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不冷漠,積極幫助他人呢?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做過“善良的撒馬利亞人”試驗。這個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會伸出援手,不僅僅在于熟稔道德教條,還在于是否有適合行善的環(huán)境。
18比1的“良心潰敗”刺痛了整個社會。佛山女童小悅悅被汽車兩次碾壓,18個路人“見死不救”,第19個路人救起了她。之前媒體已對“冷漠者”做了嚴厲譴責,接下來的追問是:如何看待此事中的冷漠,又如何杜絕悲劇的重演?
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不冷漠,積極幫助他人呢?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做過“善良的撒馬利亞人”試驗。(典故源自《圣經》:有猶太人受重傷,躺在路邊,但本應為人楷模的祭司路過時卻不聞不問,而一個被認為是道德低下的撒瑪利亞人卻救了他。)
這個試驗中的測試對象是神學院學生,組織者要求測試對象到另一處地方布道,暗示這對其前途影響重大;路上有人故意躺倒等待救助。結果顯示:假如時間緊迫,90%的學生會裝作沒看見,甚至故意繞開,哪怕他們即將布道的內容是關于“樂于助人”的;而如果時間充裕,大多數學生會停下來救人。這個試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會伸出援手,不僅僅在于熟稔道德教條,還在于是否有適合行善的環(huán)境。
再回到佛山碾童案,媒體追蹤到了“冷漠者”中的一些人。有人堅稱沒看到女孩;也有女老板表示自己剛從幼兒園接回女兒,看到血很害怕,在詢問了旁邊店鋪員工,沒有得到回答之后,就牽著女兒離開了……就個案來說,五金城中特殊的治安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當時的大雨,路燈沒有開啟,光線昏暗等因素,與18人見死不救的相關性,值得警方、社會學家仔細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
從宏觀上說,對碾童案的反思,不應止于道德批判,而是應思考如何營造出適合行善、促進公民拋棄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一個溫暖的、切實可行的、有明確預期的社會環(huán)境,比空洞的道德教化更有作用。
18名路人,并非良心喪盡,有人甚至內疚到整晚睡不著;可能平時他們還算是好丈夫、好鄰居。那位領著女兒離開現(xiàn)場的女老板稱“如果當時旁邊有人一起救,我一定會救”。事后,一些熱心人士也看望了小悅悅,并為其捐款??梢?,善并未遠遁,可能與小悅悅就是一個手臂的距離。我們需要的是一雙大手推動人們向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路人。
有時良知會失敗,原因在于有太多社會經驗,讓人們“直覺”到風險所在:當公民因為救人,而惹上麻煩,比如被誣為肇事者;或因為救助不當,擴大了損害;或救助時自己受到傷害,那么我們的社會能否提供便捷、全面、人性的保障機制,替救人者分擔,乃至承擔起全部責任?
現(xiàn)行的“見義勇為”獎勵制度,的確避免了很多“英雄流血又流淚”,但其認定范圍、便捷性、獎勵標準等,往往難孚眾望,讓很多人認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古訓。再比如,當彭宇式的救人被誣案發(fā)生之后,救人者往往要一個人承擔所有法律風險,包括搜集證據、請律師、參加訴訟……如果法院能公正審判,杜絕對善行的“有罪推定”;再加上公益組織、律師主動、及時地提供法律服務,讓他感受到整個社會對其救人行為的支持,讓善良不再感到孤獨,那么公眾就會對救人有明確的預期,不再惴惴于潛在、不可測的風險,更多的人會挺身而出。
這背后是法律明確責任、政府的積極保障、發(fā)達的民間組織、輿論的堅定支持,甚至小到老板對你因為助人遲到的小小寬容……這一切可以讓公民安心救助,不再選擇冷漠。
我們不能要求人人是天使,但我們卻可以慢慢創(chuàng)造出天堂——讓公民敢于救人;讓良心不再掙扎;讓善心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