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媽有句口頭禪:“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樣,那么我就怎么怎么樣?!?/span>
如果你現(xiàn)在不寫作業(yè),就不給你買新鞋;如果你說話沒禮貌,就沒收你的iPad;如果你上課繼續(xù)不守紀律,就會挨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把這種管教方式稱為“囚徒—監(jiān)獄長”模式,這樣只會拖延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美國教育家簡·尼爾森在其著作《正面管教》中也說:“孩子感到威脅時,是不會去判斷自己行為的對與錯的。”
訓也訓了,罵也罵了,但大部分孩子絕對不會感激涕零地想:“我做錯了,爸爸媽媽是為我好,我以后再也不這樣做了?!?/span>
因為:
有時,孩子暫時不會做這件事了,因為害怕懲罰。但當“恐懼”消失后,他們依然不長記性。
有時,過分嚴厲的態(tài)度,會讓孩子下次再想犯錯時,變得更小心翼翼,甚至學會撒謊,錯過自我反思的機會。
有時,過分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無效。在惹爸媽生氣方面,孩子天賦異稟。如果他不顧一切,可能不惜傷害自己來報復大人。
有時,自暴自棄的孩子不會試圖和你斗智斗勇,也不會報復你,他只是“疲”了,大人愛咋咋滴吧。
懲罰帶來的幾種結(jié)果,沒有哪個是我們想要的。那怎樣做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可以試試自然后果法,他們“自食惡果”后,自然就會學乖了。
什么是自然后果法?我先拿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帶娃日常舉個例子。
這位媽媽說,冬天,她好幾次去幼兒園接孩子時,都看到一些沒戴帽子、手套,甚至沒穿外套的孩子在外面瘋。
德國老師不會求著孩子,也不會以權(quán)威威脅孩子穿衣服,而是說:
“我們都會給孩子穿外套,戴帽子和圍巾,但如果孩子堅決拒絕,那也只能隨他,冷不冷是他自己的感受,覺得冷了自然會想戴的。3歲以下的孩子實在拒絕戴,就不能出去玩,只能呆在室內(nèi)。是戴帽子還是呆在室內(nèi),孩子自己決定?!?/span>
如果孩子因為穿得少了而凍生病了呢?
“那也是TA自己選擇的自然后果,孩子要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這次病了,下次就知道出去玩要穿暖和了。我們會在孩子做出選擇時,明確告知每種選擇的相應(yīng)后果?!?/strong>
不吃飯,就會挨餓;衣服穿的少了,就可能感冒;走路玩手機,就容易摔倒;欺騙朋友,朋友會遠離TA……
這就是自然后果法。
其意義在于,孩子的行為本身產(chǎn)生了不愉快的體驗,孩子從事情發(fā)展的結(jié)果中體驗后果,總結(jié)因果關(guān)系,從而自發(fā)修正自己的不恰當行為。這個過程不需要大人的強調(diào)和干預。
自然后果法,起源于18世紀法國的盧梭,發(fā)展、豐富于19世紀英國的斯賓塞。
這兩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認為,自然后果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自然后果的體驗,孩子的生活是空洞的,很多的說教也是沒有根基的。
我們對孩子再多的說教都是外化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害怕、擔心受到懲罰而服從我們的命令,他們的內(nèi)心可能并沒有真正理解“命令”的真正意義,沒有理清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只有孩子將“行為-后果”的因果關(guān)系內(nèi)化,自己真正理解和認同,說教也有了根基和意義。
比如,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不希望孩子吃東西被燙到。
有些孩子是通過被燙了一下,才學會不去碰燙的東西(當然需要保護孩子不要被燙傷)。有了被燙的體驗,父母說東西燙,孩子會自覺不去碰。
但如果孩子從未被燙過,父母說東西燙不可以碰,這種說教就缺少根基。
可以說,孩子沒有學會自律的最大原因就是,因果關(guān)系沒有達到足夠有效的配對,而這通常是父母長輩的干擾引起的。
父母因為擔心孩子承擔自然后果(被燙到),而選擇用懲罰(訓斥或打罵)代替,這無疑在告訴孩子:就算你沒有做好,只要承受一下懲罰,就會有爸爸媽媽幫你承擔后果。
那么孩子長大以后,還有誰幫助他承擔呢?所以,餓一頓、燙一下、摔一跤,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自然后果法,不僅可以讓孩子從自己的犯錯行為中感受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體驗,自然會長記性,主動調(diào)整自我行為,而不是基于“父母不讓我做”。還可以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過,使用自然后果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掌握基本的3R原則。
-自然后果法的3R原則-
美國教育家簡·尼爾森提出一個3R原則,即自然后果法的使用時一定要注意相關(guān)Related、合理Reasonable,親子之間彼此尊重Respectful。
1. 相關(guān)性
相關(guān)性對應(yīng)的是隨機性,是指后果必須與孩子的行為相關(guān),清楚地將行為和其教育功能相連接。
所以,如果當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團亂,他要接受的后果教育,就是把家里收拾干凈,而不是被懲罰再也不能玩玩具。
2. 合理性
給孩子一個針對他不當行為的合適處理,這個處理一定是在他的年齡、以他的認知可以明白和接受的。
比如,一個3歲的寶寶打翻了一盒牛奶,不要期待他靠自己的力量把地板上的牛奶擦干凈,因為這是超出他能力的事情。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俯下身子幫孩子把地板擦干。
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做他必須做的事,或者孩子并沒有因為自身不當行為的自然后果而受到任何影響,該怎么辦呢?
