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人短暫的一生中,來得最遲,而人心又總認為自己是不死的,正所謂人老心不老,所以在人的心里才總會有來日方長的想法,意識不到其實自己從出生那一刻就是倒計時的向死而生。而且,世事無常,過去無法重復,未來更無法把握,偶然充滿人生,所以,人們往往想不到的是,他們遠大的抱負和絕頂?shù)年幹\詭計,竟然會頃刻毀滅或終結了。
——坤鵬論
一、第一個追問時空的人
毋庸置疑,時間和空間最為常見也最為神秘,也正因為如此,它們一直都是哲學家不斷思考的重點對象。
縱觀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時空問題絕對是貫穿整個西方哲學史的基本問題。
對于時空的追問,已經(jīng)成為人類考察天地、思考人生無法跳過的攀墻。
那么誰是第一個追問時空的人呢?
關于時間和空間的思考,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赫拉克利特。
坤鵬論在《赫拉克利特到底是流變論者還是恒定論者?》介紹過,經(jīng)現(xiàn)代西方古典學和哲學考證、研究,赫拉克利特流變學說的原話是:
那些踏進這同一條河流的人,流動在他身上的總是不同的水(或翻譯為:人們踏入同一河流時,不同而又不同的水在流過)。
這個表述所蘊涵的就包括對時空問題的思考:相對不變的“河床”(空間),與運動變化的“流水”(時間)之鮮明對比。
坤鵬論在《變的第一個有形體的本質(zhì)是時間》分享了赫拉克利特的“時間第一個有形體的本質(zhì)”。
他認為,時間是變的第一種形式,時間是直觀中純粹的變。
萬物流變是過程,物質(zhì)本就不是什么固定之物,它只是被觀察的那個瞬間的對立相持的狀態(tài)。
物質(zhì)永遠流變,永遠運動,永遠是過程。
正如尼采所說的,萬物本質(zhì)是永在生成中,而“時間是對于過程的抽象的直觀”。
赫拉克利特應該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提出:時間,是對于人類來說的,物質(zhì)的第一種形式、第一個感性的本質(zhì)。
對于赫拉克利特的這個觀點,坤鵬論分享過黑格爾的解說,但是,相比也認同赫拉克利特時間觀的叔本華來說,黑格爾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相當晦澀難懂,所以,借此機會,我再將叔本華的講解呈現(xiàn)給大家:
在時間中,每一個瞬間只有在消滅前一個瞬間——自己的父親,從而使自己同樣快地被消滅的情況下,才存在;過去和未來都像任何一個夢一樣微不足道,而現(xiàn)在只是兩者之間沒有維度和綿延的界限;但是,像時間一樣,空間以及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的一切,都只具有相對的實存,都只是通過并且為了另一個和它同類的東西——即仍然只具有相對實存的東西——而存在的。
從上面這段話的后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叔本華與尼采一樣,都認為赫拉克利特的學說是柏拉圖記錄的“萬物流變,無物永駐”,所以,他們都認為沒有絕對真理,從而也都成為無神論者,尼采更是直接喊出了:上帝已死。
但是,赫拉克利特是泛神論者,是一元論者,是理性主義的忠誠信徒,他堅信有著至高的絕對真理。
所以,他繼續(xù)指出:在不間斷的河流背后有著一種最基本的統(tǒng)一性,即一種涵蓋萬事萬物,所有物質(zhì)的統(tǒng)一原則或規(guī)律——多樣性中有統(tǒng)一性,統(tǒng)一性中有多樣性。
這個統(tǒng)一性就是“一”,赫拉克利特說:“只有'一’是常駐的,一切別的都從這里面改變出來?!薄俺?一’外,一切別的都流轉(zhuǎn)著,無物是鞏固的”。
“對立物存在于同一東西中”,“同一東西”就是統(tǒng)一,就是“一”,大到整個自然,整個世界,小到萬事萬物,正是“一”決定了無限的本質(zhì),決定了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
所以,不管河水如何流變,它總(存)在于同一條河床中(奔流)。
很顯然,“同一東西”在人類這里顯現(xiàn)的形態(tài)便是空間。
空間是什么?
