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2》的播放已經(jīng)結(jié)束一段時間,中間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是小包總向安迪訴說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
在他小時候,包爸對他特別嚴格:每次考完試,如果考得不好的話,包爸就會說你看那誰家的誰,怎么就考了學年第一呢,所以小包子開始拼命學習,想得到包爸的認可;結(jié)果他考了第一之后,包爸又說他體質(zhì)怎么那么差,簡直就是書呆子,小包子小時候迷茫了很長時間,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會得到父親的認可。
可能我們做的沒有包爸這么極端,一直盯著孩子的缺點,從來沒有表揚過孩子,但是我們也似乎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到孩子的缺點。
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做事拖拉;
我家孩子都不好好吃飯,長得慢;
我的孩子很懂事就是比較懶;
……
我們在和別人說起自己的孩子時,總是對孩子的優(yōu)點一筆帶過,談話的重點更多的放在孩子的缺點上。這些缺點也一直困擾著家長,想著怎么樣才能幫孩子改掉。
可是靜下心想一想,孩子的缺點真的就那么大嗎,大到遮蓋他的優(yōu)點,大到讓我們寢食難安?
家長總是提到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這是一種負強化。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后愿意再重復(fù)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叫正強化。有些父母的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于強化這種習慣。
家長總是嘮叨你動作快一點,不要慢吞吞,不要磨蹭,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內(nèi)心當中就會形成這樣一個意向:我是一個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是一個做事愛拖拉的孩子,那么當他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他會給自己一個定位,他會表現(xiàn)的很膽怯,不敢舉手發(fā)言,不敢表現(xiàn)自己,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別人優(yōu)秀。當著他人的面數(shù)落孩子的缺點,這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如此強化下去,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幾乎不可能。
其次,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家長在說孩子的缺點的時候,心都是好的,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內(nèi)心的承受力是有限的,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困擾。
記得在我女兒上小學之前,我走到她的小學旁邊對寶寶說,“寶貝兒,這就是你要就讀的實驗小學,這個小學是咱們市最好的小學,這里邊的小朋友都非常優(yōu)秀,你一定要改掉你慢吞吞地毛病,你才能跟他們一樣優(yōu)秀?!边@樣看這句話充滿了期望,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這句話卻給我女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隨后她出現(xiàn)了很多焦慮的癥狀。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改掉缺點,那么就不要繼續(xù)嘮叨了,看看有沒有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幫助孩子才是正道理。
如果孩子比較靦腆,路上見到熟人也不打招呼,那就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慢慢地,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會發(fā)生改變。
如果孩子是一個愛磨蹭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沒有時間觀念,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一個大致的時間表。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飯,等等,時間表的內(nèi)容不用特別的多,每天不要超過5件,把重要的事情標注清楚就可以。
當我們是孩子時,我們厭煩父母嘮叨我們的缺點,說我們這不行、那不好的,因為這些話除了讓人難堪之外,真的毫無益處。而當我們成了父母,不自覺地又在嘮叨著自己的孩子。嘮叨成了中國的育兒特色,可是我們要知道,孩子也是有羞恥心的。
有限的陪伴時間,少提要求和挑毛病,多看見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
還有一類父母,雖然也一直都有陪伴孩子,但是自己情緒上的焦慮過于嚴重,以至于讓親子關(guān)系走入“僵局”,即出現(xiàn)孩子和大人之間,互相“消磨”的情況。
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上班的壓力也很大,回到家里陪孩子的時間可能很少。這種情況給親子相處帶來的挑戰(zhàn)是雙重的。
對父母來說,加重了他們的焦慮。比如有些爸爸媽媽跟我說:“我晚上回去的時候,孩子睡了;第二天早晨走的時候,孩子還沒醒。很多時候可能好幾天,都不看到孩子,不能看到孩子在做些什么,甚至都不能跟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和溝通……”
陪伴時間少,讓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感到“擔憂”,這種擔憂變成焦慮,反倒使得有限的親子相處時間,變得不那么輕松。很多時候,明明很想好好陪孩子,但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要求會不自然的提高,我們更多地會看到孩子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好,我們就會對孩子有更多的批評,或者有一種不認同。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接納和認同恰恰是自己最需求的。父母陪伴越少,這種需求越強烈。尤其若父母們開始在有限的陪伴時間里變得嚴格,乃至于“面目可憎”,孩子們就會想:本來你陪我的時間就很短,我跟你在一起的寶貴時間里,我卻總是被挑剔,或者被否定,真的很傷心。于是,這種強烈的需求、加上傷心失望,就會轉(zhuǎn)變成負面情緒,甚至是憤怒,或者是奇奇怪怪的問題行為,尤其會在父母面前表現(xiàn)出來。
但,即使是這樣,若父母能夠及時給與孩子肯定、接納,多親親抱抱,那么就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因為,無論父母變的怎樣,如何對待自己,孩子仍然發(fā)自內(nèi)心地望有更多與父母接觸和游戲的機會,更多身體接觸的機會。
教育專家王人平的微博上有一段話: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對孩子喊,就別怪他明天對你叫;你今天對孩子沒耐心,就別怪他明天對你不耐煩;你今天訓孩子不如別人優(yōu)秀,就別怪他明天怨你沒權(quán)勢;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別怪他不負責任。
好的教育,應(yīng)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把鏡子,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