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李可染先生生日(3月26日),113歲誕辰,
讓我們跟隨可染先生畫筆渲染的無盡江山,
重溫他“東方既白”的期許……
李可染 (1907.03.26——1989.12.05)
李可染《仿八大山人圖》 1943年
這不很像清初繪畫大師八大山人的作品嗎?渴筆、淡墨,境界清疏,風格逸秀,墨韻清華。這一幅題名《仿八大山人圖》,由淡雅轉(zhuǎn)為渾厚,確可體味出石濤的雄健,八大的冷逸,都是“南宗”骨體,文人畫衣缽。
20世紀50年代初,他決心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他深信,打不出來,就找不到與新時代合拍的風格與語言,
就難免被淹沒在永遠學不盡的傳統(tǒng)大海之中。
怎么打呢?
投向大自然的懷抱,
用一顆現(xiàn)代人的心和自然對話,
重新發(fā)現(xiàn)天地萬物的奧秘和美。
從1954年到1960年,李可染走遍了南部中國的山山水水,行程十數(shù)萬里。這些寫生稿,是在用新的觀察方法與技巧呼喚超越傳統(tǒng)模式的新的審美感受力。
險峻奇麗的巫峽百步梯。
李可染《無錫梅園》 1956年
1957年秋,五十歲的李可染訪問東德。在這個北歐國家歷時四個月的寫生,他把水墨寫生推向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李可染《麥森教堂》 1957年
李可染《德累斯頓暮色》 1957年
20世紀60年代,李可染由對景寫生,轉(zhuǎn)入畫胸中山水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像寫生作品那么具體而微了,但意象更加凝聚,單純中包含著更多的精神內(nèi)涵,意境成為追求的主要目標,筆墨風格中呈多樣的形態(tài)。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 1961年
李可染《巫山云圖》 1965年
1966年,李可染被迫擱筆。七年后,當他重新抒寫深藏于心頭的山川鄉(xiāng)國情,臨近古稀之年,他的藝術(shù)也愈加成熟了。
高度凝煉的黑色意象,化作豐富的意蘊,深秀嚴整的風格體貌,賦予作品以強勁的視覺力量。
你見過山村的瀑布么?晚霞照耀著青白瓦舍,潔白的瀑布落入林木的晚色里,變成溪流,穿過小橋,打破寂靜,跳蕩著奔瀉而去。
李可染《桂林襟江閣》 1977年
李可染《黃昏待明月》 1985年
李可染《雨中漓江》 1977年
20世紀80年代以來,李可染畫了一批如《雨后清暑圖》《江山勝覽圖》《青山隱隱白云里》《水墨山水》《愛晚亭》《家家都在崇山茂林中》《深山茂林圖》等等作品。它們都熔積墨與潑墨于一爐,在單純的圖像中隱藏著精微的刻畫,墨色愈來愈深重。窈窈冥冥,幽不可測的墨色意象里騰躍著生生不息的生命。
李可染《黃山人字瀑》 1981年
李可染《密樹自生煙》 1988年
李可染《水墨山水》 1988年
李可染《峽江帆影圖》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