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古詩的巔峰之一,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名師大家,而被譽為“詩圣”的杜甫,更是家喻戶曉,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他原籍在湖北襄陽,遠祖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后遷徙到了河南鞏縣。在乾元二年(即759年),杜甫由于對“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混亂腐敗的政壇痛心疾首,從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一職西去秦州,然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到了四川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先后在這里居住了四年,因此世稱“杜甫草堂”, 也叫做“浣花草堂”,這便是杜甫草堂博物館的前身。
嚴武去世之后,杜甫也就離開了成都,草堂也隨之傾覆不存,直至唐末時期,詩人韋莊入蜀,在尋得草堂遺址之后,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此后的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有人對草堂進行修葺擴建,足見杜甫影響之深。在多次修葺之中,尤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慶十六年的兩次修葺最為盛大,1955年成立的“杜甫紀念館”正是在這兩次修葺的基礎上建立,而后1985年正式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它不僅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更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杜甫行蹤遺跡地,每年吸引著上百萬游客前來追尋。
在進入草堂之前,會經(jīng)過大門,除了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匾額“草堂”外,門兩側(cè)還懸掛有一副出自杜詩《懷錦水居止二首》的對聯(lián):“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表明了草堂所在的位置。 以外,還可以看到“人日”、“草堂”兩個立板,草堂顧名思義,“人日”又是什么呢?
其實,人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就是慶祝“人”的節(jié)日。相傳神初創(chuàng)世時期,造物主在創(chuàng)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以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就是全人類的生日,也被稱為“人日”。這是從漢朝時期開始有的節(jié)日,在唐代對這個節(jié)日愈加重視,因此草堂會在人日當天舉行“人日游草堂”的活動,以祭拜“詩圣”杜甫。
春天是拜訪草堂最佳時節(jié)之一,這個時候“冬梅未褪,春花已開”,整個草堂也就成了一個大花園。杜甫《客至》中寫道:“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載明了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而老友來訪所帶來的欣喜之情也躍然其中,不過現(xiàn)在每年超百萬游客到訪茅屋,也是杜甫怎么也預想不到的吧。
花徑的盡頭仍然是茅屋,不過為復制品,是杜甫草堂博物館于1997年依據(jù)杜甫詩中的描寫,并在明代格局恢復重建的,當年杜甫便是在此處茅屋里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豪言壯語,不過現(xiàn)在更多的是營造田園氛圍,而真正要看草堂的古跡,還是得去工部祠。
為何是工部祠而不是杜甫祠呢?其實是因杜甫以前曾官至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又被稱為“杜工部”,而祠堂中不單供奉杜甫,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于杜甫像兩側(cè),因此又叫工部祠或是三賢堂。祠內(nèi)不僅只有一尊杜甫像,而是明清兩代的都有搜集,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是明萬歷三十年(即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兩旁有清代錢保塘所撰寫,顧復初書,商衍鎏補書的“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表達了杜甫不朽的詩作使得當年在荒僻的浣花溪畔修筑了簡陋的茅屋都能流芳千古,而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和相同境遇的黃庭堅、陸游兩位不同時期的宋代大詩人也在因此“登堂入室”。
此外,工部祠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雕工精細,保存完好,也是修復草堂的參考之一。
剛說了“冬梅未褪,春花已開”,春花在花徑,那么冬梅又在哪里呢?就在位于杜甫草堂的西北角的“梅園”,這本是一處占地數(shù)十畝的私家花園,國后劃歸草堂管理,也就成了草堂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的梅花,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花中四君子”,也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喜愛之物,而梅園也就成了冬日初春賞梅好去處。
杜甫先后在草堂居住近四年里,創(chuàng)作詩歌超過240首,博物館共計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多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及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120多種漢刻本,是有關杜甫平生創(chuàng)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推出的”詩圣著千秋陳列展“中更是選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特點的詩句和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喜歡古詩詞的朋友不要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