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文件大小的限制,本文只能插入部分音頻,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收聽完整微課)
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里,國學給我們我印象是怎樣的?我們還要不要學國學?
國學的核心有哪些?如果我們要重新回到國學中,需要學習的國學內容又有哪些呢?
國學在治家修身育兒的方面讓人受益匪淺,那如何學國學呢?
每周微課特邀儒家宗圣曾子75派裔孫,曾慶寧先生與大家一起分享關于國學的一些事兒,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一、國學三問
曾先生的此次分享主要是圍繞著國學的三個問題來講的,這三個問題分別是:①要不要學國學?②學什么?③怎么學?
二、要不要學國學?
關于要不要學國學,答案很清楚,那就是要。
為什么要學國學呢?答案有很多,我就說說其中三個。
第一個原因是文化識別,需要學習國學,中國人如果不懂自己的文化就不能成為中國人。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的身份是與文化有關系的,這種文化不是你的生活習慣,而是這些東西背后的國學,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作為中國人,應該了解。
第二個原因是安心,物質可以安身,而精神可以安心。如果一個人,很紅火,但是沒有精神依靠是不行的,因此,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也需要懂得自己的文化。
第三個原因是,要成長需要有東方理念的立足。學習國學有利于我們成長,有利于我們的提升。當我們去外企工作的時候,會接觸到一些國外的文化,但是在工作中還是會遇到瓶頸,如果我們學習了國學,那么我們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有利于我們的成長和提升了。
三、學什么?
在解答國學學什么這個問題之前,曾老師先給大家介紹了一下國學所包含的一些內容。
1、國學的四大部分——經(jīng)、史、子、集
國學所包含的內容十分之龐大,主要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大部分。
“經(jīng)”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學十三經(jīng):《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jīng)》、《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
“史”是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
“子”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
“集”是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其中,經(jīng)學是核心。經(jīng)學有五經(jīng)體系——《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還有一部分是心學,對應的是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它是關于人的心是怎么安頓的。
2、內容選擇
學習國學的三個階段:蒙學階段——小學階段——經(jīng)學階段。
這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內容。
比如說,兒童在蒙學階段對應的內容是《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guī)》。
在學完蒙學后,就有了蒙學的基礎了,可以學習小學部分。這里的小學不是指現(xiàn)在孩子上學的小學,而是指文字學。文字學就是學習一個字如何寫、如何發(fā)音、是什么含義。
小學是經(jīng)學的前提,因為如果文字過不了關,對內容的理解就會不到位。當成人進入社會之后,做人的原則就是從精學里面來。經(jīng)學有兩個層次可以選擇,一個是《四書》,一個是《五經(jīng)》。
四、怎么學?
在這個部分,曾先生結合了自己學習國學的親身經(jīng)歷,向大家講解如何以一門深入的方法來學習國學,在這之前,掌握學習國學的四個原則很重要。
1、學習國學的四個原則
①有趣原則。有趣才能入,我們已經(jīng)與傳統(tǒng)的文化有斷裂,如果要再撿起來,就需要興趣。如果沒有興趣,那么就是被迫學習的,比如說,家長覺得學習國學有用,就讓孩子學習國學,但是又沒有挖掘出孩子的興趣,那么孩子的學習就是被動的,而被動的學習是學不好東西的。
②實用原則。有用才能留,這就是說,我們學習的國學要實用,比如說,學習毛筆字可以寫,學習古琴可以演奏,愉人愉己。如果所學無用,便不能堅持。
③學問原則。有學才能大,這就是說,學國學要有一個體系,有學有問,這樣才能把它擴展開來,才能學大。
④修養(yǎng)原則。有修才能久,有修養(yǎng)才能長久??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蔽覀儗W習國學,要與自己的生命活動連接起來,如果學習國學不能夠養(yǎng)育我們自己,那么就是不能長久的。
2、從學問、應用、修養(yǎng)的角度談學國學
①從純粹是搞學問的角度講,就要從蒙學——小學——經(jīng)學這條路走;
②從應用的角度講,挑選現(xiàn)在用得上的學;
③從修養(yǎng)的角度講,應該學習《大學》《中庸》《論語》。
3、國學的文法、行法、心法
任何一個經(jīng)典都要走文法、行法、心法這三個層次。文法與文字有關,行法與行為有關,心法與心理有關。其中行法就與實用有關。學國學,要實用,指的就是學完國學后,不是會背就完了,而是要用學習到的國學知識來指導我們的行為習慣。行法之后是心法。國學的心法指的就是學完國學后心理感覺到很充實,心里愉悅,感覺到有提升。
4、學習國學的方法——一門深入
曾先生學國學的故事:
小的時候,每逢過年,我都會回老家,老家的門口會貼對聯(lián),我就對對聯(lián)十分感興趣,我會去讀它,然后問它,結果前輩發(fā)現(xiàn)我對對聯(lián)的來源十分感興趣,就結合家族的歷史來講給我聽。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對一副對聯(lián)中的“南豐”二字不解,多次輾轉,才尋得一位可以為我解答的前輩。前輩告訴我說,這“南豐”二字乃是指的我們家族來自南方,這更是讓我驚訝而困惑,我趕忙表達出自己的疑問:“我們不是客家人嗎?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回答有依據(jù)嗎?”他笑著說:“有,我們有家譜,我們還有族譜?!甭牭竭@里,我又問他可以讓我看嗎,他說可以,便帶著我到了一間屋子里,拿出一個很舊的箱子,把泛黃的一本族譜拿給我看,看完族譜之后,我才知道我是曾子的第75代后裔。
我更加感興趣了,便要求把族譜拿去抄,后來前輩才告訴我我當時的那個狀態(tài)叫做孺子可教,因為他都沒有要求我去抄,我就自己要求抄。為什么我會這么孺子可教呢?因為興趣。不僅僅是我自己有興趣,而且還因為前輩發(fā)現(xiàn)了我的興趣點。從此以后,前輩就以講對聯(lián)、講故事的形式來將我引導到家學里面去,家學就一個本,那就是《大學》。通過《大學》這一個本,就可以把四書五經(jīng)都連接起來,我就是這樣一門深入的。
還記得我小時候學《大學》,很快背完了,意思也理解了,就讓前輩給我學新的,前輩問我:“你學完了?”我說:“我學完了?!比缓笄拜吘蛦栁遥骸岸ㄊ鞘裁匆馑迹俊蔽艺f:“穩(wěn)定唄!”前輩笑笑不說話。后來我才知道,我對定的理解仍然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沒有從行為上去真正體會到。因為有一次,跟前輩碰到下雨,前輩不讓我跑,我自己想要跑,前輩就說,你不是學會“定”了嗎?你怎么還跑呢?這個“定”應該是處亂不驚。
對這個故事的總結:從文字進入,變成行為,最后變成心態(tài)。而這種變,需要從一個經(jīng)典進入。這種一門深入的方法,比較符合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因為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影響會比較多。我們作為現(xiàn)代的中國人,需要好好學習國學經(jīng)典,這樣才會在社會上有新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民族才會有新的生機。
五、結語
聽完了曾先生的分享,小編深深感覺自己以前學國學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層次,簡直是太low了。不過還好有幸認識曾先生,聽完此課,收獲頗豐。各位媽媽們是不是已經(jīng)迫不及待想要開啟寶貝們的國學學習之路了,相信在你們的陪伴指導下,寶貝們一定可以在文字、行為、心態(tài)這三個層次上都學好國學的,加油吧!
春風十里,不及這十次媽媽微課,提升自己,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