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固若金湯,如印信記——山西的七座臥牛城
隨 我 行 走 山 西      許 你 萬 里 榮 耀
鑒古  |知非  | 旅途  | 視野  |  生活
以金剛不壞之身做堤,求得堤壩永固,河水安瀾。
外界認為干旱缺水的山西,實則表里山河下暗流涌動,水患無窮,顧炎武曾言:山西之泉,勝于福建。傳說中大禹治水便是從山西開始,“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因此山西也有旱域水潦之稱。
歷史記載中山西也是水患無窮。著名的唐太原城便是兵災之后一場大水沉淪在厚厚的泥沙之下,更有黃河千里咆哮,滄海桑田變換的力量,民間俗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便是指河津至平陸間不斷被淹沒的村莊和良田。
山西境內河流眾多,有汾河、涑水河、沁河、三川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水系。每一條水系在歷史上都給流域城市帶來巨大災難。沁河九女臨水而建高聳入云。但據(jù)《明實錄》記載,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漳河上游秋潞州(今長治)大雨連旬,高河水溢,漂流民舍,溺死人畜甚眾”“城廓幾為蕩沒”,“夏秋霪雨三月,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余丈,漂公署壇、廟、民舍三十一萬四千間有奇,淹死者一萬一千八百余人,漂流馬騾等畜一十八萬五千有余”,有“大水圍困仙女臺四十九天”的傳說,如今更有多處題刻記錄了當時魚鳧澤國的慘狀。
典籍和地方志中,幾乎每一個州縣都有遭遇水患的記載,更有以洪水濤聲命名。洪洞縣取自汾河大水暴漲時的發(fā)出的濤鳴,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
古人為了驅逐水患,除了修建高大的城垣和固實的堤壩外,便是寄希望于鎮(zhèn)水神獸,甚至將城池也修筑成神獸的樣子鎮(zhèn)壓水怪。這只神獸,便是牛。五行中牛屬土,土能克水;同時鑄造牛的材料為銅鐵,蛟龍畏鐵,因此牛便當仁不讓,靜臥在江河湖海邊,守護一方平安。
今天,行走山西選取山西幾座“臥牛城”,追溯蒼茫歷史。
左云
春秋時期,中原力量還沒有到達這里,白狄的一支部落是左云的主人。游牧習性使他們以白羊為崇拜,后來索性他們就將駐地筑城,并命名為白羊城,成為左云開發(fā)的最早考古記錄。此后在白羊城之上,歷朝歷代先后修建了城池十五座,塢堡六十四座,明朝之后更成為大同鎮(zhèn)七十二堡之一,擴堡為城,形似臥牛,并以牛的心、肝、脾、肺、腎五臟為對應,分別修建了魁星樓、藏經(jīng)閣、鼓樓、鐘樓、太平樓,從軍事體系到教育體系一應俱全,成為左云城建歷史上最輝煌和最重要的時刻。
由于左云是以軍事城堡的面目出現(xiàn),因此城內生活者均為軍籍,直到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軍入關屠城三日后,才將這里民眾軍籍改為民戶。由于左云縣戰(zhàn)略位置突出,1937年9月13日右玉淪陷后,287名無辜百姓慘遭殺害,成為左云歷史上的至暗時刻,直到1945年9月左云解放。
1949年10月,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屬山西省雁北專區(qū)。1993年雁北地區(qū)與大同市合并,左云縣隸屬于大同市。
左云是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境內摩天嶺長城是修建八達嶺長城時的重要參考物證,其中寧魯堡鎮(zhèn)寧箭樓,亦稱敵樓,又稱馬市樓,歷史上形制最大、功能最全、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大型長城空心箭樓。清朝以后,摩天嶺長城失去了御敵功效,因此寧魯堡便成為山西與蒙古經(jīng)商貿易的口岸之一,成為重要的馬市交易之地。
