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陸地面積增大
泥盆紀海洋
第二次大滅絕發(fā)生在晚泥盆世,這是5次大滅絕中唯一發(fā)生在次一級時間單位內(nèi)。隨著志留紀末期發(fā)生的全球性加里東構(gòu)造運動,使很多地方上升為陸地,海區(qū)大大縮小,加上當(dāng)時氣候比較溫暖,所以各種珊瑚、腕足、層孔蟲、苔蘚蟲、竹節(jié)石、介形類、牙形刺以及各種魚類都得到空前發(fā)展,維管植物在陸地也很快傳播,唯筆石、三葉蟲屬種迅速減少。
三葉蟲在數(shù)量上極大地減少,然而個別特大的種卻可大到74 厘米長。
有學(xué)者認為由于造山運動影響,海平面變化頻繁,缺氧事件常發(fā)生(形成黑色頁巖),或可能天體撞擊等,所以泥盆紀共發(fā)生82次大大小小生物滅絕事件,其中較大的有3次。第一次:在距今3.75億年的中泥盆世末,稱法西塞拉斯滅絕事件,由于氣溫上升,海平面升增高,致使腕足類6個科、四射珊瑚16科滅絕了,菊石類三個科大部分屬種也滅絕了,但卻迎來了漂浮的牙形類、介形類等的大發(fā)展;第二次:在距今3.65億年的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期)和晚期(法門期)之間,稱凱勒瓦瑟爾滅絕事件,由于氣溫變冷,海平面下降,造成了喜溫、成礁的四射珊瑚、層孔蟲、海綿類全部滅絕了,非造礁四射珊瑚類的10多個科、腕足動物門的無洞貝類、齒扭月貝類、五房貝類也相繼滅絕了,盛極一時的軟體動物門的竹節(jié)石綱也滅絕了,這是泥盆紀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第三次:在距今3.55億年的晚泥盆世末,稱享根貝格滅絕事件,盛行于晚泥盆世的腕足動物門的早期石燕類、菊石類海神石目全部滅絕、三葉蟲幾個目也全部消亡,魚類的盾皮魚綱和無頜魚綱全部滅絕,浮游藻類植物也有大量物種滅絕。在陸地植物界所受滅絕事件影響不大。
盾皮魚綱和無頜魚綱全部滅絕
每一次生物滅絕后都會形成生物界的復(fù)蘇,故石炭紀生物群面貌與晚泥盆世就迥然不同,如腕足動物門的長身貝類和石燕貝類得到空前的大發(fā)展;珊瑚類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