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行如登山。
有的人一生平順,功德圓滿;有的人歷盡坎坷,終獲平靜。
然而,也有太多的人人生虛度,狼藉不堪。
失敗之人,大抵缺少人生的智慧。他們或渾渾度日,虛耗光陰;或作奸犯科,失足成恨;或沉迷往事,致誤前程;或糾結(jié)不清,于千頭萬緒里耗盡精力……
一部《論語》,便有如智慧的海洋,古人用它可以平治天下,我們今人學它則可以獲得讓人生幸福圓滿的大智大慧。
為什么有的人錦衣玉食,卻依然活得憂愁空虛,而有的人簞食瓢飲,卻能夠樂在其中、幸福充盈?
《論語》開篇第一章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學習并時常溫習實踐,這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一起交流,這不是很開心的事嗎?別人誤解我、沖撞了我,我也不以為意,這不但可以化解煩惱,還能擁有君子的氣度,不也是一件快事嗎?
這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其實蘊含了孔子的幸福觀——
幸??鞓凡恍枰獜V廈千間,也不需要腰纏萬貫。幸福是內(nèi)心的恬淡平和。
經(jīng)常地讀書學習獲得進步,和要好的朋友一起交流對談,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讓我們收獲溫暖、快樂和充實;而別人的沖撞冒犯,我卻不以為意、不動于心,用博大的胸懷寬容包納,生活中還會有什么事能夠耿耿于懷?
幸福并不在外面,而是在人的心里。
幸福也不是轟轟烈烈、紙醉金迷,幸福是淡泊里的的安寧、溫馨中的長久。
真正懂得幸福的人,就如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也會幸福滿滿。
既然幸福藏在人的心里,我們又該如何尋找呢?很簡單。兩個字:修心!
孔子有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span>
一個人要想時常感受到幸福,就必須內(nèi)心祥和安寧,心安理得。
所謂“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那些為非作歹之人,或是于人有愧,或是提心吊膽,或是常懷仇怨,或是欲壑難填,如此負能量爆棚,又如何能感知到幸福?
豁達坦蕩的內(nèi)心是幸福的收集器,心態(tài)平和了,就算是秋葉落地、采菊東籬,也能見到幸福。
而那些“小人”,心中裝了太多的算計和垃圾,就算給他一個詩意如畫的天地,他也會將其描抹成一片漆黑。
心中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小人長戚戚,君子常歡喜。
愿你我都能修得一顆平和之心,不為物欲所累,不為喧囂所擾,一生中清靜安寧。
沒有誰一出生就什么都懂、什么都會,也沒有誰不經(jīng)過學習雕琢就能變得優(yōu)秀,只有不斷地提高和進步才能讓自己更加完美,讓人生更加高尚。
子曰:“黙而識之,學而不厭?!?/span>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span>
好學近乎智。喜歡學習并且能下功夫的人才能站在高處看風景,也才能擁有更廣闊的人生。
年輕不是資本,好學才是資本。好學,是成功的階梯。
求得進步也不僅僅是在書本中、文字里,三人行必有我?guī)?,那些成功的前人,那些?yōu)秀的才俊,那些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的普通人,都有著值得我們學習吸取的地方。
看到善言善行、過人之處,就想到學習看齊;看到不好的行為,就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學而不厭,見賢思齊,我們就能處在一個不斷完善之中,我們的人生也會愈來愈成熟豐滿。
活到老,學到老,現(xiàn)代人更應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立身做人,是人生幸福成功的基石。
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存。無論你擁有多大的才能,不懂得如何做人,永遠都無法成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span>
有德之人,每個人都喜歡親近,和這樣的人交往,有安全感,如沐春風。
有德之人,往往也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所謂“門內(nèi)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那些常獲貴人提攜的,無一不是在品行上可圈可點之人。
德,是舍己為人,也是舍利取義,表面上看好像吃了虧,實則是將自己站立的地方夯筑的愈發(fā)厚重結(jié)實。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德不是無謂的付出!
《大學》有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蔽ㄓ幸缘铝⑸恚拍茏叩酶h,也才能通向更美好的未來。
每個人都有豐富的過往,有輝煌也有暗淡,有驕傲也有不堪。
但是,不管過去發(fā)生了什么,都已是虛無縹緲的煙云,糾結(jié)著這些虛幻不放,只能影響今日的生活、阻礙未來的征程。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span>
告誡我們,過去的事不要再提起了,既成的事無需再勸說了,曾經(jīng)的一切都沒有必要責備了。
孔子是智慧的!人,應該朝前看,并立足于當下。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放下包袱,抖掉身上的沉重,才能行走得愈發(fā)輕捷。
人生路長,智慧是燈,如何安身立命,還得多加思量。
好好體悟圣賢的思想,學以致用,相信你我都能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