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每個人的身邊,多多少少都會有幾個相知相惜的“男閨蜜”、“紅顏知己”。
但曹植在《君子行》里說過一句話: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strong>
朋友之間,分寸尤其不可差失。
特別是當(dāng)對方已有家庭的情況下,更應(yīng)該行有所戒、言有所止。
無論你和異性朋友的關(guān)系有多好,都應(yīng)懂得避嫌,有些話不能聊,有些稱呼不能叫。
否則,只會傷害了情義,破壞了關(guān)系。
“親愛的”
有句老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strong>
有些話對愛人說是情趣,對異性朋友說就是越軌。
同樣的道理,有些稱呼對著愛人叫出來,是感情親密的見證;但如果對著異性朋友叫出來,就成了感情變質(zhì)的證據(jù)。
就像這句“親愛的”,稱呼老婆、情人乃情之所至,可是在異性交往中,你若依舊毫無顧忌地如此稱呼對方,就說明你們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處于“友情以上,戀人未滿”的階段。
因為“親愛的”這個詞本身就非常曖昧,如果你用來稱呼其他異性,很容易讓你的愛人誤會。
朋友剛子,平日里總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經(jīng)常和女同事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一次下班后,女同事小王在微信上找到剛子,請他幫忙設(shè)計一個東西。
結(jié)束之后,剛子開玩笑地回復(fù)道:“親愛的,我?guī)土四氵@么大的一個忙,明天必須請我喝奶茶。”
結(jié)果,這句話正巧被路過的妻子看到,任他怎么解釋,妻子都無動于衷。
最后,妻子說:“最讓我生氣的是,'親愛的’那個稱呼,你連我都不曾叫過,卻能如此自然地稱呼別人,讓我怎么相信你!”
詩人泰戈爾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biāo)志?!?nbsp;
與異性相處,最忌諱打著“關(guān)系好”的名義玩曖昧,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很可能會讓人產(chǎn)生誤會。
即使是在微信上,也是不妥當(dāng)?shù)摹?/p>
因此,這樣曖昧的稱呼,還是留給真正親愛的人為好。
做到熟不逾矩,才是一個成年人對婚姻最大的尊重。
“寶貝”或“笨蛋”
知乎上曾有人問:“什么樣的關(guān)系可以叫寶貝?”
下面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叫你一聲寶貝,就意味著你是他的唯一,是他最疼愛、最在乎、最關(guān)心,最想走到一起的那個人?!?/strong>
有些稱呼,代表著獨一無二的身份,是情侶之間專屬的愛稱。
好比女人叫丈夫“寶貝”,多半是撒嬌的一種表現(xiàn);而男人喊女友“笨蛋”,則是一種寵溺的狀態(tài)。
如果對異性朋友說出來,就跨越了普通的男女關(guān)系。
“寶貝、寶貝”,言外之意,就是你很珍惜他,正巧如果對方也給你回應(yīng)了,那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便復(fù)雜了。
久而久之,容易發(fā)生婚外情。
真正的異性朋友,可以像家人一樣相處,可以像手足一樣聯(lián)系,但不能像夫妻一樣親密。
唯有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坦蕩為標(biāo)準(zhǔn)去結(jié)交,不生出一絲一毫的情緒,才能成就最堅固的友誼。
記住一句話:給不了的未來,就不要不清不楚。
因此,“寶貝”、“笨蛋”不能隨便叫,有時候說出來,讓對方誤解,可能你們的關(guān)系就再也回不去。
“還是你懂我”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
你的某個異性經(jīng)常找你聊心事,剛開始可能只是排解煩惱。
但傾訴越多,就越有心有靈犀的感覺,兩個人的關(guān)系也越來越近,甚至彼此會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和保護欲。
最后覺得,這個世上只有你最懂我。
這句話一旦說出口,很容易讓人浮想聯(lián)翩,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不是對他有意思。
所以,異性朋友之間,即使關(guān)系再好,也不要去觸及這個“感情雷區(qū)”。
如果最后發(fā)現(xiàn)只是一廂情愿,會讓你們的友誼變得尷尬,最差的結(jié)果就是連朋友都做不成。
就像楊丞琳在《曖昧》中唱的那樣: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找不到相愛的證據(jù),何時該前進何時該放棄,連擁抱都沒有勇氣,只能陪你到這里?!?/strong>
一段純真的異性友誼,往往是來之不易的。
如果有這樣的朋友,就學(xué)會好好珍惜。
有些不該說的話,有些不能幫的忙,你要心里有數(shù),千萬不要越雷池一步!
畢竟,言語力量不可小覷,說好了,增加的是情義,講過了,影響的是彼此的關(guān)系。
周國平曾言: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biāo)志,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strong>
人生難得一知己,異性朋友相處,把握好尺度和分寸,不說暖昧的話,不做暖昧的事,不開過分的玩笑。
如此,才能將一切曖昧的可能性摧毀在襁褓中,讓彼此的生活風(fēng)平浪靜。
保持理性,方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