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阿拉伯文明,你可能會首先聯(lián)想到阿拉伯數(shù)字,那是由印度人發(fā)明的,經(jīng)由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你可能還會想到我在前面講的造紙術,那也是經(jīng)由阿拉伯人,才從中國傳到了歐洲。
除此之外,阿拉伯地區(qū)還把古希臘、羅馬的文明典籍也保留了下來,之后又把這些文明的火種“交棒”,還給了歐洲,點燃了后來的文藝復興,完成了它在文明史上的使命。聽起來,好像阿拉伯文明僅僅是東西方文明的一座橋梁,或者一個保險箱,僅僅是翻譯、存取信息罷了。
歐洲文藝復興
但其實,阿拉伯文明的價值遠不止于此,這是一個完全被低估了的文明。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學者提出,阿拉伯文明其實有很多原創(chuàng)性的科學發(fā)明,而且輝煌程度要比我們以為的高得多。我們這一講就來了解這個被低估的文明,它的真實面目。
阿拉伯文明出現(xiàn)的時間,恰巧是中國和歐洲一東一西兩個文明,同時處于低谷的時候。在公元二世紀之后,羅馬帝國和大漢王朝都開始風雨飄搖,走向了滅亡。歐洲從此進入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而中國則進入長達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和戰(zhàn)亂。可以想象,在世界版圖上,只有亞歐大陸中部的阿拉伯文明高高地聳立著。
從八世紀到十三世紀,整整500年,世界上真正的科技中心就是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或者叫做伊斯蘭世界,也就是以阿拉伯地區(qū)為中心,包括波斯、北非和東歐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qū)。
由于波斯人(和伊斯蘭世界里其他一些民族)并非阿拉伯人,因此歷史學家更傾向于給這個時期一個準確的稱謂--伊斯蘭的黃金時代(Islamic Golden Age),不過我們通常把它稱為阿拉伯文明。
要了解輝煌的阿拉伯文明,你可以從一個人入手,他是阿拉伯鼎盛時代科學的集大成者,甚至可能是古希臘之后,文藝復興之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學家,因此他也被稱為“巴格達智慧之家”,他就是波斯的花拉子密。
花拉子密
花拉子密是少有的全才型的學者,在阿拉伯文明中的地位有點相當于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的地位,牛頓在英國的地位,他在數(shù)學、地理學、天文學及地圖學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貢獻。
如果說歐幾里德確立的幾何學作為數(shù)學一個獨立分支的地位,那么確立代數(shù)作為數(shù)學獨立分支地位的人就是花拉子密。花拉子密在數(shù)學上的代表作是《代數(shù)學》,他在這本經(jīng)典的數(shù)學著作中給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解法。這個解法我們今天的初中生都要學習。
也正是花拉子密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印度數(shù)字,這些著作在12世紀被翻譯成拉丁文傳到了歐洲時,歐洲人才會以為印度數(shù)字是阿拉伯人的發(fā)明,也就一直叫成了阿拉伯數(shù)字。
阿拉伯語
花拉子密的第二大貢獻在天文學上,他拓展了托勒密奠定的經(jīng)典天文學范疇。但是,他研究天文學的動機很有意思,他是為了準確測量星象、方位和時間,以便穆斯林教徒能夠在準確時間對準確的方向朝拜。從中你可以感受到宗教最初對于科學是有激發(fā)作用的。
花拉子密還發(fā)明了最早的象限儀,這個觀測星空的天文儀器后來被歐洲人稱為“第一象限儀”。而那些我們熟悉的正弦函數(shù)、余弦函數(shù)都是他為了方便天文學中的計算而發(fā)明的。
花拉子密的第三大貢獻是在地理學上,他完善了托勒密的《地理學》,修正了世界上主要城市的位置,并且給出了對地球地形地貌的描述,這些地理概念成為了今天地理學的基礎。
當然,花拉子密是阿拉伯科學家的杰出代表,但是阿拉伯帝國全盛時一流的科學家遠不止他一人。那個時代,在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的大地上可謂是群星璀璨。
如果只挑一個最重要的成就說,那就是煉金術,這也是現(xiàn)代化學的源頭。和古代中國人一樣,伊斯蘭世界也熱衷于煉金術。但是阿拉伯人卻是實實在在地為這門新學科完成了奠基。
那么他們都做了什么呢?阿拉伯人發(fā)明和改良了許多實驗設備和實驗方法,比如蒸餾、升華、過濾和結晶等方法都是他們發(fā)明的,還成功地提煉出純酒精、蘇打(碳酸鈉)、硝酸、硫酸、鹽酸、硝酸銀和硝酸鉀等多種化學物質(zhì)。
在諸多的煉金術士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賈比爾(和穆罕默德的弟子同名)的阿布·穆薩·賈比爾·伊本·哈揚,他被譽為化學的奠基人。賈比爾不僅進行了很多科學實驗,發(fā)現(xiàn)了很多化學物質(zhì),而且記錄了很多化學物質(zhì)的制作方法以及金屬的冶煉方法。
十四世紀他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傳入到歐洲,成為了后來歐洲煉金術士和早期化學家重要的參考書。今天,大量的化學名稱和術語都來自阿拉伯語,這和賈比爾等人的貢獻有關。
那為什么阿拉伯文明能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作為當時世界文明之巔,屹立不倒呢?
