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墓塔,全名“太子少師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位于北京房山區(qū)常樂寺村北,建于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年間,坐北朝南,為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高約33米。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廣孝神道碑'一座,碑立于宣德元年(1426年),高4米,寬1.1米,厚0.33米。
姚廣孝塔須彌座束腰浮雕壽字和花卉,其上為3重外傾蓮花瓣,上承塔身。塔身東、西、南、北四面雕仿木隱作隔扇門,其它四面則雕花欞假窗。正面門楣上嵌石1方,上鐫楷書:“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塔身之上為9重 疊澀檐,各角懸銅鈴。塔剎鐵制,由8條鐵鏈錮于檐角吻獸上,狀似葫蘆。日偽時期,姚廣孝塔被盜,墓塔地宮內(nèi)劫后之余的明代青花瓷缸曾被抬至房山城,后來下落不明。
建國以后,姚廣孝塔先后進行了兩次修繕。第一次是在1980年,這次工程填平了盜掘后留下的地穴,并圍塔基筑石砌基座,將塔基加固。1985年又進行了全面修繕,恢復了基本面貌。
姚廣孝塔前原有享殿一座,殿側(cè)有圍墻,殿前有門樓。享殿前自南而北原有神道一條。在大約距塔30米處的神道正中,姚廣孝神道碑尚存,螭首龜趺,碑額篆書“御制榮國公神道碑”。碑的外圍有磚砌的圍擋,1980年添建了護碑樓。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暗,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 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shù)領袖都有不錯的關系。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jié)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以區(qū)區(qū)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
永樂二年,姚廣孝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并復姓為姚,賜名廣孝。明成祖命姚廣孝蓄發(fā)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他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換回僧衣。
形如病虎。姚廣孝早年曾游覽嵩山寺,相士袁珙對他道:'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姚廣孝大喜。
妙解落瓦。成祖起兵之時,突有暴風雨來臨,將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風吹落瓦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因此成祖不禁變色。姚廣孝道:'這是吉兆啊!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