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四大戰(zhàn)役之一:格拉尼卡斯河畔戰(zhàn)役
前情簡述:BC336年,馬其頓大王腓力被刺身亡,亞歷山大在混亂中進入王宮,被宣布即位為王。此后他處死了參與行刺的貴族,整頓軍備,準備出征東方。但是希臘本土并不安靖,底比斯突然爆發(fā)了叛亂,斯巴達人也不承認他的權威。年輕的亞歷山大并不畏縮,以泰山壓頂之勢擊破底比斯城防,嚴厲地處罰了叛亂分子。此后,亞歷山大又遠征北方,平定多瑙河流域的色雷斯蠻人。后方安定以后,亞歷山大于BC334年出征波斯帝國。
格拉尼卡斯河畔是亞歷山大跨過海峽以后的東征第一仗,所謂首戰(zhàn)必勝,聲威大振。亞歷山大在此役中也表現(xiàn)出了他卓越的指揮才能與大膽潑辣(魯莽)的英雄本色。
補記——單位轉(zhuǎn)換(工程師的臭脾氣):1斯臺地=180米;1庫比特=2市尺;塔蘭特,Talanton或Talentum,古代最大的重量單位及貨幣單位。
作為重量單位,在古巴比倫相當于30kg,在古希臘約25.5kg。
作為貨幣單位,1 Talanton=30 mina,馬其頓王國時期約25kg白銀。
亞歷山大從伊利亞來到阿瑞斯比。他率領全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之后,就在這里宿營。第二天到達坡考特;再一天,通過蘭普薩卡斯,在普拉克提亞斯河邊宿營。這條河發(fā)源于伊達山,在赫勒斯訪海峽和攸克塞因海(黑海)之間入海。從那里出發(fā)經(jīng)過科羅內(nèi)到達赫摩托斯。他派偵察隊在大部隊之前先行,領隊是阿明塔斯(阿拉巴亞斯之子),配以阿波羅尼亞地方武裝一中隊,隊長是蘇格拉底(薩松之子),還有四個中隊的所謂先頭偵察兵。在路過普瑞帕斯城時,市民向亞歷山大表示獻城歸順。他派帕瑞高拉斯俐卡高拉斯之子)率領一支地方部隊去接管。
波斯方面的指揮官有阿薩米斯、羅米色瑞斯、拍提尼斯、尼發(fā)提斯,還有利地亞和愛奧尼亞二地的督辦斯皮色瑞達提斯以及赫勒斯訪地區(qū)的福瑞吉亞的總督阿西提斯。他們率領的波斯騎兵和希臘籍雇傭兵已在澤雷亞城外扎營。獲悉亞歷山大已渡過海峽之后,他們就召開了作戰(zhàn)會議。羅德島人邁農(nóng)在會議上勸他們不要冒險跟馬其頓人打仗,因為他們的步兵比波斯的強得多:特別是有亞歷山大御駕親征,而波斯蘭大流土則遠在后方。因此,波斯方面最好把部隊轉(zhuǎn)移;用騎兵踐踏糧草,全部毀掉;放火焚燒地里莊稼,甚至連城市也別留下。這樣,到處沒糧沒草,亞歷山大就無法在這一帶立足。但是,據(jù)說在這次波斯將領會議上,阿西提斯發(fā)言說。他決不允許自己人的房子有一間被燒。出席會議的人支持阿西提斯,因為他們懷疑邁農(nóng)是為了保住國王封給他的官位才有意地拖延戰(zhàn)爭。
(十三)這時,亞歷山大率領全軍正向格拉尼卡斯河挺進,作好了戰(zhàn)斗準備:已把騎兵部署在兩翼,還把步兵方陣加強了;前面有赫格羅卡斯指揮的偵察隊和一些搜索班、騎兵和五百輕裝部隊,后邊跟著運輸隊。亞歷山大率部推進至距離格拉尼卡斯河不遠處,就接到飛馬馳回的偵察兵的報告,說波斯部隊已在河對岸擺好了陣勢。于是亞歷山大就把部隊調(diào)動成戰(zhàn)斗隊形。這時帕曼組走向前來對他說:
“陛下,我的意見是,我軍馬上就在河這邊扎營。我相信,由于敵軍步兵比我軍少,必然不敢在我軍附近露營。因此,我軍等拂曉時再渡河必無困難。在敵軍還未部置就緒時,我軍就可渡河完畢。根據(jù)目前情況,我覺得,如果我軍立即采取行動必然會冒極大危險。因為我軍不能在這樣寬廣的正面一齊渡河??梢钥吹贸鰜恚拥烙胁簧俚胤剿苌?;而且,您看得見,河岸也很高,有些地方簡
直象懸崖一般。如果我軍以最易受攻擊的疏開隊形無秩序地在敵前出現(xiàn),敵軍騎兵必將以較好的密集隊形向我沖擊。出師首戰(zhàn)失利,對目前來說,后果將很嚴重,對戰(zhàn)爭全局來說,將更為有害?!?
