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考試大綱》中要求考查的五種能力之外,還考查到學生的對外來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處理能力,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和數(shù)學表達能力等等。
事實上,對能力的考查離不開具體知識,因此制訂合理的物理復習計劃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考總復習的側重點及時間安排
1.第二輪復習:以專題復習為主,側重在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上下功夫,突出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大致可分16個專題,平均每周復習4個專題,約需4周。
2.第三輪復習:以模擬訓練為主,針對前面的復習查缺補漏,強調解題的規(guī)范性。以模擬試題為主,這些都是全國骨干教師經過認真研究、充分考慮而命制的,無論在題型、題量及難易程度上均較貼近高考。
二、高考總復習的目標和復習方法
(一)第二輪復習重在抓住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和解題能力的提高
1.采用歸類、對比的方法進行專題復習,加深對雙基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圖象法在解題中的應用”這一專題中,可以將原來散見于力學、熱學、電學、光學等章節(jié)的圖象,如v-t圖、p-V圖、U-I圖、Ek-v圖進行對比分析,可將這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點綜合起來,從圖線的縱軸、橫軸的含義,截距,斜率,曲直,所圍面積等諸多方面全方位認識圖線的物理意義,這樣對專題的認識和應用能力會有大幅度提高。
2.逐步形成力、熱、電、光、原子板塊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科內綜合的能力
在物理學科內,力、熱、電、光、原子各板塊是有聯(lián)系的,通過專題復習,要能夠理清思路,找出其聯(lián)系所在。
主要有兩條主線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一是“力”這條主線,除了力學部分的重力、彈力、摩擦力之外,還有熱學部分的分子力、電學部分的電場力、磁場力(安培力或洛侖茲力),原子物理中還有核力。
另一個是“能” 這條主線,除了力學中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外,還有熱學中的分子勢能、電學中的電勢能等等,注意對物理中“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3.領會各種解題方法和技巧
除了基本分析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更巧、更簡捷的思維方法,如:解靜力學、動力學問題常用的隔離法、整體法;處理復雜運動常用的運動分解法;處理其他問題的圖線法、等效代換法等等。掌握這樣一些方法,可以使自己舉一反三,靈活解決各種問題。
4.通過專題復習使掌握的知識得以延伸和拓展
以實驗復習為例,雖然近幾年的高考實驗通常不是課本上的原有實驗,但也往往是建立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的,所以平時復習要注重將基礎實驗進行拓展。
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去把握實驗的實施方案(如實驗所需測量的物理量、實驗儀器、實驗步驟),并能夠根據(jù)自己所學的有關理論對實驗進行必要的改進、改編。
同時要重視課本上的課后小實驗,通過對課本小實驗設計的具體操作,培養(yǎng)自己將所學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遷移到新的實驗情景中去的能力。
例如在專題“物理實驗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中研究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我們測的是周期T和擺長l,再由公式g=來計算,書本上采用的是多測幾組再求平均值法,而高考曾考過的方法是:以l和T 2/4л2為坐標軸,用測得的數(shù)據(jù)描點畫出直線,求直線的斜率即是g。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還可以延伸出這樣的問題:
?、傥覀兛梢韵氤瞿膸追N測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谌魧嶒炛腥鄙俾菪郎y微器而無法測出單擺球的直徑,如何測出當?shù)氐闹亓铀俣鹊闹担?/span>
?、廴魧嶒炛腥鄙傩¤F球,用一個砝碼(或鉤碼)來代替小球,如何測出重力加速度的值?
?、苣硢螖[的擺球是一個極不規(guī)則的重物,且由于懸點(在天花板上)很高而無法測量其擺長,你能否在僅有一只秒表和一根米尺的條件下,用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測量出當?shù)氐闹亓铀俣龋纾?/span>
?、堇脝螖[這一套實驗裝置,給你一塊磁鐵、一塊鐵板、秒表、刻度尺、木架、細線、彈簧秤等,你如何測出當磁鐵與鐵板相距1cm時相互作用的磁力?能適應這樣一種拓寬,也就不怕試題的千變萬化了。
(三)第三輪復習側重思維的周密性和解題的規(guī)范性
1.精選模擬試題,避免題海戰(zhàn)術
解題是復習鞏固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知識遷移、知識應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時間有限,第三輪復習時不可能、也沒必要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面面俱到,不能采取見題就做的方式而浪費大量的時間。
每周可做3~4份模擬試題,把重點放在綜合性強及涉及新知識、新事物、新發(fā)現(xiàn)等問題方面,通過這些試題去發(fā)現(xiàn)本身知識、能力的漏洞和缺陷。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應及時尋求癥結所在,并查缺補漏。
另外新題一般是在已有模型中變換得來的,所以要培養(yǎng)聯(lián)想與變通的本領,不妨這樣思考一下:①本題是否有其他的求解途徑,即一題多解;②和其他的題是否有相似之處,即多題一解;③本題還可以做哪些變化,即一題多變。
2.培養(yǎng)思維的周密性
第三輪復習的目標是考試得分,考生要有強烈的“分數(shù)意識”!有些考生,題會做卻拿不到分,可能是思維的周密性還有欠缺,例如2004年江蘇高考試題的第16題:“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兩個小圓環(huán)分別在哪些位置?”題目本身并不難,但出現(xiàn)了四解,如果平時不是訓練有素,考生很難答全。
3.訓練解題的規(guī)范性
考試得分不高的另一個原因在于解題不規(guī)范,第三輪復習中一定要注意訓練,在這一階段,對于很多考生來說,“如何做對”比“如何會做”可能更重要,訓練時對解答題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解答題中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
即對非題設字母符號要加以說明;
對物理關系的判斷要加以說明,如兩個物體分離時彈力N=0,或分離時加速度a、速度v仍然相同;對方程的研究對象、研究過程要加以說明;
作出某項判斷的依據(jù)要加以說明,如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等等;對結果中的矢量要說明“+、-”號的意義。
(2)要有主要的解題步驟。
一般分三步:原始方程,代入量,結果(如果是矢量應交待大小和方向)和結果的討論(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兩個解要討論取舍)。
其他次要的步驟可以省略,如:解方程的具體步驟;幾何關系只要求會正確判斷(如三角形相似),不要求證明。
(3)書寫要講究規(guī)范。
如每一個小題號要分開;具體數(shù)字相乘應該用符號“×”,不能用點“·”;方程兩端同樣的字母不能在方程中約去,如qE=qvB;如無特殊要求,最后結果一般取2~3位數(shù)字就可以了;以字母表示最后結果的不要把具體數(shù)字寫進去,如,不能寫成,等等。
總之,在剩下的兩輪復習中要做到有計劃、按步驟合理進行,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提高復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