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想到,只要一有任務(wù),外在任務(wù),我就會感到心慌意亂,想逃避。而如果是我自己的事情,我通常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做,結(jié)果一般都挺好。
“威廉缺乏掙扎的童年讓他可以很好地面對生活,只要沒有不愉快的要求出現(xiàn)。作為一個成年人,威廉自由行事時非常能干。但是當老板要求成果或他自己需要爭取一個目標時,他就沒有自律能力來完成這些事。”
我不認為,我是自律能力差。
我從小就是乖孩子、能干的孩子??偸窃谀赣H的責罵催促下,努力地干活。但干活的時候,比如刷鍋刷碗,母親的要求太多:省水,一旦有浪費水,就會挨罵;把剩余的飯滲子,要留下來喂豬,不能倒掉,稍有浪費,又得挨罵;洗潔精用多了,也得挨罵……
最近看了不少自體界定、邊界的心理學(xué)文章,也就是,我做事,母親總是'侵入intrude’進來,弄得我沒有自我邊界、自由。只有在學(xué)習上,父母,她不懂,管不了我,雖然她有時候也干涉進來,但我完全可以憑我的好成績,來阻止她'瞎指揮’。
怎么錯的、問題出在哪里,倒好找,但,如何能讓自己變好,才是最終目的。這里,有兩個東西:一,內(nèi)心沖突,那就是,父母的干預(yù)、強行觀點入侵;二,自體感缺乏。
第一部分,我已經(jīng)理解得差不多,也查了相當?shù)馁Y料了。它造成的心理沖突、心理矛盾,是需要安撫的。我用詞是'招魂(叫魂)、安撫、哀悼等’?,F(xiàn)在,就剩下第二點了。前面有博文說'看到好的一面’,也就是,找到干任務(wù)的,有利于自體感的一面。(參考前面的案例:早明白舊鞋子該扔的道理,到就是做不到。當有了'扔掉舊鞋子’會有英明感、自豪感、了不起時,那,扔掉舊鞋子,就變得有動力了)
在沒有找到'任務(wù)’的自體感時,就很容易進入以前的'內(nèi)心沖突’的狀態(tài)里,它其實,是有傷自體感的。比如,刷鍋刷碗時,稍有浪費,就會自責(內(nèi)在母親的責備),通常干完了活,也沒有成就感。
除了安撫那個受傷的'內(nèi)在小孩’,還有,就是,要換個'自體客體表征representation’,就是,換個鼓勵的、理解的、支持的自體客體形象。這可以從影視劇、小說、他人那里,找類似的'好自體客體形象’,去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