可是,亞歷山大卻回答說:“這我知道,帕曼紐??墒牵谖覀冞@樣輕易地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之后,如果讓這條小河溝子(他就是這樣看不起這條格拉尼卡斯河)就在目前情況下?lián)踝≡蹅兊娜ヂ?,我覺得這是可恥的。不論就馬其頓人的威望,還是就我自己迅速對付危險的能力來講,我認為都不妥。我相信,波斯人以為他們自己是和馬其頓人一樣的好戰(zhàn)士,因而可能會鼓足勇氣,但這不過是因為他們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經(jīng)受過使他們吃驚的事情罷了?!?
(十四)亞歷山大說完之后,立即派帕曼紐去指揮左翼,他自己則到右翼去了。他早已指派菲羅塔斯(帕曼紐之子)為右翼司令,部下有地方騎兵、弓箭手、以及阿格瑞安部隊和標槍手等。配屬給菲羅塔斯的,還有阿明塔斯(阿拉巴亞斯之子)所部標槍手、培歐尼亞部隊和蘇格拉底中隊;挨著他們部署的是尼卡諾啪曼紐之子)所率地方部隊。他們一旁還有坡狄卡斯(歐戎提斯之子)的方陣、科那斯(坡萊摩克拉提斯之子)、克拉特拉斯(亞歷山大之子)和阿明塔斯(安德羅米尼斯之子)所率各方陣以及菲利普(阿明塔斯之子)所部。在左翼,為首的是卡利斯(哈帕拉斯之子)指揮的塞薩利騎兵,換下去是菲利普(邁尼勞斯之子)指揮的聯(lián)合騎兵隊,然后是阿格索率領的色雷斯部隊;他們右邊是步兵,即克拉特拉斯、邁立杰和罪利普等人指揮的諸方陣,直到全軍中央。
波斯方面約有騎兵二萬以及稍小于此數(shù)的步兵和外籍雇傭兵。他們的部署是:騎兵沿河列隊,形成一個拉長了的方陣;步兵在后。河岸以上的地很高,形成居高臨下之勢。在他們左翼的對岸,他們發(fā)現(xiàn)了亞歷山大本人——由于他的盔甲光耀奪目,隨從人員對他的奉承姿態(tài),一眼就看出是他,于是他們就在河岸這一段集中了大批騎兵中隊。
在一段時間內(nèi),兩軍隔河對峙,一動不動,鴉雀無聲,都不敢猛然挑起大戰(zhàn)。波斯方面是在等待,如果馬其頓人企圖強渡、在河面上一露頭,就向他們沖殺。這時,亞歷山大一躍上馬,招喚隨從跟上,要他們表現(xiàn)自己的忠勇,命令第一線由阿明塔斯(阿拉巴亞斯之子)指揮的偵察兵、培歐尼亞部隊和一縱列步兵向前推進,直撲河中。在這些部隊之前,還派了由托勒密(菲利普之子)指揮的蘇格拉底中隊——按當天的戰(zhàn)勤次序,由這個騎兵中隊擔任前鋒。然后他親自率領右翼各部,,吹起號角,向戰(zhàn)神高呼響徹云霄的戰(zhàn)斗口號,奮勇沖入河中,部隊與水流方向成斜角前進,使波斯人不能在拉長了的戰(zhàn)線上一齊向他的部隊沖擊;而他的部隊卻可以用盡可能密集的隊形攻擊波斯人。
(十五)在阿明塔斯和蘇格拉底率領的先鋒部隊把守河防的地方,波軍從高高的對岸往下射排箭,有的在稍靠后一些的高地上往下投標槍,有些在較低的地方,有些甚至沖到水邊來了。于是河岸上展開了一場騎兵大混戰(zhàn)。希臘人拚命要登上彼岸,波斯人則千方百計阻攔。波軍標槍如滂沱大雨,鋪天蓋地;馬其頓人的長矛似萬道金蛇,左刺右扎。但馬其頓人終因寡不敵眾,首戰(zhàn)失利。這也是因為敵人陣地堅強,居高臨下;馬其頓部隊則地勢不利,位于低處。此外,波斯騎兵的精華就部署在強渡地點。而且,邁農(nóng)指揮部隊廝殺時還親自帶著他的兒子們首當其沖。首批和波軍交鋒的馬其頓部隊,在表現(xiàn)了他們那種非凡的忠勇之后,幾乎全部犧牲。只有少數(shù)在亞歷山大到來時撤到他跟前去了。這時亞歷山大已率領右翼部隊逼來,沖擊波軍。就在雙方騎兵絞作一團,也就是波軍首領所在之地,亞歷山大身先士卒,頭一個殺入敵陣。于是在他周圍立即展開了猛烈的廝殺。這時,馬其頓部隊一隊接一隊陸續(xù)過河,現(xiàn)在過河已不困難。戰(zhàn)斗雖然是在步兵戰(zhàn)線上進行的,但卻是一場騎兵大戰(zhàn)。鞍上人斗人,腳絆拳擊;鞍下馬戰(zhàn)馬,沖撞奔騰,酣戰(zhàn)如狂,難解難分。希臘人要一股勁把波斯人從河岸推開,趕到平地;波斯人則千方百計阻擋他們登陸,拚命把他們趕回河里。不過,亞歷山大這時已率領衛(wèi)隊步步得手。這不只是因為他們英勇頑強、紀律嚴格,也是因為他們用的武器較好,是用堅固的山茱萸木制成的長矛,而波斯人使用的則是短標槍。