左云縣西五路山、孤山、圣山是北魏時期皇帝封禪的神圣之所,《水經(jīng)注》中古黃阜也是指現(xiàn)在的右玉,取自黃帝“名軒,北斗黃神之精”的喻意?!端?jīng)注》云:(左云)又東北,右合黃水,水西出黃阜下,東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東流注于黃水。黃水又東注武州川”。
武州川便是現(xiàn)在和十里河,最終它匯入了大同的母親河御河?!渡轿魍ㄖ尽穼⑽渲荽ǚQ為肖畫河,匯陰山、洪濤山系大小支流20余條,橫貫左云縣境東西,古樸畫風,怦然入目。
忻州
龍行云雨。有龍必有水,有水必有臥牛城。
忻州古城便是一例。
東漢時期,忻州地區(qū)還被稱之為九原縣。忻州古城建城原因有多種傳說,其中主流傳說為東漢建安20年(公元215年),當時九原縣令為建新城而糾結,不知如何施工構建,于是遍訪賢能。有一日傍晚行至現(xiàn)董村鎮(zhèn)的游邀村,見從系舟山上跑下一個龐然大物,仔細一看,是一老牛,但見此牛,高約七尺,牛角錚亮,皮膚蒼老,眼睛被毛覆蓋。此牛見到縣令后,突然臥倒,頭朝南,尾在北,兩蹄前伸,做了個動作,而后向南走去,逐漸消失。見此情形,縣令猛然悟得縣城構建方法,很快以牛形畫出圖紙,召集工匠,不出三年,將忻州城建成,形狀如倒臥的牛肚,南北稍長,東西稍短,南北兩端呈圓弧形,而西面則高,是牛背,也就是現(xiàn)在的九龍岡;東面的東門外,是牛角伸的地方,被稱為“牛站泊子”。
歷史上忻州古城有三次大規(guī)模的重建,被稱為三展臥牛城。第一次是明朝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由于連年戰(zhàn)爭,在大金統(tǒng)治時期忻州古城毀于戰(zhàn)火,忻州知州周夢采主持修建了忻州古城,用于防御蒙古騎兵的入侵。此后為了強化忻州古城的戰(zhàn)略功能,山西巡撫魏允貞、太原府賈一敬在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擴建了忻州古城,奠定了現(xiàn)在忻州古城的基本樣式。
第三次修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0年)。此次修建將城市的御敵功能取消,更多的融進了生活氣息,如增加了甕城在城中開挖了六畝泊和牛臟泊,解決了城內排水的問題。
近年來忻州再次修復忻州古城,被稱為四展臥牛城。忻州古城成為山西民眾重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忻州古城的臥牛指向為境內的汾河、滹沱河,歷史上兩條河流多次為患忻州和下游毗鄰的太原,自明代以來的490年間,忻州和太原就曾發(fā)生較大洪水和大洪水42次。
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忻州古城的城市建設并不儲水。老人們回憶,每當西門坡上的洪水從秀容巷、草市巷、石狼巷等巷自西向東夾裹著泥沙翻滾而下時,南北大街便一片洶涌變成一片水海。
以牛鎮(zhèn)水,忻州古城占據(jù)了汾河上游。
寧化
從高處看,忻州古城像一只獨角臥牛。而另一只犄角卻是在二百五十里開外的寧化州,即今天的寧武縣境內。
忻州山好水美。幾乎是沿著汾河而上,經(jīng)定襄、大營,幾乎一路溫泉。因此隋煬帝在寧武天池仙境處修建了汾陽宮,又在寧武縣城百里外修建了古寧化城。《寧化志》稱舊城六里二百九十七步。煬帝奢靡無度好大喜功,因起官而設郡。其與大業(yè)四年(608)隋煬帝在寧武"天池"所建的"汾陽宮"(俗稱"天池汾陽宮")并稱"上下行宮",又名牛角城。
事實上,寧化古城早已有之。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設立“寧化軍口”并置寧化縣。明代又在宋城的基礎上加筑城墻,周方二里余,城墻高三丈一尺,東南北設壕,西南北置門,共建城樓9座,更鋪13座,以及甕城建筑等,此即寧化宋城。
寧化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而且周報有著絕佳的旅游形勝。除了中國三大高山天池之一的寧武天池外,蘆芽山的垂直生態(tài)體系成為山西不可多得的旅游復合游覽區(qū),山下原始森林茂密叢生;山腰灌木茂密,山泉瀑布環(huán)佩玉振之聲不絕于耳;山巔奇峰聳立,與天為黨。特別是深山古寺、高峽平湖的汾河之源,冬夏不竭,孜孜不倦潤澤三晉。