我們不妨從信息的空間傳播和流動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地處歐亞非交界的伊斯蘭世界,從歐亞非三個地區(qū)獲取知識和信息都比較便利。在希臘時期和古羅馬時期的科技成就,大部分并非誕生于希臘和羅馬本土,而是在其統(tǒng)治的東部地區(qū),也就是今天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和小亞細亞的敘利亞等地。
因此,后來阿拉伯所在的地區(qū)在很長的時間里,科技水平和古希臘羅馬處在同等的地位,并且翻譯保留了古希臘羅馬的科學著作。當歐洲陷入中世紀停頓狀態(tài)時,那里就保留住了文明的火種,并且在當?shù)叵鄬捜莸恼呦拢萍嫉玫搅税l(fā)展。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那個每天晚上要聽故事的國王,其實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巴格達的統(tǒng)治者哈倫·拉希德(764—809年),其實當時很多統(tǒng)治者都是非常有文化修養(yǎng)的開明君主,對哲學、科學都報之以巨大的熱情。
阿拉伯文明繁榮的第二個原因:通過不斷向其他文明學習,阿拉伯帝國在科技上繁榮起來。阿拉伯帝國早期的發(fā)展靠的是軍事擴張,比如在751年,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和唐王朝就瓜分中亞的勢力范圍進行了一場決戰(zhàn),史稱怛(dá)羅斯戰(zhàn)役,阿拉伯帝國戰(zhàn)勝,并俘獲了大批的中國工匠,學到了造紙術和其它技術。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具體到造紙術,在怛羅斯戰(zhàn)役之前已經(jīng)傳到了阿拉伯地區(qū)。
在對外戰(zhàn)爭的同時,它也不斷從周邊國家學習文化和技術,它的學者們曾經(jīng)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翻譯運動,把其他文明的典籍,從亞里士多德到托勒密等希臘學者的著作,再到古代印度學者的,都翻譯成了阿拉伯文。
第三,阿拉伯學者和專業(yè)人士在治學方法上比先前的文明也有所進步,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和去偽存真。和中世紀之后的歐洲實驗科學家一樣,阿拉伯學者們非常注重基于量化實驗的科學研究,因此他們修正了過去很多根據(jù)主觀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你從他們在煉金術中的貢獻就能感受到。
而且,世界上最早的同行評審制度始于阿拉伯地區(qū),比如當時醫(yī)生給病人治病,無論是康復了還是死亡了,該醫(yī)生的記錄都會被當?shù)赜善渌t(yī)生組成的評議會檢閱,判斷該醫(yī)生的工作是否符合所要求的醫(yī)療規(guī)范。同行審查制度使得失敗的嘗試在將來能夠避免,成功的經(jīng)驗可以推廣,從而加快科技進步的速度。
最后,阿拉伯文明的科學成就與伊斯蘭教是密不可分的,這就如同西方近代科學的成就和基督教密不可分一樣。伊斯蘭教在當時提倡兼收并蓄。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在歐洲停滯了的科學,在阿拉伯帝國卻得到了發(fā)展。
據(jù)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jīng)說過,“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體現(xiàn)了他對學術的重視。我向阿拉伯的學者求證這句話的真?zhèn)?,他們講,穆罕默德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在當時阿拉伯人所知道的世界,中國是最遙遠的地方,因此中國可能只是一個比喻,穆罕默德的本意是,不管獲得學問多么困難,也應該去做。
為什么阿拉伯文明這么輝煌,卻沒有誕生現(xiàn)代科學呢?
阿拉伯帝國在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達到鼎盛,史學家常常感慨它的短暫。因為蒙古人的入侵,阿拉伯帝國滅亡,除了少數(shù)工匠,所有阿拉伯精英悉數(shù)被殺,從此它在科技水平上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蹶不振。
但是也有人認為,阿拉伯文明沒有孕育出現(xiàn)代科學,是因為到了后期,宗教的保守勢力對科學進行了打壓,比如天文臺被拆毀,科學人士也遭到了各種審判等等;還有人說,是由于阿拉伯地區(qū)的教育體制越來越傾向經(jīng)院化,而12世紀的歐洲,在大學與宗教勢力的交鋒中,世俗思想越來越活躍,智力和創(chuàng)新在大學中不斷涌現(xiàn)。因此,兩種文明就走在了不同的路上,演化成了你現(xiàn)在看到的迥異的樣子。
無論哪種原因,阿拉伯人在科技上的成就,為后來中世紀末期的歐洲人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料和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動了全世界科技的進步和歐洲科學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