在混戰(zhàn)中,亞歷山大的長矛折斷了。他招呼他的御侍武官阿瑞提斯另給他一桿??墒前⑷鹛崴棺约耗菞U也折斷了,正在用剩下的那半截兒奮勇招架向他緊緊逼來的敵人。他把手里這半截武器舉起來給亞歷山大看,向他大聲喊叫,要他另找一個侍從要武器。正在這時,亞歷山大的一個扈從科林斯人德馬拉塔斯把自己的長矛給了他。亞歷山大接過長矛,一眼發(fā)現(xiàn)大流士的女婿米色瑞達提斯騎在馬上帶著呈楔形的一些騎兵沖了過來,已遠遠離開了他們的戰(zhàn)線,他自己沖在最前頭。亞歷山大直挺長矛一下子就扎到他臉上,把他甩在地上。這時羅薩西斯拍馬朝亞歷山大沖來,舉起大刀劈在他頭上,把他的盔砍掉一塊,但這頂盔總算擋住了這一刀。亞歷山大隨即把他也甩倒地上,用長矛刺透他的胸甲扎入心窩。這時,斯皮色瑞達提斯已經(jīng)舉起他的短彎刀向亞歷山大劈來。說時遲那時快,克雷塔斯(德羅皮第斯之子)忽然乘機問入,大刀起處,斯皮色瑞達提斯的肩膀早已削掉。這時騎兵不斷從河岸飛馳而來,加入了亞歷山大周圍那一伙。
(十六)現(xiàn)在,波斯人四面八方都在受折磨了。人臉馬面都吃上長矛。他們被追趕時,走在騎兵前面,輕裝部隊礙手礙腳,騎兵又跟輕裝部隊糾纏一起,搞得全軍亂作一團。因此,他們開始撤退,最先撤走的是混戰(zhàn)時亞歷山大首當其沖的那個地方。當他們陣線中央開始后陷時,兩翼的騎兵也被突破,于是急切的逃命開始了。只有一千多波斯騎兵被消滅,這是因為亞歷山大對騎兵并未窮追猛打,而是他轉(zhuǎn)而進攻外籍雇傭部隊。這群雇傭兵堅守陣地,好象生了根似的。不過,與其說他們真有防守決心,倒不如說他們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大禍嚇呆了。亞歷山大率領方陣向他們沖擊,還命令騎兵從四面八方撲去,很快就把他們包圍起來,砍殺凈盡,沒有一個逃掉——也許有個別從死尸堆里溜走,生俘約兩千。在
波斯將領中,死掉的有尼發(fā)提斯、拍提尼斯、利地亞督辦斯皮色瑞達提斯、卡坡多西亞部隊指揮官米西羅布贊、大流士的女婿米色瑞達提斯、大流士的兒子阿布帕利斯、阿太薛西斯的兒子大流士的小舅子發(fā)那西斯、以及外籍雇傭軍司令歐馬瑞斯。阿西提斯從戰(zhàn)場上逃到福瑞吉亞,據(jù)說在那里自殺了。因為波斯的失敗似乎要歸咎于他。
馬其頓方面,在第一次沖鋒中,地方部隊有二十五名陣亡。亞歷山大命令在地亞穆給他們鑄銅像。這件事是叫萊西帕斯承辦的(他曾和許多人競相承鑄亞歷山大的銅像,最后是由他承鑄的)。此外還有騎兵六十人、步兵三十人陣亡。第二天,亞歷山大把所有這些人,連同他們的武器和其他裝備一起埋葬了。他下令國內(nèi)對他們的父母子女一律豁免地方稅、財產(chǎn)稅和一切勞役。他對傷員也表示了極大的關懷,親自看望每一個人,查看傷情,詢問他們受到的照顧好不好,還鼓勵每個人詳細敘述甚至夸耀自己的功勞。他還埋葬了所有戰(zhàn)死的波斯將領以及死在敵人行列里的那些希臘籍雇傭兵。那些被俘的希臘人,都帶上手銬送回馬其頓去做苦工,因為他們違背了希臘的公眾輿論,和東方的敵人一起打自己人。他還把三百套波斯盔甲送到雅典向雅典娜獻禮,并附有如下獻詞:“謹獻上從亞洲波斯人手中俘獲的這些戰(zhàn)利品。腓力和全希臘人(拉斯地蒙人,即斯巴達人,除外)之子亞歷山大敬獻。”