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昨天往返臨潼旅途辛苦,初三日早晨小乖賴床不起,幾番嘗試呼喚無果,于是她倆留在酒店補覺,我獨自前往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早在網上得知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免費取票參觀的,因游客眾多需排隊取票,然而現(xiàn)實情況還是出乎意料。8點鐘在酒店攔車,的士司機一聽我說出目的地,馬上說:現(xiàn)在去可能有點太遲了。果然,到達時沿著博物館大門兩邊圍墻下已經排起了兩條長龍,烏央烏央的看不到隊伍盡頭。一問,一邊是等待免費取票的,一邊是等待買票進入的——門票20元,可以多看一個大唐遺 寶珍品館。估摸著購票的隊伍會短一些,我趕緊沿著圍墻根繞到隊伍的尾巴去排隊。
足足兩個半小時,終于買到了上午的入場門票。為了防止黃牛倒票,這里不管贈票還是買票都必須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而且嚴格控制人數,每天限量發(fā)放4000張。因為博物館內太多稀世珍寶,為保證藏品安全,進入館區(qū)還需經過嚴格的安檢。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館舍布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把唐代古典建筑風格與現(xiàn)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館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陜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tài)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陜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征。
博物館內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xiàn)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為了詳細了解展品介紹,可以6人一組聘請專業(yè)導游,也可以交200元押金租用電子解說儀。
博物館序言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是唐代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文明,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qū)古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狀況。在中 央 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上面這些都是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距今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隨便一件就憑年份說,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就靠這些幾千年上萬年的珍貴文物佐證的。
中國有輝煌的青銅文化,青銅器古文物自然也占了相當大的地位。大體上可分為禮器、酒器、樂器、容器等,具體形制有鼎、簋、尊、爵、鐘、豆、鬲等等。
五祀衛(wèi)鼎,國寶級文物。鼎造型簡單大方,內壁鑄有銘文19行共207個字,講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這篇銘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實際已屬私有,但土地的轉讓、交換和買賣,仍需通過王朝重臣。同時這篇銘文中有確切紀年,因此是判斷西周中期青銅器的標準器,非常珍貴。
戰(zhàn)國編鐘,這個很熟悉了。樂器作為青銅禮器的一部分,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達官貴人們就連平時吃飯也要列鼎而食,鳴鐘佐餐,“鐘鳴鼎食”形容的就是這種奢華場面。鐘也就成為祭祀和宴饗時必不可少的重要禮器。
商代的人面具、獸面具,已經具備很高的工藝藝術水準,反映了當時的 宗教元素。
這件叫四足鬲,紋飾清晰,鑄造精美,商代中期器皿。四足上各有一變形饕餮紋,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裝飾效果極強。之前能見到的鬲都是三足,這件四足鬲是目前全國已知的孤品,國家一級文物。
多友鼎,半球形體,器腹較深,蹄足。裝飾花紋簡單,僅在器腹上部裝飾兩道弦紋。器內壁有銘文二百七十余字,是建國以來陜西地區(qū)出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之一。銘文記載的是西周厲王時期與獫狁的一場戰(zhàn)爭。對戰(zhàn)爭的原因、過程以及結果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些資料對研究西周晚期的歷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及古文字研究、歷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盉蓋內鑄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稱為它盉。盉與盤經常配套使用,商周時宴前飯后要行沃盥之禮,盉用來注水,盤承接洗過的廢水。
這件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酒壺,是國家一級文物。壺蓋為一只鳥的形狀,壺腹呈瓠瓜形,所以稱之為鳥蓋瓠壺。鳥蓋瓠壺是文物工作者在陜西綏德縣廢品收購站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當時它已身首異處、面目不清,經專家鑒定得知是一件戰(zhàn)國青銅器,這才使其幸免溶于煉爐之中。有學者認為壺蓋上鳥的形狀,與我國天文典籍中所著錄的“瓠瓜星”和“天雞星”可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蓋上的鳥首可能表現(xiàn)的就是天雞。所以這件鳥蓋瓠壺應是戰(zhàn)國時期一件與祀天有關的重要酒器。
古人的酒量似乎都很驚人?這件盠方尊也是盛酒器,造型非常有特色,體方口圓。兩側為象鼻形執(zhí)手。器內有一百多字的銘文,銘文中講到西周王朝的冊名儀式、官員和周王的軍隊,對研究西周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秦代的青銅龍龍體中空,形體巨大,極具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這是戰(zhàn)國秦的遺物,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史書上記載的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收天下兵 器“聚之咸陽,鑄以為鐘鐻的大型樂器架的底座。
日己方彝,西周,華美富麗,雄偉端莊,以饕餮紋為主題紋飾,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它的器蓋和內底各有銘文18字,大意是天氏為亡父日己鑄造祭器,庇護子孫萬代。
大秦文物當然少不了兵馬俑,這幾件應該算是兵馬俑里的精品了,人物造型各異,細節(jié)刻畫入微,大秦帝國橫掃天下的雄渾氣勢撲面而來。
而這件石鎧甲更顯秦國勇士的剽悍凌厲,就這件鎧甲的重量,尋常人穿在身上恐怕也不堪重負吧?更何況要披堅執(zhí)銳征戰(zhàn)沙場呢?
