕課課程。
學校本不答應,但拗不過家長的偏執(zhí),只能同意孩子在家學習一個月。
一個月后,孩子回到學校,反而變得更加內向,甚至表示不想有同桌。
單元測驗時,孩子成績直線下降,大受打擊。
超前教育,只走捷徑,真的會害了孩子。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了這種班、那種班,一旦發(fā)現孩子成績下降,立刻送他們去補習,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實際上是,家長的輸不起,才讓孩子無法更好地起跑。
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陪伴孩子,都需要平常心。
揠苗助長的道理,同樣適用于教育之上。
教育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span>
這是一個一對一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教育孩子的漫漫長路,需要每位家長、每位老師用平常心對待。
俗話說:心平常,自非凡。家長在陪伴孩子時,沒必要神經過敏,自找麻煩。
不妨先問問自己,到底是不是大事。如果沒有觸及底線,就沒必要失了理智,大動干戈。
陪伴孩子并不簡單,所有人都得靜下心來。
仔細觀察,耐心陪伴,用平常心去了解孩子,去幫助孩子,為孩子創(chuàng)造幸福明天。
—End—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經「教師E家」(ID:jiaoshiEjia)授權轉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里是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教育交流平臺!教師E家 為用戶提供教育資訊,教學心得,教育時事分析,愿您在教育路上不再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