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為中國24節(jié)氣的第1個節(jié)氣,寓意春季的開始,時間大約在每年2月3-5日,太陽位于黃經(jīng)315°時。2019年立春正逢除夕,即是年首也是年終,起點與終點的相牽,也許是更好的夢圓。除夕遇立春,快樂送翻倍,幸福祝永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立春,正月節(jié)。立,建始也?!绷⒋?,就意味著春季的開始。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即“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說,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開始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水面上還有殘存的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似的漂浮在水面上。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也是養(yǎng)生保健的黃金季節(jié)。因此,做好春季的養(yǎng)生保健,就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礎。
古人云,春應在肝。春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與肝臟關系極大。中醫(yī)認為,養(yǎng)生的效果不僅限于本季節(jié),還要為下一季節(jié)打好基礎。春在自然界主東方,屬木主風,在人體主肝,肝氣自然旺于春季,春季養(yǎng)生不得當,則會損傷肝氣,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會出現(xiàn)心火不足,心火不足則寒水便來侮之,于是便會發(fā)生寒性病變。
春季應調節(jié)情緒,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不使肝陽上亢。春天不要過于勞累,以免加重肝臟的負擔。肝病及高血壓病的患者,也應在春季到來之時,按醫(yī)囑及時服藥。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黃帝內經(jīng)·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論述。春季人體的陽氣也應該順應自然的變化,向上向外升發(fā)。因此,春季養(yǎng)生必須掌握春季升發(fā)舒暢的特點,注意固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盈,逐漸旺盛起來,凡有損傷陽氣及阻礙陽氣升發(fā)的情況均要盡量避免,這個養(yǎng)生原則應具體貫穿到起居、運動、飲食、保健等各個方面去。
多吃青菜少吃肉
春季,人的身體要利用秋冬季節(jié)儲存的營養(yǎng)和能量,將它們轉換成氣血, 而春季綠色植物萌發(fā),蔬菜開始上市,適合多吃蔬菜以適應自然界生長的特點,推薦吃韭菜、香椿、春筍、蒜苗、豆芽、蔥等食物。適當服用西洋參、楓斗或麥冬等養(yǎng)陰保健品調理。適量進食滋陰的食品,少吃羊肉等溫性食物,不吃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酒類、火鍋等熱性食物。
春時宜食粥
唐代著名醫(yī)學家“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春時宜食粥”,老百姓也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粥是以谷物加大量水或高湯熬煮成的,谷物中所含的淀粉得到充分的糊化,有很好的補益作用。春季喝粥應選擇溫性或平性的材料煮粥,最好選擇小米、大米、糯米、玉米等,以補益脾胃,少選擇涼性或寒性的食物,如綠豆、蕎麥等,以免傷及人體的陽氣,不利于春季人體內陰寒之氣的消除。粥中可適當加入甘味材料,如山藥、大棗等,待粥熬成后,還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調入蜂蜜、紅糖等(糖尿病患者不宜)。春季的粥品中也可酌加健脾化濕的食物,如白扁豆、薏米、紅小豆等。
少點酸,來點甜,適當配點辣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還指出,春天飲食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币馑际钦f春天人們要少吃點酸味食物,多吃點甘味的食物,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比如紅棗、蜂蜜、芝麻、核桃等。當然,甜味食物的攝入一定要適量,尤其是老年朋友,注意對血糖的控制。辣味食物可以升發(fā)陽氣,春季可以適當吃一些,但是不可過量,以免引起上火。
玫瑰花茶:玫瑰花性微溫,具有疏肝理氣、活血調經(jīng)的功效,對肝臟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它的香氣還可以消除疲勞、改善體質,非常適合春季飲用。另外,玫瑰花茶還可以美容養(yǎng)顏,改善皮膚狀態(tài),淡化皮膚上的黑斑,因此推薦給廣大女性朋友。
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在各種花茶中,香氣最為怡人濃郁,且持久耐泡,具有“祛寒邪,助理郁”的功效,可安定情緒、振奮精神,調暢氣機郁滯,還可以健脾化濕、減輕腸胃不適,并能美容養(yǎng)顏、潤養(yǎng)皮膚。