青銅水禽是從秦始皇陵園七號陪葬坑中出土的。共出土46件,其中青銅天鵝20件、青銅鴻雁20件和青銅仙鶴6件,這里展出的是其中的精品。
從第一展館直接就穿行到了陳列漢魏晉南北朝主題的第二展館:此館分為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沖突融合》,陜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
西漢彩陶:制陶手工業(yè)在漢代得到很大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泥料的選擇和配制越發(fā)精細,無論是泥質陶還是夾砂陶,無論是飲食器具還是儲藏類巨型用具,都比較精細,以后歷史時代的日用陶器很少能與漢代相比的。
西漢銅鐘:這個是官方使用的量器,現(xiàn)在才知道“食邑千鐘”、“千鐘粟”是什么概念了。
玉佩?奇怪古人是怎么把這么這么大的飾品隨身攜帶的。
國家一級文物雁魚銅燈。造型十分別致,整個燈為一只鴻雁回首銜魚的形狀。燈由雁頭、雁體、燈盤和燈罩四部分組成,燈盤和燈罩能夠轉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jié)光線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最令人驚嘆的是,燈油點亮后產生的油煙會順著大雁頸部導入大雁的腹內,雁腹盛有清水,煙會溶于水中,從而起到了凈化空氣的作用,避免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這種科學巧妙的設計體現(xiàn)出漢人的聰明才智和環(huán)保意識。
五銖錢石范,這就是印鈔機的模板了。
東漢綠釉孔雀陶燈,這件燈形體高大,結構復雜,通身施翠綠色釉,胎質紅色。燈自下而上共分三層,因通身有九個燈碗可以同時點燃,所以又稱“九連燈”。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燈盤分層錯落安置,點燃之后,燈火交相輝映,火樹銀花,盡顯豪華氣派。
金餅,沒錯,這可是西漢時期的金餅啊,共三百多枚,總重約54.5公斤,純度達95%,其表面有“黃、張、馬、吉、貝”等姓氏戳記。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一堆金餅足以讓人心跳不已,然而在這個館中,它的歷史價值卻超出了本身的貨幣價值。
西漢陶馬,呈站立姿態(tài),體型健壯,造型穩(wěn)重,具有很強的寫實性。馬通體彩繪,以棗紅色為主。最為難得的是,這些彩繪陶馬在歷經兩千年的風雨之后,色彩依然亮麗鮮艷,
彩色陶俑,已經從人物形態(tài)、發(fā)髻、服裝等方面體現(xiàn)出民族融合的元素,反應了當時的社會變遷。
獨角獸也稱“獬豸”,是象征司法公正的神獸,傳說它的角專抵執(zhí)法不公之人。
北魏鎏金彌勒像:佛教在漢代傳入我國,魏晉南北朝時受到各少數民族政權的大力提倡,佛教和佛教藝術都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留下了許多相關的石窟和造像。
第三展館分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后作為西北區(qū)域中心的陜西?;娟惲芯x的2000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興起與擁有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tǒng)一天下的青銅劍、兵馬俑等,以及顯示秦漢建筑構件、大型瓦當,民族大融合文化遺存、佛教東漸的宗教文物,還有反映盛唐繁榮景象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tǒng)展現(xiàn)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期間陜西地區(qū)的悠久古代歷史和文化。
著名的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屬于一種盛行于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專指三種顏色。
銅龍,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場坡,這件銅龍是鐵質鎏金,龍頭與上身呈“S”型,龍嘴張開,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龍角緊貼頭部向后伸展,龍尾叢高高上揚的后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整條銅龍身體流暢,極富動感,體現(xiàn)出唐代龍的生動美與氣勢美,堪稱精品。
三彩臥駝: 唐代中外交流頻繁,在西行的絲綢之路上,吃苦耐勞的駱駝是當時最得力的運輸能手。經過唐代工匠的藝術加工,都顯得輕捷俊美、強勁雄偉。唐代雕塑作品中高大的雙峰駝居多。
精美絕倫的唐宋彩釉瓷器,造型典雅大方,釉色豐富艷麗,工藝精湛純熟,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東方大國的富足、自信。
唐朝銅鏡:唐代銅鏡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漢式鏡,如葵花鏡、菱花鏡、方亞形鏡等。圖案除傳統(tǒng)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外,還增加了表現(xiàn)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
這件錢柜為長方形,柜面上有蓋,蓋邊有一投錢小口。柜是儲藏物品的家具,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就已出現(xiàn),歷經千年至唐代,柜已是居家必備用具。唐代柜從形制上可分為立式和臥式兩類,這件三彩錢柜為臥式。
枕頭的形狀是一位側臥的女子,女子頭扎兩個小辮,面部豐滿,細眉如月,微微含笑。只見她左手被枕在頭下,雙腿彎曲,顯得悠然自在。枕頭的下底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個字,推斷是金代物品。古人認為使用這種瓷枕對身體很有好處,有“名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功效。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珍品。
