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精讀近3000本書的書癡,不少朋友都在找我要書單,可是我認為讀書的樂趣之一在于選書,挑選一本書正是你閱讀的開始。別人家的書單,雖然一目了然可以提供建議,但是卻讓你失去的挑選的趣味。其二,書單的個人性太強,或偏雞湯或偏文學或偏工管,唯獨缺了哲學。其三,推薦書單的人真的閱讀量夠了嗎?沒有一個量的積累,何談書單一說。正如超市中購物,只有足夠大的超級才能支撐各類顧客的需求。所以,在自己讀書未滿5000本之前,我還不愿意寫關于自己書單的推薦。
書房一角
關于大師書單系列——
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堅持“溯源”式閱讀外,更喜歡“原典”式閱讀?!霸洹奔礊閺囊槐緯霭l(fā),相繼閱讀該書所提及的所有書目,以此建構(gòu)知識的網(wǎng)絡。這樣的閱讀方式,第一有利于相關學科知識的搭建,第二會讓你站在巨人肩膀上,高屋建瓴地享受精神花園。
所謂的大師,是每一個領域每一個時代的大咖,他們同樣站在前任的基礎上,攫取知識的力量,他們的思想是時代的承前,也是精神的傳遞。因此,我在精讀的書中,選取了十個大師級人物,為大家梳理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所讀過的作品,并且附上他們本人的著作。
希望大家看過大師們的“讀書館”后,能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讀書樂趣和選書方法。而我會在完結(jié)篇中附上我的選書方法,供大家參考。
首幕:桑塔格的書單——從文學到哲學的跨越
蘇珊·桑塔格幾乎照耀了20世紀哲學和文學的星空,關于她的文章鳳毛麟角,但是關于她的論文著述多如牛毛,由此可見知識分子和學院派對她的偏愛。在桑塔格的作品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座圖書館,也完成了2012年上百本書的簡讀和精讀。
桑塔格年輕時的留影
桑塔格的閱讀可以追溯到她的幼年。她9歲開始啃《悲慘世界》10歲的時候,她找到了她的第一個文學之父——艾倫·坡。
艾倫·坡的哥特式小說既有趣味,也有知性,他筆下的人物被思想的激情所鼓動。他讓桑塔格有了“對內(nèi)在性、憂郁、心理執(zhí)著,對推理的刺激、變態(tài),以及對不顧后果的自我意識的性情的最初了解”。??
12歲的桑塔格已經(jīng)不滿足于愛倫·坡用文學給她帶來的內(nèi)在快樂,于是她從哈里伯頓的游歷世界中開啟了對世界的外在渴望。這一時期,占據(jù)了桑塔格心靈的還有《居里夫人傳》《小婦人》以及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
13歲的桑塔格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文學積淀,但是仍舊可以看出她對法國文學的偏愛,沉迷在法國作家紀德的日記之中。紀德是法國文學的異類,獻身于戲劇、藝術、政治和音樂,是一個十足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
“我又沉浸在閱讀紀德之中——多么清晰、多么精確??!他的人本身真是無與倫比……整個下午我都沉浸在閱讀紀德之中。”?“我得到這書的當天深夜2:30就看完了——我本該看得慢點的,而且我得一遍又一遍地看——我和紀德獲得了極其完美的智性交流,對他產(chǎn)生的每個想法,我都體驗到那種相應的產(chǎn)前陣痛!”
——1948年9月 桑塔格的日記
善變的桑塔格對于思想的獵取就像在填補一個宇宙黑洞。與紀德《日記》不同,托馬斯·曼的《魔山》讓她驚呼:
“紀德所有的小說似乎都微不足道,而曼的《魔山》是要讀上整整一輩子的?!?/p>
她欣賞的是《魔山》中那些“自由而充滿激情的談話”。桑塔格似乎找到了一種形式,將頭腦中奔涌的思想以正當?shù)姆绞椒湃胄≌f中,也自此埋下了桑塔格小說晦澀難懂的因由。
熟悉桑塔格的伙伴都知道她有哈佛大學文學哲學雙碩士學位。這樣的積淀與她16歲進入芝加哥大學之后的閱讀密不可分。芝加哥時期的桑塔格更多開始讀一些哲學作品,她說她最崇拜的三個哲學家是柏拉圖、尼采、維特根斯坦。
20歲的時候她幾乎推翻了之前所有的作家,因為她看到了卡夫卡的作品。她在日記中寫著:
在書店我翻開一卷卡夫卡短篇小說集;翻在《變形記》的一頁。就像身上挨了一擊,他的散文的絕對性,純粹的現(xiàn)實,沒有任何強加的或者晦澀的東西。我對他的欽佩在所有作家之上!?
和他相比,喬伊斯是何等愚蠢,紀德何等恬美,曼又是何等的空洞加夸夸其談。只有普魯斯特是同樣的有趣——幾乎。但是卡夫卡哪怕是最為混亂的敘述也具有那種現(xiàn)實的魔力,而所有其他現(xiàn)代作家都不具備這一魔力,一種令你牙齒打顫、極度難挨的劇痛。
對這時的桑塔格來說,紀德、托馬斯·曼的位置,被卡夫卡取代了。她將卡夫卡的故事架構(gòu)作為模仿的樣板,“以抽象的風格講述——盡可能少坐實”。這時距桑塔格寫出她的第一本小說《恩主》還有7年。
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桑塔格閱讀過的書籍和相關作家。
詩人——
但丁、阿爾奧斯托、塔索、提布盧斯、海涅、普希金、蘭波、魏爾倫、阿波利奈爾
劇作家——
辛格、奧尼爾、卡爾德隆、蕭伯納、海爾曼
小說、自傳——
紀德系列作品
《偽幣制造者》
《背叛者》
《梵蒂岡地窖》
《柯里登》
喬治·梅瑞狄斯系列作品
《利己主義者》
《彷徨中的戴安娜》
《理查德·法弗爾的考驗》
《柏油》——舍伍德 安德烈?《心靈之島》——路德維希 盧因森
《圣殿》——威廉 ??思{
《伊斯特 沃特斯》——喬治 莫爾
《作家手記》——陀思妥耶夫斯基
《背道而馳》——于斯曼?《弟子》——保羅 布爾熱
《薩寧》——阿爾志跋綏夫
《約翰尼上戰(zhàn)場》——多爾頓 特蘭波
《富爾賽世家》——高爾斯華綏
本文參考書目:
《鑄就偶像:蘇珊·桑塔格傳》
《重生:蘇珊·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47-1963》
作者:水墨依然 傳播學碩士 典型性射手座患者,穿梭在電影、音樂、文學之間,不放過任何文藝的領域。傲嬌地吐槽,放肆地碼字,如此而已。
本文由水墨依然授權(quán)古爾浪洼的方寸江湖頭條號首發(fā),網(wǎng)媒轉(zhuǎn)載或紙媒發(fā)表,請預先取得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