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益氣湯 《溫?zé)峤?jīng)緯》
清暑益氣西洋參,竹葉知草與荷梗;
麥冬米斛連瓜翠,暑熱傷津此方能。
【組成】 西洋參(5g) 石斛(15g) 麥冬(9g) 黃連(3g) 竹葉(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著本方無(wú)用量)
【功用】 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
【主治】 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shù)。
李東垣清暑益氣湯 (《內(nèi)外傷辨惑論》)
東垣清暑益氣湯,參芪歸術(shù)加草蒼;
升葛澤曲麥味合,青陳黃柏共成方。
組成:黃芪汗少者,減五分 蒼術(shù)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錢五分(各4.5g) 升麻一錢(3g) 人參去蘆 白術(shù) 橘皮 神曲炒 澤瀉以上各五分(各2g) 甘草炙 黃柏酒浸 當(dāng)歸身 麥門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以上各三分(各2g) 五味子九個(gè)(2g)
功用:清暑益氣,除濕健脾。
主治:平素氣虛,又感暑濕證。癥見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
【鑒別】 清暑益氣湯與竹葉石膏湯均能清解暑熱、益氣生津,用于外感暑熱、氣津兩傷證。但清暑益氣湯用西瓜翠衣、荷梗等,其清暑養(yǎng)陰生津之力較強(qiáng),常用于感受暑熱、氣津兩傷之體倦少氣、汗多脈虛者;而竹葉石膏湯用石膏、竹葉等藥,其清熱和胃之效偏優(yōu),多用于熱病之后,余熱未盡,氣陰兩傷之嘔逆虛煩者。
《溫?zé)峤?jīng)緯》王氏清暑益氣湯與《內(nèi)外傷辨惑論》李氏清暑益氣湯均能益氣,主治暑病兼氣虛證。但王氏方除清暑益氣之外,重在養(yǎng)陰生津,宜于暑熱傷津耗氣證;李氏方解暑生津之力較遜,重在健脾燥濕,用于元?dú)獗咎?、傷于暑濕之證。
補(bǔ)充:第四節(jié) 祛暑清熱劑
清絡(luò)飲
清絡(luò)飲用荷葉邊,竹絲銀扁翠衣添;
鮮用清涼輕清劑,暑傷肺絡(luò)服之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