盛唐時期,佛 教造像藝術進入了成熟期。這時期的佛造像比例準確,飽滿富麗,寫實傳神,充滿活力。這些氣韻生動、華美典雅造像,開創(chuàng)了長安佛教造像藝術的盛唐風格,進而波及到全國各地。北宋時期,政治、文化中心東移,從總體來說,長安地區(qū)佛教已不及前代興盛。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碑林區(qū)何家村省公安廳下屬的某收容所內,基建施工人員在挖地基時先后發(fā)現(xiàn)了兩個陶甕和一個提梁銀罐,里面裝滿了金銀寶物。兩甕一罐共收納金銀器、寶玉珍飾、貴重藥物、中外錢幣等共計1000余件。這是20世紀唐代考古最為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何家村遺寶的制作工藝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自發(fā)現(xiàn)以來30多年一直秘不示人,直至2004年才公開展出。為了區(qū)別這部分寶物的特殊價值,館區(qū)另設“大唐遺寶”展區(qū),需憑20元門票才可入內。這個展區(qū)是禁止拍照的,我由于沒有導游跟在身邊,得以伺機偷拍了幾張。
首先要隆重介紹的這件陜西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獸首瑪瑙杯。它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十分常見,在我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xiàn)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的宴飲方式的見證。
至今還記得當時旁邊一位導游夸張的語氣:你問介寶貝值多錢?一億?兩億?告訴你們,無價!全世界也就這么一件!介可是咱這的鎮(zhèn)館之寶……
陜西歷史博物館內有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而在這十八件組中唯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除了上面那件獸首瑪瑙杯,還有就是導游嘴里的另一件鎮(zhèn)館之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為什么說它這么珍貴?首先從外形上看,壺身模仿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制作而成,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其次,此壺的制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huán),環(huán)內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后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復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而更為珍貴的還要數壺身上的兩匹祝壽馬,這里面還蘊含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唐玄宗在位后期越發(fā)的驕奢淫逸,縱情于聲色犬馬之中,天寶年間,每逢“千秋節(jié)”皇帝的生日都會在興慶宮期的勤政樓前,舉行盛大的宴會,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朝賀,并以舞馬助興。這時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伴隨著《傾杯樂》曲的節(jié)拍,躍然起舞,奮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床板旋轉如飛。而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唐代許多文人曾寫下很多關于舞馬的詩句如“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形容舞馬銜杯祝壽這一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而這盛大的宮廷祝壽活動在天寶十四載,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棄城而逃,這批舞馬散落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將田成嗣手中。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jié)拍躍然起舞,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將舞馬鞭打而死。
此后,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的形式在歷史的變革中永遠的銷聲匿跡了,但這件銀壺卻成為大唐王朝的興衰最好的見證。
這件銀熏爐整體造型舒展大方,風格凝重典雅,是一件觀賞性很強的室內擺設用具。
何家村一共出土10副玉帶,其中9副分別放在4件銀盒里, 盒蓋上都有墨書記錄著玉帶的玉色、名稱、形制和組成數量。玉帶是指鑲綴有玉片的腰帶。由帶扣、帶跨、帶鞓和鉈尾組成。帶扣和鉈尾就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皮帶扣和皮帶尾部的裝飾,位于皮帶的兩端,鞓是指皮質的腰帶,帶跨也稱為帶板,鑲綴在鞓上,形狀有方形、半圓形等等,有的帶跨上還有孔或者附環(huán),用來懸掛物品。
入館半天,上下萬年。數不盡的絕世珍寶,看不完的歷史遺跡。在這個放眼皆是國寶檔案的博物館里,很容易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直至阿玲再三電話催促,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又:回來整理照片,光在這個省博物館拍攝的就有近千張,可惜許多在網上也搜索不到具體資料。據說另外還有不少珍品是收藏在倉庫不公開展出的,可見其館藏之浩瀚。喜歡歷史和古玩的朋友,到西安一定要去省博館游覽,肯定不會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