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九宮山,是庚寅年春季的五一長假。
與妻相伴外出,我們習慣于自助。約上小姨子高山,從宜昌乘大巴奔赴咸寧,與專程自武漢趕來的老友項衛(wèi)夫歸在溫泉相會,再乘車前往通山縣城,已是下午四點多鐘了。通山新車站與九宮山無班車衍接。坐麻木趕到縣城老站,已無上山班車了,只好請“孔方兄”包車上山。
身為湖北人,竟未去過九宮山。九宮山就在咸寧地區(qū)之通山縣,我老家武昌縣(今武漢江夏區(qū))原來就屬咸寧地區(qū)管轄,年輕時曾到過咸寧,中年亦曾去過赤壁,竟未涉足位于通山縣境之九宮山。
九宮山乃闖王李自成落難之境,我們此行,是想拜謁這位了不起的農民英雄的亡靈。
驅車繞上山巔鳳凰嶺丁字路口,自西向東傍著古廟順坡而建的一條長街映入眼簾。這兒是游覽接待站駐地,該是名副其實的九宮山鎮(zhèn)了,奇怪的是,九宮山鎮(zhèn)的名諱卻被山下的鎮(zhèn)政府挪用,山上的街市竟沒有準確的稱謂。
司機引薦“天宮旅店”,這是小倆口租開的三層小店,我們是第一批房客,房價優(yōu)惠至60元一間,見衛(wèi)生條件尚好,便住下了。
酒足飯飽后,便習慣性地做次日游覽功課,將九宮山置入心中——
九宮山位于湖北省東南通山縣境內,橫亙鄂贛邊陲的幕阜山脈中段。查經緯度,它與黃山、廬山、峨眉山同在一條軸線上。幕阜山脈橫亙三省綿延千里,誕生了三大名山,廬山、衡山、九宮山。
《太平御覽》載:公元569年的南北朝時,南陳的陳文帝的第二個兒子陳伯恭為避戰(zhàn)亂,率領兄弟九人在山上建了九座宮殿心修,九座行宮分別為混元宮、八卦宮、青龍宮、白虎宮、斗姥宮、無為宮、三清宮、七真宮、移花宮,后人因此稱為九宮山。
九宮山堪稱我國五大道教名山之一,與嶗山、龍虎山齊名。傳說陳伯恭建宮殿20年后,被隋文帝楊堅召回長安作官,舍九宮供奉九真。而道教真正的興起是南宋的時候,著名道人張道清奉旨在九宮山開辟道場,建了三宮十二院一百多間道觀,共有三千多個道士在這里修煉,兩湖江浙一帶,上山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最多的一日能達到上萬人。張道清也被后人尊為開山道祖,它生前死后共得到了七個皇帝的十七道賜封,坐化后尸體以臘尸形式保存,在真君石殿里供奉了648年。
道教圣地九宮山始于公元569年,終于1931年,其間經歷了八建八毀。太平天國時,兵丁搗毀了保存的臘尸,燒毀了道場,九宮山從此山寂林空,輝煌不再。
“九宮自是云深處,莫謂蓬萊隱更深”。
九宮山奇峰翠嶺,鐘靈毓秀。歷代文人學士前來吟詩作賦,留下了許多詩文碑刻:宋代學士謝文韶專程到九宮山作《張真君傳》和《九宮山記》;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和文學家歐陽玄來九宮山作《重建欽天瑞慶宮碑文》;元代詩人虞集賦詩:“九宮山高白云深,之子入山何處尋”;明代文人熊伯通暮年騎馬上九宮,留有《瑞慶宮石坊記》;清代詩人唐振烈常常冒雪游九宮,寫下許多詠雪詩;清代學者程行瑛作有《桃花竄石洞記》;詩人金兆儀刻《銘》于試劍石。
著名詞人王琪作通山縣令時,寫有十首《江南好》詞,后曾建“十詠堂”以茲紀念。宋代文學家榭枋《題萬山亭》:“洞天深處構斯亭,無限峰巒管送迎”。明代文學家朱廷立數游九宮,著有《兩崖集》。孟養(yǎng)浩和舒宏緒從京都辭官回鄉(xiāng),常結伴同游,寄情于九宮山水。清末詩人傅燮鼎隱居九宮北麓城山,創(chuàng)作他的《城山詩草》,并重修《九宮山志》。
九宮山建筑現(xiàn)僅存九王廟、真牧堂、石城門、一天門等建筑,并留有宋、明、清三代文人墨客摩崖題刻十余處。
古代神話《封神演義》中,普賢真人修煉于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為元始天尊門下,道教“昆侖十二金仙“之一。著名弟子是木吒。法寶為吳鉤寶劍。
九宮山重新煥發(fā)青春,是上世紀80年代。
無量壽禪寺
1994年,九宮山被辟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這里陸續(xù)擴建了真君石殿、云關古寺,開發(fā)了云飛洞天、石龍溝等新景區(qū)?,F(xiàn)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五大游覽板塊,即:云中湖、石龍溝、銅鼓包、森林公園、闖王陵。
九宮山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米,被稱之為鄂南第一峰。
九宮山面積210平方公里,雄奇險峻,景色迷人。春可賞花,夏好避暑,秋看紅葉,冬覽雪景,既有南國山峰的峻秀,又兼北國風光之壯美,是華中地區(qū)聞名的避暑游覽勝地,省內諸多機關、企業(yè)在此建有70多所療養(yǎng)院。
而今的九宮山上有影院、書店、商場、醫(yī)院、酒店、游樂場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