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是有籍貫的。所謂的“籍貫”,指的是一個人的祖居地或原籍所在之地。原籍指的是某個人遷徙到某地之前的原先的籍貫。若是說得詳細一些,籍貫指的是祖籍地,是一個家族族群在某一個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長久居住地。若是說得更詳細一些,籍貫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有一些已經(jīng)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jīng)離開了家鄉(xiāng)的人,他們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xiāng)(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 其實,若是說得簡單一些,一個人的籍貫指的就是他的出生地。不過,這只是現(xiàn)代社會的說法。在古代的時候,籍貫中的“籍”和“貫”卻并不是一回事。 在古代的時候,若是說一個人的出生地,只是說“貫”或者“鄉(xiāng)貫”“里貫”,而不說“籍”或者“籍貫”。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就記載說:“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由此可見,當時說一個人的出生地,并不說“籍”,而只是說“貫”,“其無貫之人”,就是不在此地出生的人,也就是在外地出生的人,被稱為“浮浪人”。所謂的“浮浪人”就是無固定住地和無戶籍的人。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新豐折臂翁》一詩中寫道:“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圣代無征戰(zhàn)?!卑拙右自谠娭袑懙摹柏灐保傅木褪窃?、出生地,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籍貫。 雖然古代一個人的“籍”與其出生地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但是,古代的“籍”指的并不是出生地。在古代的時候,一個人的“籍”指的是這個人的家庭對于朝廷所負擔的徭役的種類,也就是說,古代一個人的“籍”指的是這個人所從事的職業(yè)。比如,承擔產(chǎn)鹽徭役的那些人戶,在唐朝的時候被稱為“亭戶”。在五代之后,承擔產(chǎn)鹽徭役的那些人戶又被稱為“灶戶”“鍋戶”“井戶”“鐺戶”“鹽戶”等。不過,當時以“鹽戶”或“灶戶”為其通稱。 其實,古代以“籍”為標志的戶役,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以“籍”為標志的戶役被稱為“士家”,在南北朝時期,以“籍”為標志的戶役被稱為“使作戶”“軍戶”“綾羅戶”。唐朝的時候,除了承擔產(chǎn)鹽徭役的亭戶之外,還有承擔織造徭役的綾織戶、承擔建造徭役的工匠戶以及承擔其他徭役的各種人戶。明朝的時候,承擔各種徭役的諸種人戶就有五十來種。這些人戶的戶役就是他們的“籍”,也就是戶籍。明朝的時候,同一種戶役的人戶都被編入了一份冊籍中。各種戶役各有各的冊籍,這就是“籍”,地方官就按照這種“籍”來征收徭役。 古代的時候,天下的百姓都屬于帝王的當差人戶,因此,天下的百姓都要被編入某一籍中去當差。因此,各種各樣的人戶都有“籍”,由官府向這些有“籍”的人戶派定各種專門的徭役,比如,承擔煮鹽徭役的是“灶籍”,承擔做工徭役的是“匠籍”,承擔當兵徭役的是“軍籍”,承擔經(jīng)商徭役的是“商籍”。 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制度都是“役皆永充”,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戶籍一旦被官府確定之后,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會一直保持下去。比如,擁有灶籍的人就需要世世代代為官府去承擔煮鹽的徭役,擁有軍籍的人就要世世代代為朝廷去承擔當兵打仗的徭役。
【來源:《貴州政協(xié)報》;作者:王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