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兒子在臥室門口探出頭來,問了我一句:
媽媽,你為什么愛我呀?
我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呀。
兒子說:那要是我不是你的孩子呢?
我愣住了,內心第一個自動的成人化反應是:廢話,你不是我孩子我用得著那么操心嗎?
然而,又正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似乎從他的眼神中讀出點什么,把這個自動成人化反應艱難地咽了下去。
我開啟了“咨詢師應答模式”:你是希望即使你不是我的孩子,我也一樣愛你,對嗎?
兒子點點頭。
正在臥室中的九歲的女兒從她的上鋪中興奮地探頭出來接話:
“是呀是呀,小時候我也問過這個問題呢!”
我其實不太記得了,有點驚訝地問:原來你也問過啊?
她繼續(xù)興奮地說:“對呀對呀,如果你不是我媽媽,我也會一樣愛你的,我們可以成為朋友!”
一時之間,我竟被孩子純粹的感情感動得有一些語塞。
我對他們說:是的,如果你們不是我的孩子,我也一樣愛你們。
雖然知道是個“謊言”,但卻同時也是由衷的實話。
血緣的迷信
和孩子的對話,開始讓我又一次陷入了對于“血緣”和“愛”的思考。
人們常常感覺,血緣是最牢固的東西。
所謂血濃于水,古人在結盟的時候“歃血為盟”,以及現(xiàn)在某些少數(shù)民族還保留著“喝血酒結盟”,其中的含義大概就是“雖為異姓,情同血親”。
雖然其實人類沒少被血親坑,但不知為何,就是有蜜汁血親信任,尤其是中國人。
同時,也對血親,有著很多“理所當然”的要求。
這種“蜜汁信任”和“理所當然”的背后,是一種對“牢不可破”鏈接的訴求。
終其一生,人們都在尋求一種牢不可破,怎么也無法打散的鏈接關系。
人們認為自己找到了,那就是血緣。
因為血緣顯然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你是誰的孩子,你是誰的父母,這是生物基礎決定的。
然而,事實無法改變,就真的可以保證鏈接是牢不可破的嗎?
顯然不是。
近期,電影《失孤》的原型父親找到了他親生兒子,主演劉德華都發(fā)來了祝賀視頻,然而還是阻擋不了孩子決定留在養(yǎng)父母身邊的決定。
網(wǎng)友一片罵聲:說這不是“養(yǎng)父母”,這是“買家”!
然而,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到底是“養(yǎng)父母”還是“買家”,到底跟誰的關聯(lián)更深,并不是血緣,或者被拐賣的事實決定的,而是這二十多年互動的下來的感覺決定的。
盡管這對生父母郭先生一家來說太不公平,因為他們也有苦苦付出尋找的二十多年??!
但,重點是,孩子對這一切,并沒有太多的感知,或者說,剛剛才有所感知。
看似牢不可破的“生物學基礎”的鏈接,在長期的互動關系面前,顯得毫無辦法。
“人”比“血緣”更有價值
很多父母并不太清楚意識到這一點,以為有了血緣的聯(lián)系,就可以為所欲為,就可以理所應當。
借著血緣,說了很多其實非常傷害關系的話。
比如,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不管你!
這話,從道理上來說,其實并沒有問題,畢竟法律也只規(guī)定了對自己的小孩有養(yǎng)育的職責,不是我的孩子,我當然可以不管。
然而,從孩子的感受來看,卻并不那么美好。
其重點就在于,這句話把孩子這個“人”和“血緣聯(lián)系”分開了。
在這一瞬間,他會感覺到,你只看見的,是他和你的這個“血緣聯(lián)系”而看不見他這個“人”。
換句話來說,也就是你在乎的只是你自己,而不是他。
看上去是一句強調血緣聯(lián)系的話,實際上是在把雙方的關系推遠。
遠超“血緣”的鏈接
人總是那么地矛盾,一方面迷信血緣,一方面又覺得非血緣的愛,才是更可貴的愛。
因為血緣,因為職責而起的“愛”,看上去堅固可靠,然而,它似乎已經(jīng)脫離了“愛”的本質,變得有一些被迫感,有一些隔離和冰冷。
那并非證明你這個“人”足夠可愛,而只是說,那個“愛”你的人,為了自己的道德和原則而做一些看上去像是“愛”你的事情。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我的孩子們會問那一句話,我相信,問過或想要問這句話的孩子遠遠不止他們。
有很多來訪者也會問類似的問題:
如果你不是我咨詢師,如果不是因為我付咨詢費,你,還會這樣關注我嗎?你還會“愛”我嗎?
這時,我們需要看到,無論是孩子還是來訪者,他們此時都有兩個層面的表達:
一個是現(xiàn)實層面,好像他們是在問一個需要你表態(tài)的問題,就是要你表態(tài),無論如何,你都會無條件愛我。
另一個是內心層面,他們在表達一種渴望,一種自己整個人的價值和意義需要被你看到和肯定的渴望。
在這種看到和被看到中,細微的感覺和感情被回應,確證著雙方的存在。
這種“鏈接”,不同于“血緣”,它太玄妙,微妙,它不那么“實在”,沒有“物質”的基礎,但卻仿佛是一束光,能夠真正把一個人的內心,照亮。
它不是一種捆綁和束縛,它沒有什么理所當然,正是因為如此,才是一種遠超越“血緣”的真正堅韌的鏈接。
看到并理解孩子的這種內心渴望比如何做一個現(xiàn)實的回答,更重要。
不依賴血緣,與孩子鏈接
最近看了一部動畫片《狼行者》,說的是一個人類小女孩與狩獵者父親相依為命,卻在叢林深處發(fā)現(xiàn)了與狼群共生的人類“狼行者”小女孩和她的媽媽,最后自己和父親都成為了“狼行者”的一員,戰(zhàn)勝了殘暴統(tǒng)治者護國公,最后一家四口奔向自由和幸福的故事。
人類父女變?yōu)椤袄切姓摺钡耐緩筋H有一些隱喻的含義:
他們都是被“狼行者”咬傷或者抓傷,出了血,然后就有了在睡著時變?yōu)椤袄恰钡奶禺惞δ?,從而成為了“狼行者”?/span>
這個動畫片一方面保留了人類對于“血緣”的“迷信”:一定要“見血”,才能變成同類。
但與此同時,卻也強調了女孩和父親漸漸由懼怕“狼”和“狼行者”到真正擁有了“狼”的視角,漸漸開始看見一些原來看不見的東西,漸漸真正理解“狼”,理解自然中另一種生靈的生存方式。
于是,他們終于和“狼”以及“狼行者”緊密鏈接在一起了。
是因為血緣嗎?好像是。
但實質上又并不是。
血緣是個好東西,它有天然的凝聚力,但當我們開始迷信血緣的理所當然,就遠離了真正付諸心力去理解,去體會,去看見那些和我們已經(jīng)有著血緣關系的“人”。
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另一個“人”。
你,看得懂嗎?
這是留給我們每一個父母的永恒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