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無表里證,脈浮數者,雖發(fā)熱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病人沒有表里證,浮代表表,數代表熱,就是表熱,你不要給他攻。如果攻了,浮證沒了,脈數還在,里實還在,不大便,有淤血,宜抵當湯。
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的時候,協熱利而變膿血。如果說我們遇到病人,你沒有解表,直接攻下,造成協熱利,葛芩連湯。就是因為表邪入里。
小孩子感冒,吃抗生素并不能把病毒殺掉,七八天病毒入里,跑到腸胃里,變成腸病毒,如果你去化驗,一定跟感冒病毒是一樣的。如果肚子痛的話,葛芩連湯,黃芩湯都可以。
【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于寒濕中求之。
傷寒,你開了麻黃湯發(fā)汗,高燒退了,結果身目為黃。為什么呢?因為有寒濕在里面,要知道麻黃湯中并沒有去寒去濕的藥,去寒是要附子,去是要靠白術,麻黃湯里根本沒有啊。濕歸脾臟在管,一動它的時候,寒濕就跑到脾臟里面去了,侵占了脾臟的空間,結果黃為脾臟的營養(yǎng),就往外跑,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們同樣是麻黃湯,加點黃芩,黃連,白術,茯苓,小便就利出來了。就不會有這種現象了。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前面學習過,茵陳蒿湯出現的時候,一定是上焦的熱,中焦的濕,下焦的實同時存在。當然也會影響到小便。
【傷寒】淤熱在里,身必發(fā)黃,【梔子柏皮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沒有表證,也沒有實癥,大便很暢通,只是里面有於熱。梔子是上焦熱,黃柏是下焦熱,中焦沒有濕,是一個炙甘草。
臨床上,只要有濕癥的人,舌頭伸出來都是很厚,舌苔會很厚、很粘。小便痛會用黃柏,腎臟痛,里面只要發(fā)熱,發(fā)炎,會用黃柏。
梔子柏皮湯臨床上用作洗眼劑,湯煮淡一點,如角膜炎、結膜炎都可以,拿干凈的棉布蘸上去洗,是很有名的洗眼方。
陽黃有三,如果病人完全沒有汗有表證的時候,麻黃連翹赤小豆;病人有汗且實熱在里面就茵陳蒿湯;無表證又沒有里實只是發(fā)黃,就用梔子柏皮湯。
明天接著看梔子柏皮湯方一劑麻黃連翹赤小豆方。
學習經典,傳播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