有段時間,我想要小川收拾他的樂高,每次至少要嘮叨3遍以上。但是,我的嘮叨在他的世界里并沒有留下太多痕跡,下一次他依然我行我素。
這個時候,肯定不能說“不收拾完樂高,你就不能看電視(之類)”。我把句式顛倒了一下,同樣是收拾玩具,就變成“收拾完樂高以后,你就可以看會電視了”。
這就是自然后果教育了,效果是天翻地覆的,小川乖乖地收拾玩具去了。
這樣的表達會傳遞給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則:做完必須做的事,才可以做想做的事。
剛開始,他可能會因為拒絕這樣的行事原則而錯失喜愛的節(jié)目。但是,一旦他接受了這樣的信息:收拾完玩具——可以看電視,就會享受到自然后果所帶來的喜悅。
3.尊重性
簡·尼爾森認為:“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他自己已經(jīng)感覺很糟糕、甚至可能已經(jīng)在懊悔了?!?/span>
想要孩子切實的體會自然后果,父母的態(tài)度很重要,任何的羞辱和埋怨都只會把事情搞糟。
有的父母經(jīng)常會帶著情緒,借題發(fā)揮:“我早就告訴過你了,你非不聽,現(xiàn)在凍感冒了吧!”“讓你吃飯你不吃,現(xiàn)在餓了吧?”
羞辱,只對施加羞辱的人有好處,因為會感到“很爽”。對于孩子來說,承擔自然后果已經(jīng)很難過了,承擔父母的羞辱是難上加難。
借題發(fā)揮實際上把責難、羞辱或痛苦的情緒,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的體驗上,讓孩子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應(yīng)對父母的情緒上,這就把主動認識自身錯誤的大門關(guān)上了。
除此之外,一旦執(zhí)行了自然后果法,就不能中途放棄。
比如,孩子總是因為吃零食不好好吃飯,父母就和孩子約定:“如果中午不吃飯,中間沒有任何零食吃,必須要等到晚飯?!?/span>
但是,當孩子餓得大哭,很多人會因為受不了孩子鬧情緒,或者擔心孩子餓著,中途放棄約定,給孩子加餐。孩子當然無法養(yǎng)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
還拿上面3歲寶寶打翻牛奶的例子來說。如果孩子拒絕,我們也不可以輕易放棄原則,而要輕輕地握住他的手,跟他一起擦地板。
如果孩子撒潑哭鬧,就先把他抱在懷里安撫情緒,但前提是他已經(jīng)擦了一部分牛奶。
總之,父母放棄原則,讓孩子無法體驗到自然后果,自然也無法了解自己行為是否得當。相反,他會學到“每遇到事情無法解決就使勁磨大人”這樣的因果關(guān)系。
-自然后果法的特殊情況-
有些情況下,是不能使用自然后果法的。
比如觸摸電門、玩開水壺、玩針、在馬路上亂跑、朝別人扔石頭等等。在孩子成長到能處理這些情況之前,收起危險物品是最有效的手段。
另外,我自己的體驗是,有很大一部分事情,很難短期的、直接的讓孩子體驗到自然后果,比如不刷牙要過很久才會導致齲齒,自然后果沒有那么立竿見影,且這樣的后果是我們承擔不起的。
這時就需要父母主動創(chuàng)造即刻、可視、直接的后果,即將自然后果轉(zhuǎn)變?yōu)檫壿嫼蠊?/strong>。
網(wǎng)上一位媽媽@Grace媽咪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女兒喜歡光腳在地磚上走路,但她沒辦法讓孩子立刻體驗到“光腳會著涼”這個事實。
她鄭重地跟女兒談了自己對光腳走路會生病的看法,告訴她為了避免這個情況,如果她還要繼續(xù)光腳,只能給家里的地磚上都鋪上地毯,買地毯的支出需要從她的壓歲錢里扣。
母女倆愉快地達成協(xié)議,也讓孩子建立了一個聯(lián)系:光腳走路—花錢買地毯。
沒有強迫,沒有過多的說教,尊重孩子的選擇,哪怕是錯誤的選擇,讓孩子從自己行為的后果中領(lǐng)悟教訓,這就是自然后果教育。
我們不用怕孩子犯錯,因為犯錯、承擔后果——總結(jié)經(jīng)驗——改善行為,是孩子探索學習和不斷完善自我認知的必經(jīng)之路。
缺少了這個過程,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成為不了獨立的自己。
川媽說說
之前,寫過好幾篇文章來討論懲罰和表揚,為什么說它們都是無效的教養(yǎng)方式,為什么我們要學會鼓勵孩子,采用自然后果法。
別再懲罰孩子了,因為根本沒有用!你需要的是這5步行動指南……
為什么懲罰和表揚都無效?因為它們都是表面功夫,,還會破壞親子關(guān)系
那時,關(guān)于自然后果法,只是簡單地說上了幾句。有的姐妹讓我再詳細講講,今天,終于還上了這筆欠賬。
在我的眼中,自然后果法就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親自去體驗行為造成的后果。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是合適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面對孩子,我們總想保護他們不受一點傷害,想把自己的經(jīng)驗全都告訴他們,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少吃一點苦。于是總會跟他們說(小的時候聽父母說):“我告訴你要這樣,不然的話......”有時候,甚至還會制造一些“無關(guān)”的后果來威脅、恐嚇他們。
很多時候,孩子會相信我們的判斷、聽我們的話。這時,他從我們身上繼承了我們的經(jīng)驗。但有些時候,他拒絕聽話。在某種意義上,不失為一件好事,說明孩子有獨立的想法和判斷(話雖這樣說,小川不聽話的時候,還是氣的我夠嗆)。這時,我們就閉上嘴巴吧,讓孩子學著自己去經(jīng)歷、去認識復雜的世界,學著成為自我。
其實想想,我們的老祖宗早就說過了,吃一塹,才能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