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學(xué)識淵博,繼承了儒學(xué)并有所發(fā)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xué)中自成一派。
1、利少而義多,為之。
利益少,但是道義多,這樣的事要做
—《荀子·修身》
在利與義之間要舍利而取義,強調(diào)的是一種修身原則。
2、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贈人以有益之言,比贈人以金石珠玉更顯珍貴
—《荀子·非相》
說明有益的建言對他人事業(yè)人生的助益作用。
3、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服從真理而不服從君主,服從道義而不服從父命。
—《荀子·子道》
說明在真理、道義與君令、父命相矛盾時要服從前者,意在強調(diào)唯“道”、“義”是從的理念。
4、禮以順人心為本。
本,根本。禮以順應(yīng)人心為根本。
—《荀子·子道》
說明制定禮儀制度的目的在于順應(yīng)人類希望社會井然有序、和諧穩(wěn)定的心愿。
5、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鳥被逼得走投無路之時就會用嘴啄人,獸到困窘之時就會用爪抓人,人到窮困潦倒之時就會設(shè)計騙人。
—《荀子·哀公》
以鳥獸困窘之時的行為為喻,說明人到窮困潦倒之時便會放棄道德操守的原因。
6、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shù)。
察看一個人的外貌,不如用心體察他的心理;體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荀子·非相》
說明對人的考察應(yīng)當(dāng)重視其內(nèi)心與做事的方法,而不應(yīng)該停留在外表的體貌特征上。
7、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尊重賢能的人,是“仁”的表現(xiàn),鄙視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現(xiàn)。
—《荀子·非十二子》
說明“仁”正反兩個方面的標(biāo)準(zhǔn)。
8、居必?fù)襦l(xiāng),游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選擇適當(dāng)?shù)泥徖?,交游一定要接近賢士。
—《荀子·勸學(xué)》
說明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就應(yīng)該注意周圍環(huán)境。
9、生死俱善,人道畢矣。
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終結(jié)。開始與終結(jié)都做得好,那么他的為人之道就完善了。
—《荀子·勸學(xué)》
說明意在勸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終。
10、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贈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樣讓人感到溫暖;說傷害別人的話,比用矛戟刺人還要厲害,為人說話不可太刻薄。
—《荀子·榮辱》
11、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一個人知道愛惜生命、安于快樂而拋棄禮義,那就好比想長壽而自刎其頸一樣。
—《荀子·強國》
此以比喻來說明堅守禮儀對于“貴生樂安”的重要性,強調(diào)治國安邦不可缺失禮義的意義。
12、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君子自己賢能而對他人的疲弱無能也能容忍,自己機智而對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識廣博而對他人的淺薄也能予以寬容,自己道德純粹而對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寬容。
—《荀子·非相》
說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衡量一切人。
13、非我而當(dāng)者,吾師也;是我而當(dāng)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批評我而又批評得恰當(dāng)?shù)?,他便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又實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討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p>
—《荀子·修身》
說明修身養(yǎng)性要有聞過則喜的雅量,要親近正人君子而遠(yuǎn)離諂諛小人。這樣,才會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煉進(jìn)步。
14、不誘于譽,不恐于誹。
—《荀子·非十二子》
不被榮譽所誘惑,不為誹謗中傷之言所嚇倒。說明不求虛榮、不做虧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問心無愧地做人。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節(jié)問題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荀子·解蔽》
說明人性的弱點:看問題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現(xiàn)象,結(jié)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16、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說得到,也能做得到,這種人就是國家之寶。
—《荀子·大略》
說明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人才是治國安邦的有益人才。
17、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嘴巴說好話,行動做壞事,這是國家的妖孽。
—《荀子·大略》
這是對那些口是心非、偽善無恥之徒的斥責(zé)之語。
18、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nèi)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
對于所知道的東西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樣,對內(nèi)是不欺騙自己的良心,對外是不欺騙他人。
—《荀子·儒效》
說明為人應(yīng)當(dāng)誠實的道理。
19、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
不知兒子的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國君是否賢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荀子·性惡》
20、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
君子加強道德修養(yǎng)沒有比“誠”更重要的,達(dá)到了“誠”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了。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