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zhì)客觀存在形式,兩者密不可分。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從奇點爆炸之后,宇宙的狀態(tài)由初始的“一”分裂開來,從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運動狀態(tài)等差異。
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量稱之為“空間”,位置的變化則由“時間”度量。
空間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xiàn)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到此顯而易見的是,赫拉克利特的時空觀為:“事物”是時空集合的載體。
后來的奧古斯丁繼承了赫拉克利特的時空觀,他在其《懺悔錄》中這樣寫道:
“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但我敢自信地說,我知道如果沒有過去的事物,則沒有過去的時間;沒有來到的事物,也沒有將來的時間,并且如果什么也不存在,則也沒有現(xiàn)在的時間?!?/span>
赫拉克利特之后,柏拉圖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日月星辰是為了確定和保持時間的“數(shù)”,萬物運行必須依據(jù)“數(shù)的法則”進行,時空是萬物對理型世界的“永恒存在”之摹仿,因此,時空即“數(shù)”,是萬物運行的數(shù)學法則。
作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的時空觀在更深的思考中統(tǒng)合了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的觀念,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時空理論。
他認為,時空就是運動及其數(shù)目(時間)的統(tǒng)一,且此兩者必然歸屬于靈魂。
據(jù)此,奧古斯丁進一步指出,時空就是靈魂中的印象,亦即“意識”,過去的印象是“記憶”,而現(xiàn)在的印象是“注意”,將來的印象則是“期望”。
到了近代以來,以上合二為一的時空觀被打破。
牛頓站在“機械的”客觀主義立場上將時間和空間劃分開來,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互獨立的,而且時間和空間均分為“絕對的”和“相對的”。
而牛頓同時代的牛人萊布尼茨則從“關系的”主觀主義出發(fā),指出時間和空間都是關于事物關系的秩序,具有“觀念性”或“理念性”等特性。
時空問題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xiàn)于古希臘和中世紀,在近現(xiàn)代的哲學思考中愈加凸顯。
從康德到海德格爾,從伯格森到胡塞爾等,無不彰顯出追問時空的重要性。
而這個問題在科學中更是引得一眾偉大科學家競折腰。
二、開創(chuàng)了古典政治哲學以正義為核心
赫拉克利特在其邏各斯的學說基礎上探討了正義問題,提出了正義就是現(xiàn)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依據(jù),被西方哲學史認為,其中包含了早期政治哲學的萌芽思想。
在赫拉克利特看來,宇宙是由統(tǒng)一的普遍規(guī)律即邏各斯主宰,它既統(tǒng)治著自然界,又統(tǒng)治著人類社會生活;既作為必然性駕馭著自然秩序,同時又作為命運支配著人的靈魂、行為、以及人與人的關系。
他認為,一切都根據(jù)邏各斯而產(chǎn)生,又必須遵循這個邏各斯,宇宙間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事萬物只有遵循邏各斯 ,才是智慧,才能避惡趨善。
在古希臘時代,哲學與公共事務和城邦管理不分的,那時候自然正義一直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所以也是哲學家關注的焦點。
同時,哲學家一致認為,城邦正義應以自然正義為最高原則,正當?shù)某前钪刃驊凑兆匀徽x的原則而建立。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對自然正義的探討便轉(zhuǎn)向了城邦正義,而哲學思想也從對自然事物的探討轉(zhuǎn)向了對政治事物的探討。
而赫拉克利特正是自然正義向城邦正義過渡時期的一位重要哲學家。
他在探究自然本性的同時也探討了城邦的政治制度,其政治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關于正義的理論。
在他的殘篇中,主要談到社會政治問題的有兩個:一是戰(zhàn)爭,二是法律。
首先,赫拉克利特認為,正義就是戰(zhàn)爭。
他 一方面論述了對立面的斗爭,認為正是由于對立面的斗爭才使得萬物得以產(chǎn)生,斗爭不僅促使對立的雙方相互轉(zhuǎn)化,而且能夠產(chǎn)生和諧,因此“戰(zhàn)爭是萬物之父” ,又是萬物之王。
所以,正義就是對立面的斗爭,是自然的必然性,是普遍存在的,“應當知道,戰(zhàn)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斗爭,萬物都是由斗爭和必然性產(chǎn)生的?!焙绽死厝缡钦f。
他還通過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論述了正義與非正義的相互依存關系:正義與非正義是一對矛盾共同體,正義正是通過非正義顯現(xiàn)自己,“如果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
其次,赫拉克利特認為,正義就是法律的統(tǒng)治。
“人類的法,均由唯一的神的法所喂養(yǎng)”,神的法就是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指出,人的使命就是,認識這個普遍的法則規(guī)律,服從于它。
正義就是服從它。
而蔑視邏各斯的傲慢,是最大的不道德。
這個理念為自然法的經(jīng)典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自然法從赫拉克利特傳到斯多葛學派,再傳到中世紀的神學家們那里,最終推動了美國革命。
直到今天,自然法也是法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赫拉克利特認識到,現(xiàn)實的城邦是由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獨立階層組成。
比如:富的和窮的;年輕的和年老的;強的和弱的;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
所以,只要是人的組織,即使只有兩個人,沖突都在所難免,對立就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特征之一。
那么該如何在對立沖突中達到統(tǒng)一和諧呢?
赫拉克利特認為,就該如自然那般遵循其邏各斯運轉(zhuǎn),由神的法——邏各斯喂養(yǎng)的人的法來維持城邦秩序。
而且,古希臘人早已從社會實踐中意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那時,每個城邦都會為自己制定法律,制定法律的人往往是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政治家和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指出,“人們應當為法律而戰(zhàn)斗,就像為自己的城垣而戰(zhàn)斗一樣。”
因為法律就像城邦一樣,是人人共有的東西。
同時,他強調(diào),所有城邦的法律都必須遵循共同的、唯一的神圣“法律”——邏各斯。
邏各斯是自然正義,法律必須遵循邏各斯而制定,而遵循這樣的法律的統(tǒng)治才是正義。
另外,赫拉克利特認為,這種服從自然正義的法律,無論對個別統(tǒng)治者或群眾的意志,都是平等相待的,因而是正義的。
赫拉克利特開創(chuàng)了古典政治哲學以正義為核心對政治生活進行研究的先河。
自古希臘以來,正義便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學的核心價值追求。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赫拉克利特關于正義的理論為西方政治哲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到這里,當我們再學習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時,就會理解為什么他們的理論中都以至善為世界本源了。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同意謝絕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