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xiàn)代軍事力量的迅速發(fā)展,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比重已經下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的國家也很有希望在和平時期發(fā)展成為一個大國。然而,一些國家似乎人口眾多,面積廣闊,但它們正面臨分裂的可能性,例如印度尼西亞,被稱為“千島國家”。根據紙面數(shù)據,位于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確實有潛力成為一個準大國:其人口為2.6億,僅次于中國、印度和美國;陸地面積為19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5位。這片海域面積為316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大。艱難而快速的條件是如此優(yōu)越,保護石油咽喉的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yōu)勢使得印度尼西亞,盡管沒有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那么大,卻是東南亞一個有希望的地區(qū)大國。
然而,實際情況是印度尼西亞的GDP剛剛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在世界上幾乎沒有發(fā)言權。它的軍事實力很弱,至多是二等或三等國家。不僅如此,印度尼西亞還面臨分裂的風險。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種情況?首先,雖然印度尼西亞有一大片領土,有17,000個島嶼,但它實際上主要由五個大島嶼組成,包括爪哇島和加里曼丹島。注定這片土地會被大海分割。此外,印度尼西亞東西向的直線距離跨度已經超過5000公里,分散的島嶼嚴重阻礙了島嶼之間的交流。與此同時,分散的島嶼給交通帶來不便,嚴重制約了經濟發(fā)展。
目前,印度尼西亞的主要城市、人口和經濟幾乎都集中在爪哇島及其周邊島嶼上。這導致了區(qū)域發(fā)展的嚴重不平衡,導致了許多矛盾。例如,亞齊省自從發(fā)現(xiàn)石油并賺了很多錢以來,就一直有分離的需求。此外,雖然印度尼西亞有2.6億人口,但該國有100多個民族,更夸張的是,官方語言超過200種。如果語言交流有問題,向心力和凝聚力將會大大降低。
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民族是爪哇,占總人口的45 %,控制著該國90 %的財富,也控制著該國。其他族裔群體往往不相信,因此內部沖突激烈,內部摩擦嚴重。此外,從歷史上看,印度尼西亞不是一個自愿融合的國家。它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日本和法國占領。它被迫通過外部壓力將它們整合在一起。獨立后,印度尼西亞基本上繼承了這個框架,因此存在分裂的風險。支離破碎的土地和平庸的軍事實力使得印度尼西亞在面臨外部威脅時難以形成凝聚力。出于各種原因,一些網民聲稱印度尼西亞似乎已經看到了前蘇聯(lián)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