有趣的是,在汾河源頭不遠處,便是著名的寧武萬年冰洞。而冰洞不遠處,又有一處千年火山口。
冰火同居一處,可謂天下奇觀中的奇觀。
交城
汾河重要支流文峪河的發(fā)源地的在交城。交城也被稱為臥牛城。
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不澆交城澆文水。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晉陽、文水之地置交城縣,因居汾、孔二河交匯之地而得名,故名交城。后來武則天在天授二年(公元690年)將治所由古交遷移到今天駐地,交城成為山西歷史上少有的自命名之日起就未更名的縣域。
交城古城在未拆除前有七十二個垛口四道門,七十二個垛口象征著孔子七十二賢人,歷史上交城也是群賢輩出人文薈萃。晉國著名的國師狐突便是交城人,境內玄中寺始建于北魏。是佛教凈土宗祖庭,是全國佛教三大戒壇之一。
卦山天寧寺位于交城縣城北三公里處,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易學研究實體?!柏陨街亍迸c“黃山之松”、“云棲之竹”并稱為華夏樹木奇觀。天寧萬壽禪寺坐落其中,為中國佛教華嚴宗巨剎。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園于一體。在卦山多元文化旅游的經(jīng)緯中,形成了“儒門釋戶道相同,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多元體系,被譽為“易學之源、八卦名山”。
交城是汾河中上游其中游支流文峪河的分水嶺,山之兩麓泉溝分入二河,歷史上此處水患嚴重。交城治所從古交遷走后,古交只能稱為金牛城。如今,金牛是古交城市的象征。
臨汾
順著汾河南下,被山谷緊緊包裹的河水出洪洞后豁然開朗。臨汾,這座臨水而居的城市,必然也得稱為臥牛城。
臨汾,古稱平陽,系唐堯古都。臥牛城的稱謂,卻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馬城的消失密切相關。北魏以前,鮮卑人有遇重大事情要殺白馬歃血盟誓的習俗。為了與古城平陽對峙,北魏在遷都洛陽時,在平陽城東北處汾河東岸修建了白馬城,后來隨著民族的融合,盡管兩處分別保留著自己的名稱,但在唐朝統(tǒng)稱晉州。
不料噩夢剛剛開始。唐貞觀二十三年八月初一(公元649年9月12日),一場7.5級大地震使兩座城池毀于一旦。北人懼水,白馬城在修建的時候充分考慮到水患對治城的威脅,因此白馬城在修建的時候并沒有臨水而居,而是選取地勢較高之處,最低處也高于汾河水面近十丈。大地震之后,晉州和平陽府合并,廢棄平陽古城,占據(jù)白馬城位置,形成今天臨汾的雛形。
臨汾城東踞虎山,西盤姑射,汾流一線,綿亙南北,形如臥牛,故名“臥牛城”;一說古時臨汾城里臥著一頭金牛,時常晚上出來,給窮苦農民耕地,便把臨汾城叫成了“臥牛城”;還有一說民謠唱道:“棒子須,西葫蘆,臥牛城下臥牛出。
傳說臨汾城下埋有臥牛,《臨汾縣志》中“臨汾城墻雉堞內則土壅臥?!钡挠涊d。但這一直是傳說,直到1977年10月臨汾一職工在建房時挖出了一只鐵牛。鐵牛身長43厘米,角高30厘米,座長44厘米,寬31厘米,為該鐵牛于梁開平二年九月(公元908年)晉州刺史徐懷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平陽衛(wèi)指揮使胡淵之后第三次與世人見面。
同時出土的還有徐懷玉為臥牛所做的一塊碑刻:
開平二年九月一日,番賊六萬余人入界,至五日齊到城下。戰(zhàn)后諸軍興工修城,二十八日于城墻東北隅發(fā)現(xiàn)鐵牛一尊,鐵身鐵座,時以為祥,因置石函貯之,瘞于故處。
現(xiàn)在臨汾大鐘樓上展示著這個鐵牛的復制品。
臨汾有幸,臥牛神奇至此。
新絳
新絳古城同樣也被稱為臥牛城,這座小小的臥牛城中,幾乎囊括了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文物古跡,一伸手便能觸摸歷史。
