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牽牛的黑色種子,入藥謂之黑丑。還有一種米黃色的種子,入藥謂之白丑,沒有拍到。
上圖所示:牽牛的黑色種子,入藥謂之黑丑,左下方是枸杞的果實(shí),置于此,加以比較。
牽牛(Pharbitisnil ),旋花科牽牛屬一年生纏繞草本。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zhǎng)硬毛。葉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的3裂,偶5裂,長(zhǎng)4~15厘米,寬4.5~14厘米,基部圓,心形,中裂片長(zhǎng)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cè)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葉柄長(zhǎng)2~15厘米,毛被同莖。花腋生,單一或通常2朵著生于花序梗頂,花序梗長(zhǎng)短不一,長(zhǎng)1.5~18.5厘米,通常短于葉柄,有時(shí)較長(zhǎng),毛被同莖;苞片線形或葉狀,被開展的微硬毛;花梗長(zhǎng)2-7毫米;小苞片線形;萼片近等長(zhǎng),長(zhǎng)2~2.5厘米,披針狀線形,內(nèi)面2片稍狹,外面被開展的剛毛,基部更密,有時(shí)也雜有短柔毛;花冠漏斗狀,長(zhǎng)5~8(或10)厘米,藍(lán)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淡;雄蕊及花柱內(nèi)藏;雄蕊不等長(zhǎng);花絲基部被柔毛;子房無毛,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厘米,3瓣裂。種子卵狀三棱形,長(zhǎng)約6毫米,黑褐色或米黃色,被褐色短絨毛。
我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干燥河谷路邊、園邊宅旁、山地路邊,或?yàn)樵耘?。本種原產(chǎn)熱帶美洲,現(xiàn)已廣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除栽培供觀賞外,種子為常用中藥,名丑牛子(云南)、黑丑、白丑、二丑(黑、白種子混合),入藥多用黑丑,白丑較少用。有瀉水利尿,逐痰,殺蟲的功效。
圓葉牽牛(Pharbitispurpurea ),旋花科牽牛屬一年生纏繞草本。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zhǎng)硬毛。葉圓心形或?qū)捖褷钚男?,長(zhǎng)4~18厘米,寬3.5~16.5厘米,基部圓,心形,頂端銳尖、驟尖或漸尖,通常全緣,偶有3裂,兩面疏或密被剛伏毛;葉柄長(zhǎng)2~12厘米,毛被與莖同?;ㄒ干瑔我换?~5朵著生于花序梗頂端成傘形聚傘花序,花序梗比葉柄短或近等長(zhǎng),長(zhǎng)4~12厘米,毛被與莖相同;苞片線形,長(zhǎng)6~7毫米,被開展的長(zhǎng)硬毛;花梗長(zhǎng)1.2~1.5厘米,被倒向短柔毛及長(zhǎng)硬毛;萼片近等長(zhǎng),長(zhǎng)1.1~1.6厘米,外面3片長(zhǎng)橢圓形,漸尖,內(nèi)面2片線狀披針形,外面均被開展的硬毛,基部更密;花冠漏斗狀,長(zhǎng)4~6厘米,紫紅色、紅色或白色,花冠管通常白色,瓣中帶于內(nèi)面色深,外面色淡;雄蕊與花柱內(nèi)藏;雄蕊不等長(zhǎng),花絲基部被柔毛;子房無毛,3室,每室2胚珠,柱頭頭狀;花盤環(huán)狀。蒴果近球形,直徑9-10毫米,3瓣裂。種子卵狀三棱形,長(zhǎng)約5毫米,黑褐色或米黃色,被極短的糠粃狀毛。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米的田邊、路邊、宅旁或山谷林內(nèi),栽培或淪為野生。本種原產(chǎn)熱帶美洲,廣泛引植于世界各地,或已成為歸化植物。
上圖所示:左邊是圓葉牽牛的花,萼片較短;右邊是牽牛的花,萼片較長(zhǎng)。
上圖所示:右邊是牽牛的花,花冠直徑較??;右邊是圓葉牽牛的花,花冠直徑較大。
上圖所示:左邊是牽牛的花,萼片較長(zhǎng);右邊是圓葉牽牛的花,萼片較短。
上圖所示:手繪牽牛。圖中植物開著牽牛的花,而長(zhǎng)著圓葉牽牛的葉。
井窺齋按:牽牛和圓葉牽牛的區(qū)別有四:一、葉片形狀不同。二、花色不同。三、花冠大小不同。四:花萼片長(zhǎng)短不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