金銀花茶:金銀花茶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飲品。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因春季人體容易感受風邪,金銀花茶正可預防和緩解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癥狀,對腸炎也有緩解之效,還能涼血止痢、利尿養(yǎng)肝。當然,金銀花茶只適合用在疾病初期,如果癥狀較重,還是需要服用藥物才行。
菊花茶:菊花味甘、性微寒,《本草綱目》記載它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非常適宜春季飲用,可起到排毒降火、疏風清熱、利咽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有毒物質。菊花還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增強微血管彈性,降低心率、血壓,并有潤澤肌膚、改善氣色、養(yǎng)護頭發(fā)的美容之效。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這兩句諺語都是在提醒人們要春捂。唐代醫(yī)家孫思邈就主張“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食不消,頭痛”,穿衣宜“下厚上薄”,以養(yǎng)陽收陰。這種防寒保暖方法,能夠維護人體正氣,抵御邪氣。
由于初春氣候多變,乍暖還寒,早晚溫差較大,且常有寒潮來襲,加上此時人體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jié)體溫,對外界適應抵抗能力較弱,如果衣著單薄,極易感受風寒。特別是老年人,抗病力差,稍受風寒,會使血管痙攣,血液黏稠,血流速度減慢,引起臟器缺血,易發(fā)生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中風、冠心病等疾病,危及健康。
在這種由冷轉暖的天氣里尤其應該特別注意保暖和防潮,特別是足部和腿部要穿得更暖和些。春捂重下身,要加強下身的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梢圆扇「上茨_等方法進行鍛煉,方法是雙手緊抱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從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從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腱根。同樣方法再按摩另一條腿,重復10~20遍。還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腳、暖足、蹬腿等方法來活動下身以增強抵抗力。
春季氣候轉暖后,體表毛細血管舒展,末梢血供增多,器官組織負荷加重,因此大腦血供相應減少,腦組織供氧不足,從而就會出現(xiàn)困倦、疲乏、嗜睡等現(xiàn)象。容易“春困”的人,還常出現(xiàn)臉色潮紅、失眠多夢、好激動、掉發(fā)、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陰虛”現(xiàn)象。
因此,養(yǎng)肝滋陰是對付“春困”的有效辦法。平時不要過度勞累,應保證睡眠,早臥早起。犯困時,可適當做頭部按摩緩解癥狀。同時,要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運動,多曬曬太陽,多和大自然接觸。
“子午覺”是指在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子時是從23點到次日凌晨1點,午時則是從11-13點。子時、午時都是陰陽二氣交會的時間,子時之前入睡有利于養(yǎng)陰,午睡則最有利于養(yǎng)陽。睡好“子午覺”,對緩解春困非常有用。而且,中醫(yī)理論認為,人體患病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如果長期不能保證睡好子午覺,就會因為陰陽失調而患病,對健康危害很大。
中醫(y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因為手、足三陽經(jīng)均會聚于頭,以牛角梳梳理頭部可以疏通氣血,助陽氣升發(fā)。沒有牛角梳的話,手指就是最好的替代品。
每天早起躺在床上,以手指從前發(fā)際梳到后發(fā)際,堅持50遍,長期下去,自會發(fā)質光亮。梳頭還可以使人神清氣爽,并且對高血壓、頭暈頭痛、失眠、神經(jīng)衰弱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春季是大多數(shù)花粉的散落時期,有些人一接觸到鮮花就發(fā)生花粉過敏,輕者會出現(xiàn)眼癢、鼻塞、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等癥狀,嚴重者可誘發(fā)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喉頭水腫、蕁麻疹、神經(jīng)血管性水腫等過敏病癥。
所以春季應盡量少吃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飲食,有過敏史的人,盡量少去花草樹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隨便去聞花草;外出郊游時要穿長袖衣褲、鞋襪,并帶上脫敏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