新絳古城舊稱“臥牛城”,依其臨川籠丘的地形特點,建筑格局不同于一般州縣城的“方城十字、對稱中軸”,其街、樓、塔、園,據(jù)高就低,隨地勢制宜,三關五坊、兩門六十二巷皆依其自然。
新絳縣春秋時曾為晉都,戰(zhàn)國時屬魏。西漢置臨汾縣,治今縣東北,屬河東郡。晉獻公——即春秋五霸中稱霸時間最長、國力最為雄厚的晉文公的父親——為了汲取上兩輩國君大舉誅殺同宗諸公子的教訓,待無人能爭奪其位后,選址建都于車廂城。因堯王故里城外三座土嶺黃土層下皆為紫中帶紅的山石,取名“絳”。到了晉景公的時候,將都城遷到新田,舊城稱“故絳”,新都稱之“新絳”。
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新絳小手工業(yè)發(fā)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贊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鼓樂之鄉(xiāng)、中國楹聯(lián)文化縣。
目前新絳縣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h城存有石建筑和明清民居33處,古彩塑20余尊。幸好,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洪水沒有把他們埋在黃沙下。《絳州志》載:“汾澮暴漲,房屋倒塌無算”。如今在新絳縣南里村廟壁上還記有“六月汾水異漲,淪塌民房四百余間,廟里戲房、戲樓盡已泡塌”的記載。
那一場洪水中,“山水河水同時并發(fā),或浸灌衙署或沖塌民房,淹斃人口,或田禾被損”。
永濟
永濟,古稱蒲州。
過河拆橋這句老話源于此地?!扒夭x,濟河焚舟”,背水一戰(zhàn),自己沒有后路,也不給對方一條生路,這便是戰(zhàn)爭的殘酷。山西的晉國與陜西的秦國連年征戰(zhàn),跨過黃河便進入彼此腹地。無論戰(zhàn)爭與和平,一條河,讓兩地民眾老死不相往來。
是唐朝改變了這個歷史。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用鐵量1600000斤,占當時唐朝一年鐵產(chǎn)量的黃河大鐵牛終于鑄造完成,矗立于蒲津古渡口。李家江山從太原發(fā)跡,所以李唐必須搭建一座持久的浮橋,連通晉陜,直抵龍城,當時世界上第三大城市并州,即現(xiàn)在的太原。
山西是龍興地,須臾不可失去。唐朝立國未穩(wěn),劉武周便兵犯并州,三晉危在旦夕,于是才有了綿山腳下雀鼠谷大戰(zhàn)的定國之戰(zhàn)。蒲津渡口大鐵牛的建成,更多的是戰(zhàn)略需求。但是給永濟留下了臥牛城的雅號,也使當時的蒲州,成為唐朝的中都。
鐘鼓嚴更曙,山河野望通。鳴鑾下蒲坂,飛旆入秦中。
地險關逾壯,天平鎮(zhèn)尚雄。春來津樹合,月落戌樓空。
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所希道常泰,非復候繻同。
李隆基成為走過浮橋,成為走過蒲津古渡口的第一個皇帝,也留下了這首《早渡蒲津關》。他沒有想到,汾陽王郭子儀便是從這座浮橋上率領大軍奔向長安勤王護駕的。
后來,黃河改道,兩岸鐵牛失去了拉纖功用,逐漸被廢去,深埋進黃河故道中。鐵牛鑄造1265年后即1989年鐵牛被永濟人從兩米深的黑暗中挖掘出來。
陽光下,鐵牛依然閃爍著盛唐的光芒。它身上,有著盛唐的氣息。
只是河對面的大荔,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的真河鐵牛,黃河上再也沒有回到唐朝的路,只留下永濟鶯鶯塔下迷人的愛情傳說和鸛雀樓上遠眺的目光。
來源:原創(chuàn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西臨汾:昨日汾河美景如畫
十首大歌唱山西——再說三晉大地,表里山河
【風情】山西各縣美景都在這兒,數(shù)數(shù)你去過多少地方? 2014-09-20 臨汾傳媒
思歸若汾水丨《絲路山水地圖》與《歸汾圖》
老照片,1907年法國人拍攝的山西,看那時的三晉大地是什么樣子的
“拊背扼吭”:歷朝歷代爭相“奪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