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宋朝最會寫詩的文人,不是蘇軾,也不是辛棄疾,而應(yīng)該是被譽為一代“詩宗”的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和陸游等人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我們都知道陸游是有名的高產(chǎn)詩人,一生寫詩萬余首,傳世的也有九千多首,堪稱歷代詩人之最。(乾隆皇帝的四萬余首,不提也罷)
然而其實楊萬里才是產(chǎn)量最高的詩人,據(jù)記載,他一生寫詩兩萬余首。
他早年效仿前輩先賢,諸如陶淵明,黃庭堅等,寫下許多詩篇,卻難以有所突破。
在他30多歲的時候,突然明白一味模仿并不是正道,于是將自己的詩稿付之一炬。
此后他苦心鉆研,開拓創(chuàng)新,最后自成一家,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誠齋體”。
他的詩歌有多大的影響呢?
詩壇曾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
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組詩一共有兩首,其中第二首是千古流傳的佳作,還入選小學(xué)教科書。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里柳行間。
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曾經(jīng)疑惑詩題說的是“曉出凈慈寺”,可見是在清晨送別友人,可是詩中卻全然沒有體現(xiàn),后來才知道原來這是組詩,一共有兩首。
而點明送別時間的恰恰是被人忽略的其一。
清晨,和友人走出凈慈寺,天色還未大亮,殘月還隱隱綽綽地躲在云層中。
他陪著友人穿過曲曲折折的荷塘,走在楊柳依依的林蔭道上。
看著紅艷欲滴的荷花,聞著沁人心脾的幽香,感受著清晨的徐徐涼風(fēng),他和友人走過了南山,又繞到了北山。
通篇讀下來,其一并沒有著力描寫荷花,而是交代了送別的人、時間、地點、環(huán)境。
但若沒有第一首的鋪墊,就很容易將第二首當成單純的寫景之詩。
其二描寫的是西湖六月的美景,這樣如詩如畫的美景,淡化了他送別友人的傷感之情。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就像傳說中一樣美麗,和四月的風(fēng)光大不相同。
田田的荷葉鋪滿了湖面,遠遠望去,湖面和藍天上下一色,一碧萬頃。
在這漫無邊際的碧綠中,又點染出一抹紅色,那是在陽光下開得正盛的朵朵荷花,那么妖嬈明麗。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通過四月和六月的風(fēng)光對比,突出了六月西湖的與眾不同,以及詩人的喜愛之情。
這里的“畢竟”不是我們?nèi)缃竦囊馑迹侵傅降?,有一種果然如此,名不虛傳的意味。
詩人沒有直接寫四月的風(fēng)光怎樣,而是以這兩字表現(xiàn)自己的驚喜贊嘆之情,這是他的直觀感受,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
接著的兩句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將西湖的美景描寫得淋漓盡致,令人心醉。
國人本是很忌諱紅綠搭配,但是荷葉和荷花的搭配卻有一種別樣的美麗。
而這樣的美景,非盛夏不能看到,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特定的景物,將送別詩寫得清麗脫俗,令人拍案叫絕。
后來人們常常將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和蘇軾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艷麗無雙,一朦朧空靈,很難說哪首更勝一籌。
但是比較烏龍的是,因為楊萬里這首詩太過經(jīng)典,居然有人認為這是蘇軾的作品,當真冤枉。
不知你更喜歡楊萬里筆下的西湖,還是蘇軾筆下的西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